- 最后登录
- 2012-10-22
- 注册时间
- 2012-2-8
- 威望
- 20
- 金钱
- 95
- 贡献
- 12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27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8
- 主题
- 8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12-2-8
- 最后登录
- 2012-10-22
- 积分
- 127
- 精华
- 0
- 主题
- 8
- 帖子
- 8
|
站在企业领导者的角度,经理人的优点变成了缺点,该何去何从?! J! ? Z6 C. v8 x
7 ~. `0 ]7 D8 h; @ Y李广从大汉集团董事长刘彻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对着空气狠狠地挥了一下拳头。刘董事长还是不同意晋升他为人力资源高级经理。刚才的话还在他耳边回荡:“李广,不是你不优秀,而是我没有完全的把握要给你这个晋升……再看看吧。”
/ W6 y+ m" w+ J7 y
1 D; ~! p S& @9 g) D$ t李广已经当了两年半的华北区域人力资源经理。论学历,他是名牌大学HR专业,心理学硕士;论业绩,他一直是非常出色的,从招聘面试到维护员工关系,协调薪资与培训方案,摆平劳动纠纷和争议,是中层管理者中表现最好的;论人脉,在公司里没一个人是他不认识的,分公司经理和总部的老板需要了解关于人的情况和建议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许多曾经的下属都因为李广的推荐进入了管理层。
$ ^8 \; }4 k/ O7 S4 ^4 L) s2 y B { v) G5 Z: Z: N; D" w* }9 b* a% y2 M
但企业上下对李广的评价却并不一致。下属们普遍认为李广是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所有员工和他的关系都熟,像一个很好的朋友或是专业顾问。但领导层却觉得虽然他能够很好地完成各项公司人力资源的任务,但总是代表员工来说话,替公司考虑得太少。
" r# t9 W8 L, G8 r; ]2 K6 C4 p& ?
李广的情况在现在的企业中并不少见,有很多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会面临的问题就是:工作业绩大家都认可,老板却不会给予晋升的机会让他做更大的事情。相对于赢得上司,赢得下属的心可能更容易。4 P0 p: I3 R' N% C- n9 ]: j3 Y
/ ^; h" }7 a( Y& }! z& a+ ~: Q
屡次晋升失败,让李广认识到自己这个“老好人”当得并不成功,在得知《中外管理》正在组织职场专家们讨论升职问题后,便立即前往取经。: I n+ X" X1 N$ [
/ A' p4 }+ r. Z9 D“完美”的缺失十全十美背后的危机
% b. o/ a1 Q4 z6 x* E! I J: T7 H+ O
王京生:李广确实是个很优秀的职场人,我总结五句话:业务纯熟,政绩突出;广结人缘、作风扎实;秉公办事,敬业守则;以身作则,威信很高;内外称赞,小有名气。所以像他这么一个人,是非常称职、优秀的,是不可多得的中层干部,这个企业能有这样的人才应该是幸事。
& B3 y5 F" g; O5 F$ C9 Y
1 E) h0 G/ B5 q# ]1 d1 b但就是这么优秀的人却得不到提拔,肯定是有原因的。我觉得他的问题,也可以用五句话概括:不侍权贵,清高自闭;亲近员工,疏远领导;埋头工作,忽视关系;注重实际,缺乏预见;精于本职,难驾全局。这也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理人得不到重用的原因。换位思考能力、运筹全局能力有所欠缺,同时又不善于与上级沟通,很难在职场中更上一层楼。
( h& k5 e: b. H8 ?" [7 B, O- G8 G5 x7 a5 n6 ^' ~
涂文开:李广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完美的负效应。职场中人们对于过于完美的人,对他进行分析和决定未来的时候,更多会总结这个人有什么毛病不适合晋升,而不是他有什么优势适合晋升。这是完美负效应之一。此外李广是一个好人,但好人跟高效的人是两码事,高效的人表现在什么方面?就是从执行力到决断力都能游刃有余。
0 F+ W# ?4 ?) ?8 e4 b: a4 L
6 p4 ?4 ~1 F7 i看企业上下对李广的评价都非常的圆满,没有做过什么“坏事”——而作为人力资源总监居然没做过什么“坏事”,本身是不可思议。怎么会没有人骂你呢?你没有裁员过吗?再者,即便你得到这么完美评价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让一部分的评价可以往上“推”呢?一个高明的领导,他通常会把功劳归功于下属,一个高明的下属会把功劳归功于自己的上司。
* M. ^4 v; R' C6 [! K1 d
- O& y/ _& R2 w& d# m, b. }赵?琦:考察人力资源干部都说他好,他一定是不称职的!我喜欢用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干部?就是翻脸比翻书还快,跟我翻脸都没关系!一定要有一半人说他好,一半人说他不好。特别是在复杂的职场关系中,不要太完美,要留点缺陷,这样才有上升的空间。像李广这样在人力资源岗位上做到企业员工没有丝毫怨言,那就显得有些老奸巨猾了。/ G" |$ Q6 }2 ]& m, [7 j
! c8 A6 x0 s2 B7 n1 a; q5 ^( f得民心者失天下, q# k8 i$ N% h. w' n
7 }; h" p; P" U) O" Q找到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最佳平衡点. E7 B# t& t; t d [: b1 ^
' o/ i: \" t2 o$ N* @+ T- y% o5 F* G
赵均卓:在职业生涯中,怎么既能够得到民心,又能够得到提升,可以用我国传统的五行理论解释:一是你被上司升的关系,二是与上司持平的关系,三是你克上司,四是升下属,五是被下属克。李广就是升下属的典型,他对下属非常好,谁当他的下属谁就占很大的便宜。职场中最好的关系是既被上司升又被下属升。李广没有把握住这其中的要点。* M" h6 z% G' c' U$ r- L
: D5 G. x3 V( f9 ?王京生:李广遭遇职场瓶颈的原因,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第一叫灯下黑——大家对他太熟悉了,所以人才被熟所累;第二叫近视眼——这也是一直困扰我们企业的问题,究竟是用伯乐的方式选人还是用制度的方式选人?如果用制度的方式,那李广无论如何也提拔上去了。但是我们的民企大多是用伯乐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中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作为伯乐的眼力是有限的。
9 \9 w5 n4 p! ?; C" D& f# n7 f# Q; R1 C- |9 J) ~/ P+ \
孙增霞:李广如果对现状不满意,想要得到提升,那就要从自身先去思考几个问题:第一自己心里有没有被提升的意愿?如果有的话,自己有没有把想要发展的意愿,通过合适的途径表达出来?他有没有跟他的主管沟通过?
& K! j% E( T4 g- ^( p
3 f8 V: M& w. F4 h我觉得现在李广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不往上走就是自己耽误自己。既然自己的业务能力已经达到了企业的要求,而且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那得不到提升的最大原因就是沟通不够,没有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
" {6 L. @9 w' ^, i% F8 n7 H& `' W) m( r" k
林德田:如果把一个人所在的职位用一个四腿板凳的模型表示:一条腿是技能和经验,一条腿是能力,一条腿是关系,最后一条腿就应该是个性。李广在前三个方面都不存在问题,但是做事缺乏血性,在处理员工与公司利益的时候,一味做好人,这样就给领导层留下了一种印象:这个人不会为企业、为老板考虑,那升职的时候自然会将他过滤掉。6 |6 X, Y; X) A+ @
: p# g6 m( q2 k! @* O$ G5 C更何况他将太多的曾经的下属提拔成了职位比自己高的人,国人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一般都要敬重自己的上司,特别是挺拔过自己的上司。但是如果为了报恩提拔自己以前的老上级,就会非常难以开展工作,这些潜规?对职场生涯影响非常大。
- U' J( u. j/ [/ K4 y2 m/ |
9 h( u4 Z9 ~! g9 V赵阿兴:李广从某种程度上是个全才,但却仅仅是处理关系上的全才,擅长的是做“老好人”。这就暗示了自己执行力的缺失。做人力资源,不可能不得罪人,处罚、降职、解聘都是人力资源的事情,这都必然会得罪人。不会得罪人的人力资源,怎么能让领导放心提拔?把人力资源做成“老好人”也就意味着告诉了管理层:我的执行能力有问题。这种前提下,想左右逢源几乎是不可能的。
; V4 `* M* W7 ]/ ^# V% [" A$ b3 E: P. a0 W
景素奇:经理人必须认识到:管理层选拔人才也是有自己的规则的。并非一个伯乐就一定可以让千里马成名。李广的所有优点都是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才能看到的,站在领导者、管理层的角度,这些优点可能就成了缺点。3 }8 [0 X8 p( F. v% u" k
$ O& ^* y, v! R) t( J. p" q& _* y所以换位思考,不仅要学会向下换位,还要学会向上换位。* j: F1 i0 k7 t6 g* o) j
5 s3 h' T1 U5 L- p& `# ]- f对于“老好人”,我的评价是做人很好,但是作为组织里就是不对的,就是一种缺陷,不适合做领导,这样的人提拔上来对组织是有害的。像李广这个人不适合到更高层面做。李广认为自己的潜能没发挥,需要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但是作为组织来说,哪个组织不想用有经验的人?把李广提拔进管理层,是一种冒险。所以即便李广对上下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但依旧不能被管理层重用。
" G g3 W' O& v! w5 r0 ?6 `) a/ H9 m
$ r0 u7 {! ]8 m( X5 w5 [& `/ H大声说出需求. R8 y. Y5 f) c9 w" s8 _
) p5 n/ H( I o经理人需要适时向上级表达意愿& F# E" J% M- ?! T/ {# g
# u* N5 ?+ |: ^$ l! p Z/ ^' _4 u# q# F涂文开:作为人力资源总监,推荐下属升职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职场个体,谁来关注李广的升职需要呢?从他个人来讲,在不断地成就下属的同时,却并没有去为自己争取获得晋升的机会。提拔下属只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如果想要获得晋升,同时需要向高层说明自己有这方面的动机。
/ q8 `6 J3 J% U/ s, y% D8 D7 F. O$ n; Y
优秀的人把事情做好之后,不能等着别人来表扬,一定要积极主动。职场中一个职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如果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那如何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b) l- k5 |' l/ N) e$ ^( F% s" P4 ?
6 D7 g' q: |) j; y( b% I& V4 ]王京生:我认为李广提不起来主要是领导不待见他,上面的关系没摆平,这是他的症结所在。如果提拔他,绝大多数群众是拥护的。这里我想给他出四个主意。第一个要了解自己的上级,适应他的工作节奏。第二要掌握恰当的方法,换位进行思考,用他最熟悉的方式来汇报工作,展示才华,有俗话讲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笑的孩子招人疼。第三要努力缩小与老板的认识误差和行为误差,超越老板对你的期望值。第四,要尊重自己的上级,让老板也认为你是自己人,他对你很信任,对你很有好感,你提拔的机会就多了。& i$ Z A' g- S' W
, M0 F4 S5 H, W: a$ q
孙增霞:职场人的立足之本是业务能力,如果会计师看不懂财务报表,HR不懂组织原则,那升职是天方夜谭。在此基础之上,对机遇的关注,对内部、外部的发展机遇的关注是不可或缺的。李广正是缺失了这一点。具备了能力之后,一定要表达你的意愿,表达完意愿还得关注机遇。
1 P& ^ |( A# E2 L- f7 n( w! M2 G% \
! y. r+ I9 q- ~( X5 [4 I1 U职业生涯的规划,有的时候会利用一些可能非正式的沟通,比如:跟自己职业主管表明自己想要参加某一类培训,或者想去尝试一下某一类新的业务管理,或者说对于自己一个阶段工作的总结,我觉得都是向直接主管表明自己想获得新机会的方式。
- u8 d, D- e G) t- E2 v" `8 G3 b
|
-
总评分: 金钱 + 2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