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689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复制链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2 20:5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企业要使各个人力资源者个体形成统一的认识,接受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及理念,以步调一致的协作精神去共同创造利益,并发展壮大,就必须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力资源个体进行整合及规范管理。这种整合及规范便是绩效考核——这也便是企业经营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 企业运作的每个部分都与之息息相关。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沙发
发表于 2004-12-12 20:5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绩效考核

成绩和效果不是一回事,比如一个卖书的业务员,辛辛苦苦的说服了全市所有的舞厅去给他卖书,成绩按说不小,但效果能好的了吗?对企业来讲,效果比成绩更重要。这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绩效考核。( t8 M ?' t- x' w; z [I]绩效考核的概念及由来[/I] ) f9 m) r6 W$ U+ t8 g q考核,即考查审核。其中"考"含有查核、查考的意思;而"核",表示考察、对照的意思。"考"与"核"结合起来,即表明了仔细查对、核实的意思。鉴定工作人员的技能或其它素质是否适合从事某项工作称为考核,含有查对核实的意思。/ ^0 m9 v! \ F( R5 \ ) f$ L$ @2 t' u   绩效考核从字面上理解为对成绩和效果进行查对和核实。显然所谓的绩效考核一定是事后的,因为只有事后才能看到成绩和效果的差异。3 }! e- S7 S2 {7 n 3 d4 m1 }6 x2 p, a  成绩和效果不是一回事,比如一个卖书的业务员,辛辛苦苦的说服了全市所有的舞厅去给他卖书,成绩按说不小,但效果能好的了吗?对企业来讲,效果比成绩更重要。$ `$ V* U0 F7 _9 g0 e D 8 }& P( X8 c& J1 p5 O) x0 Q$ p& j  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最早的考核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实行文官制度初期,文官晋级主要凭资历,于是造成工作不分优劣,所有的人一起晋级加薪的局面,结果是冗员充斥,效率低下。1854-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注重表现、看才能的考核制度开始建立。根据这种考核制度,文官实行按年度逐人逐项进行考核的方法,根据考核结果的优劣,实施奖励与升降。考核制度的实行,充分地调动了英国文官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了政府的廉洁与效能。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成功实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榜样。美国于1887年也正式建立了考核制度。强调文官的任用、加薪和晋级,均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论功行赏,称为功绩制。此后,其他国家纷纷借鉴与效仿,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官考核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最重要的内容,同时对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工作实绩的优劣决定公务员的奖惩和晋升。 8 v1 u' ?& H( {7 u% D" D7 m- |" L( X4 I4 g2 }   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实践证明,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各级政府机关通过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利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优胜劣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公务员必要的监督。- k; ]: o& N* F 8 A- g5 G0 a! c   文官制度的成功实施,使得有些企业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绩效考核,试图通过考核对员工的表现和实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也要了解组织成员的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实施的基础与依据。0 C9 d8 R$ Q% m0 p+ @; Y 6 a/ z9 c, l- M# d3 h  必须指出,文官不同于企业的员工,文官的工作性质与企业的工作性质是有很大差别的,泛泛地说,文官的主要工作属于宏观层面,诸如:国家政策的制定、监督国家政策的执行等,它的工作效果往往不是当时能显现出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得到,当年邓小平先生提出"改革开放"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政策,但在几年之后,我们才看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正由于这种工作效果的滞后性,使用绩效考核制度考核文官是合适的。而企业则完全不同,企业属于具体操作性工作,工作的效果相对是立竿见影,打个比方以交通为例,文官负责制订交通规则、确定公路标准、道桥规划等;而具体驾车则是企业的事,道桥规划、公路标准等合理与否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来,交通规则制订的是否合理也需要时间检验;而企业在驾车的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可能车毁人亡。企业毕竟不同于政府机关,用公务员的方式考核企业的员工是不行的,什么原因都不需要,机会不给企业浪费的时间,资金不给企业浪费的空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市场不允许企业犯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板凳
发表于 2004-12-12 20:5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前言 F* }# w; S, Y h) S. A$ }; S 7 F* f- [5 h! `, h5 u, }6 b   企业在做绩效考核的时候,遇到的“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 m/ H* n" z9 I! A8 }+ t- {5 g0 i" L2 z8 ]8 b5 B' }   市面上的培训和文章反映了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企业缺乏对绩效考核的工具的了解和掌握。翻翻各个HR网站上有关绩效考核的文章,就可以看得出来。( R, N' Q! ^* F0 ]8 P M5 J! ~ , }0 S5 c# H- W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 / \3 a. X i/ f% D: ^' k& ` & o R) D5 a0 G4 _  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有机会观察不同企业的绩效考核实践,也帮助一些企业设计和导入过绩效考核体系,有成功也有失败,个中滋味,非身临其境不能体会。 6 \% Q9 i; i& E) L " I6 t' U* ?2 x, V% x2 M  对于咨询人员而言,项目的不成功给自己带来的沮丧是难以名状的;对于企业HR而言,做绩效考核所承受的压力,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0 @4 \/ t; p! U/ X, r" N) O# T- k 2 `6 f2 F ~) @8 d% n4 ^   对于开篇提出的问题,自己一直在苦苦思考,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困惑。然后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就是市面上有关绩效考核的林林总总的“答案”并没有回答或者解决HR的“问题”。 8 R! S( |0 R1 M9 Q" N+ e/ X) c4 B; f2 v! k, H   可能有人会问:你是否能给出困扰HR的问题的答案?我也不能。每个企业都是独特的,因而管理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更重要的是,笔者囿于自己的视野和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肯定存在不正确的地方。这里谈谈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 {( R, C6 M# c9 a3 A& _6 U 7 [! B9 }4 D; P9 S u5 ]  有一点是笔者可以肯定的,就是这里提供的的分析视角,肯定能够让你有一些新的体验。. I. _% c% H' a$ l- l; S , X' v, ~) z9 b" \3 c% z1 p! T " D6 k& Q. _2 E3 ?  一、错误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本身 $ E% m; j# Q3 ^) }: W/ s! D3 u1 {, ^   市面上HRM的培训关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恐怕是最多的,而且大多围绕一些工具的运用展开,很多HR经理往往都是听了讲座之后心潮澎湃,转而孜孜不倦地寻找自己心目当中的解决方案,当真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 U/ l5 X* r2 r% P2 e7 R4 @0 u/ v3 V9 q * u3 W8 {3 ^& o) v& t9 o  绝大多数人会得出结论:自己找到的“答案”都是错误的。在这个时候,很少有人想到:错误的是不是不在于答案,而在于问题本身? . G4 U# v5 D/ U1 S8 l& x @   , i* B7 @$ d) P+ Z  培训当中人们对完美的绩效考评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但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却不可能找到它。HR经理受到误导,对绩效考评的认识存在完美主义的误区,而探讨所谓完美的绩效考评是一个谬误,它使我们的目光偏离了企业的现实。 ; k4 N4 x% @1 Q3 o# k 0 w" C: v& `5 d1 l7 ~   跟很多HR经理经理接触的过程当中发现,他们心目当中的完美考评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员工要满意、表格要规范、工具要先进、流程要复杂、要有成就感等等。下面就拿前两个方面稍做分析。 + Q9 v7 `5 n8 x; M4 m% j* D) O9 M . ^8 J1 ?* T7 _+ j9 v, N' j& P  1、员工要满意。 : I8 z1 _9 v# U% v9 D " N6 B4 h& v; C. d/ x! s  HR经理在做考评的时候往往神经比较“脆弱”,员工一旦有所不满往往让其忐忑不安。HR经理应该知道,员工的不满到底来自哪个方面,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好导致员工的不满,还是其他的原因? , k d. `& q e# I. D$ e" {+ @0 e& F) Q8 L( f   虽然奖惩不是考评的目的,但是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往往会触及部分员工的利益,没有人钱袋子瘪了还能开怀大笑,这时有所不满也属正常。 / p" g+ K: y$ B1 W: M2 M0 v 1 z0 \% z! c y& \- j0 J1 b   另外,在乎员工满意的潜台词是,先让员工满意,然后他们才能创造效率。这越来越被证明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很多时候员工满意是因为组织提供了创造效率的机会,也就是说,效率跟满意之间的因果关系恰恰是相反的。 2 V) s; F+ J1 J# r 3 }6 W) d( V3 M5 u. m$ B  关于满意的追求甚至表现在部门间相互评价当中。然而不幸的是,很多部门本来扮演的就是“黑脸关公”的角色,比如财务部门。如果大家都对它满意,恰恰最可能是因为它的工作没有做好。这时追求满意,正是舍本逐末。 2 k) b. _& H2 E! L S0 A3 O 3 k* h: n1 ?/ t# c! {, e6 _   2、表格要规范。 5 s: M, n3 k& I5 P; J3 f ( g9 e$ ~% z- l( A; \. P; h  先说个笑话。建国初期,一位师长的父亲从农村来探亲。每次开饭的时候,师长总是抓起电话,吩咐食堂送一些饭菜过来。临走的时候师长问他要带点什么,他指着电话说我要这个。 9 |) L5 \" ?& M. F: s 3 ^) \! h6 X- ?$ T   师长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把电话摘下来让父亲带走了。老先生一回到家里就迫不及待地跟老伴得意地说,这下好了,我带回个宝贝。这个宝贝只要抓起来对着它说几声,一会工夫就会有人大鱼大肉地送来的! 3 l6 x+ N9 G4 Z3 ?# N! F, U% A , v8 h- }; t# J# T  这笑话是启示不能只学表面文章,现在用来讲给很多企业来听,再合适不过。绩效考评的工具多来自西方,企业在运用过程当中,往往没有掌握要义,只是学到了表面,比如繁琐的表格、员工签名等等,往往搞得员工怨声载道。 , X6 r& i9 d X, u 3 b! z. ?7 u0 Z  绩效考评自西方来,自然带有非常浓厚的西方背景。西方企业在进行绩效考评的过程当中,首先追求的不是有效,而是合法。打个比方,某一天主管提拔了张三而没有晋升李四,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国内的企业发生,李四一般心里痛骂上司一顿,但在西方的企业,李四很有可能向法庭起诉公司,理由是公司搞歧视。为了应付可能的法律诉讼,带有员工签名的、绩效考评表格将成为重要的证据。 ; A9 c2 S) H$ p2 G7 }, _ & G2 C; u$ _( L% D' I4 V  我们往往不明就里,人家强调的正确绩效考评观的建立、考评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公司营造的业绩导向的氛围等等促进绩效考评工作的“软件”没有学到多少,反倒把表面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做不成功,又要给人家扣一顶水土不服的大帽子。 7 Q& h9 x! f( u" T # {% |4 p3 _% I# c5 y( e z  HR经理需要认真审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考评,破除“心魔”。只有当HR经理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做有效的绩效考评”而不是“如何做完美的绩效考评”的时候,才有找到合适答案的可能。德鲁克有句话说的真好:做正确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地板
发表于 2004-12-12 20:59: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的工具、层次和目的 ( Z5 z2 k& y5 g T. F4 L/ @% { . ^, S! o9 e4 a# ~0 r3 F ( Q# ?0 }0 a3 r: o& p- |1 O 8 q; _/ t# ]5 i" B: B0 m G7 D 3 S- u; [0 a" |6 M: y* ?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很多文章已经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相信关注“绩效考核”的朋友都已经非常清楚。这里之所以用“绩效考核”这个词,也是顺应大家的习惯,大家明白即可,不必细究。)1 }: B5 p3 B6 P* k3 k 9 ]% X$ J1 q/ Q% F' I4 P2 n* G: b如果将第一部分的内容做一个归纳,其核心观点在于:流行的培训和理论使得很多HR对绩效考核的认识陷入了“完美主义”的误区。然而要纠正这些错误的观念,却涉及到绩效考核及绩效考核之外的很多方面。 / L% k5 v7 ^0 w) \9 X! b: S ! M8 P! m. d/ l% i笔者准备接着写七篇文章来一一澄清误区,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导入提出自己的建议。鉴于目前关于绩效考核工具的文章最多,首先,我们来看看绩效考核的工具及其背后的考核层次和目的。 , Q$ k# ]% n# A, @1 l% z( ]. a4 N- ]* {& I/ J F/ w$ Z 绩效考核的工具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近年来流行的KPI和BSC等工具,与其说是绩效考核工具的发展,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西方管理学界对于绩效考核的关注重点的演变。针对曾经流行并且还在流行的“BSC是最先进的绩效考核工具”的说法,曾经有人大声疾呼,BSC原本是促进公司战略实现、衡量公司整体绩效的工具,而不是绩效考核的工具。 ; V9 j0 f3 `1 t5 s( {( s; G+ k( z' A; t/ O1 b 事实也的确如此。笔者曾经在很多英文网站上下载了大量的有关“绩效管理”的文件,仔细看看,目前英文的所谓“performance management”、“performance measurement”,基本都是针对组织和针对流程,不是针对个人的。而一般HR心目当中的绩效考核,在英文当中的准确翻译是“performance appraisal”。 1 ~- C! i2 c+ n P9 O7 p+ B, Z+ W( k8 y) p7 o% k: C 由此可见,绩效考核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组织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员工层面的绩效考核。目前我们所推崇的很多工具,是针对组织层面进行绩效评估的,而非针对员工层面。西方对于绩效的关注,已经从员工层面,逐渐转移到组织层面。4 o/ U3 j" v$ |! ]) Y. x ( x( Q) U9 f! }0 e) U# m8 X; _绩效考核的层次不同,也带来考核目的的多样性。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应当兼容组织层面和员工层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绩效考核的目的既面向组织,即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和业绩的提升,又面向个人,即实现对个人的合理奖惩。$ }; N1 A' O' i. e8 [ + N6 m, k" j! _" l 而目前,中国企业在此问题上面临怎样的尴尬呢?5 ?' t, L8 V% Y5 R" F9 s9 d# x) o 7 R( `/ N0 k( i. |/ C 柳春鸣先生在其《业绩评估的困境与策略》一文当中对此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表述:“现在业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都趋向于关注业绩与组织战略、业务流程之间的关联,而非仅仅停留在对个人业绩优劣评价的问题上。本土企业的尴尬不仅在于组织和岗位问题,而且战略、流程等问题都没有理清,业绩评估的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对个人业绩奖优罚劣的层面上。管理基础、管理观念与管理技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和谐,于是寻找一个既“科学合理”又“实际可行”的方案几乎成了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探索。”$ `( f& \6 M! J/ K4 b; v ! a& p/ B/ E1 W! ? 随着HR对于管理工具的了解和掌握,很多企业也在尝试着导入新的管理工具,来促进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提升。考评的维度和指标的设计这样的“技术性工作”逐渐随着工具的掌握而变得相对容易,但是,一直困扰着HR人员的问题却并没有因为这样一些工具的使用得到解决。1 ]+ u" ~' T3 X$ ?% M 2 S" ?, d! [- K7 U2 Q/ C 在咨询过程当中,很多管理人员都对导入绩效考核体系表示了相当的担心,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我觉得绩效考核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根本就不能非常准确地衡量员工的贡献。 5 ^' x# e. u4 _% @ + U5 J4 Z- ?/ ]“不能非常准确地衡量员工的贡献”,很多HR也为此异常苦恼。这便涉及到了绩效考核本身所固有的缺点,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5
发表于 2004-12-12 20:59: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准确衡量:Mission Impossible 6 I: o5 E1 Z0 ~" V 6 U5 i2 N% r/ T: F/ R7 @ 8 ]9 F& z1 v8 T6 A5 B/ O" s# f. ]$ E/ l' Y' `0 b 在第二部分当中,我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杀鸡用了牛刀。目前流行的考核工具往往都是为了达成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很多企业导入这样一些工具,希望能够解决员工层面的合理奖惩问题,造成目的和手段之间的不匹配。 " q0 x, ?+ d8 e) M7 B& \ $ j2 R: |' }+ ?' R: |; Y$ YHR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该采用怎样的工具,才能“非常准确地衡量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第三部分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 M8 k* s7 O0 B2 S: I/ R f0 f0 x1 M 三、Mission Impossible , u5 j0 ?. ^' E$ k: m7 \) V; z$ p/ S2 {9 x9 w% j& t 在一次有关绩效考核的研讨会结束后,有位老总私下里跟我聊天,谈到他目前遇到的难题:年终奖发了以后,有两个业务骨干不满意,找他论理。我问他原因,他说原因很简单,双方在年初签订业绩合同并达成一致,现在这两位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他按照年初双方签订的业绩合同办事,导致他们牢骚满腹。- y- |! B/ h- Z' O/ y 8 n7 N% u' v: @& }; `他说他现在很头疼,问我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说按照你说的这种情况,这个不是问题。双方既然签订业绩合同,大家“愿赌服输”,没完成就是没完成,没什么好说的。他们没有完成可能另有苦衷,但这不是绩效考核的错。 * i, b, l1 K/ D F# R( l0 C- y: q* t 大家或许有疑问:业务骨干的任务没有完成很可能并不是自身的能力不够,或者工作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整个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竞争对手投入重兵来抢夺份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业务骨干不是受委屈了吗?绩效考核难道没有问题? 3 w& `1 P7 ?' \0 A+ X5 x# G% r `+ E2 d$ F6 [. w* [% \# z 没错,其实这个案例,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现象:员工的“绩效”不仅仅由他的能力和努力所决定,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很大影响。甚至李峰先生在《绩效考核的七宗罪》里给绩效考核定的“第一罪”就是,“绩效评估评估的是个人业绩,但所用指标却是团队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绩效评估还有一个逻辑错误:绩效评估让员工对自己不能控制的结果负责。”! B. P( [% z% M6 L2 | 2 G5 g, y. e! T5 L* t“绩效评估让员工对自己不能控制的结果负责”,这句话表述的是事实,但,这是不是绩效考核的“罪过”?# e# i0 b; f7 L6 {# y: M- f 2 K7 k2 O+ \" i- g6 ~6 H 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绩效考核的应用主体——企业或者说组织本身。在谈到组织之前,跟大家先看一段某个将军说的话: $ z+ J6 Z6 }% z* n \: }# { d0 `2 d( q7 L& N3 [ “打仗就是打仗,平时我对士兵很好,彼此感情深厚,就像兄弟一样。一旦上了战场,我就不得不抛开个人感情,当我指挥他们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当成人,我就把他们当成一堆蚂蚁。”4 s7 a- j; d8 n/ K $ H B4 t+ d9 s& N0 x这是一位功勋卓著、深得士兵爱戴的将军说的,其实说的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很多时候,他必须忽略个体——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士兵——的存在,而仅仅把他们作为工具,或者武器。 + O' |! v w# V # g% N' i; K$ Q" `这样一种现象在作为军队这样的组织当中普遍存在,作为“盈利性组织”,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 k; M: {0 ^, e( S8 J: T/ @8 F: U3 Y0 |8 ]5 y2 h: Y7 J 管理先知巴纳德先生在其传世之作《经理人员的职能》当中阐述他的组织理论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组织中的“人”,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 G' P. N! i& `8 l # b* A: l- d/ f, }' ^" j, } “人既可以作为一个个体,又可以作为只是一般的物的要素的一个方面或技能的表现。这两种看法哪一种“正确”,取决于当时的目的。当建筑师计算他设计的地板的荷重能力时,他所想到的人不是个人的存在,而只是重力的一个函数,而舍弃了人的其他方面。”* f5 W$ Y, z9 }3 c: K5 D4 S6 ^ 4 W K8 O! v: j 这可以看作是对将军的话的注解。如果对这段话做一个简化的话,那就是:组织在实现其目的的同时,也难免/必须/不得不/忽略或牺牲个体的利益。; @5 \% E# f$ a1 K3 f* ~, z3 N + m5 s+ ]# d" m0 Y9 `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发现,绩效考核本身,带有两个不可调和的目的。一方面,它带有管理的目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它又带有激励的目的,希望在过程中,尽量照顾到每个个体的独立存在。这两个目的之间充满矛盾,甚至不可调和。, f6 G; W' N/ u2 s$ ?' G- | 2 `& F9 a8 Y5 K) p 一箭双雕只是金庸老先生的理想主义杜撰,现实当中,你不可能用一颗子弹同时射下两只鸟。绩效考核也是如此,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它必须进行取舍。 7 g# P% C% \) @( { K s/ V9 M$ h. R: A, a! ^我们现在谈到的KPI、业绩合同等等,背后都是“结果导向”的思想,它们更多的是要实现管理的目的。很多HR寄希望于用这样的工具的同时实现准确地衡量每个员工的贡献的激励目的,不失败才怪。 * ^8 }9 Y6 p5 ]+ c) n# ]/ h " \4 a# w+ t' P D% @: @# p说到这里,大家对于怎样“非常准确地衡量每个员工的贡献”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但对于是否需要“非常准确地衡量每个员工的贡献”这个问题,相信已经有了明确的观点。4 {8 s4 E' G. g 5 t# o+ A( X7 Z |1 b1 g我相信,这一点对于很多处于快速成长中的企业而言,尤其重要。 ! l" y% {4 n6 m! ? I1 s" i& ?( q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就是“越重要的东西,越难衡量。”! g* Q2 I% O% ~* O0 ?6 p+ V . h% Q( d+ J" ?% B就拿接线生来说,她/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接听电话。你可以拿“铃响三声之内必须接听”的标准来要求她/他,但这只是一个基础。什么最重要?她/他接电话的态度、表述的优雅得体,这些,比起“三声之内接听”更重要,也更难衡量。 e) T) o( y/ J: J4 A) N, q$ C& z 1 j3 `' H+ y' T$ s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非常准确地衡量员工的‘贡献’”是绩效考核的另一完美误区,人们总以为,有一种方法,能够非常准确地衡量员工的“贡献”,而事实上,说的好听一些,“准确衡量一个员工的‘贡献’”本身就是一个极限,只能无限接近,但永远不可能达到,说的难听一些,它本身就是一个幻想。如果你硬要想去达到,那可真就钻进牛角尖了。0 H2 k- z+ m/ I8 z7 s' | : @) V4 }1 V% q0 B$ L# q$ X. w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有句话说的好,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解决方案。既然不能准确衡量是正常的,是一种常态,那我们就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谈到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绩效考核,而涉及到更基本的管理原则。这正是第四部分的主题,下回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6
发表于 2004-12-12 21:00: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老生常谈说管理 # b0 q; y9 C- m9 ]: Z: C; T9 [: @) f5 N* R 9 X" O0 m- v7 L  上一部分的核心观点是,组织目的与个人目的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既然这是普遍现象,那么这个就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我们解决一些真正问题的基础。( D( ]0 M" \+ o c2 N+ Q# B ! S8 X a. l0 F" A: A; U& Q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咨询实践当中对于不同的管理者的观察,都让我有这样的感触:在这个管理秀层出不穷的年代,人们对企业家和企业的认识,都陷入很大的误区。开篇之初我就提出,消除HR在绩效考核实践当中的困惑,必须要跳出绩效考核本身,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对管理的最基本的认识。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们抛开绩效考核不谈,稍事休息,来闲聊聊有关企业家和企业的话题。 5 Z. u; m4 [; v2 @2 v, O ' x+ a/ }0 u3 v e& c7 A' z" L  (一)、被供上神坛的企业家: J- h/ O# T9 b" W+ W g$ c) B* F : v2 S1 r) S- m   这个话题正好可以从韦尔奇先生的中国行说起。没看电视,所以不了解各路豪杰跟韦尔奇先生的对话场景,只是在新浪网上看到了相应的对话内容,说的难听一点,牛头不对马嘴。这里没有丝毫贬低韦尔奇先生和各位嘉宾的意思,事实上,他们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确是值得我们景仰。但是我们看到,由于时间的有限,对话成了“对话秀”。往往韦尔奇都还没有理解问题的意思,对话就结束了。+ k, Q# f2 x6 L1 ]4 @3 a ( \1 Z! u, {+ }+ ?0 v1 z3 }   记得当中有一位嘉宾的问题是做人和做企业的关系,对于这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韦尔奇显然都没反应过来。至于汤姆森如何盈利的问题,不知道反映的是李东生先生在此问题上的焦躁心理,还是对韦尔奇先生的过度崇拜?# _ T9 w5 ^7 y0 W* q . q5 Z' u( x8 t: ~% _   把韦尔奇先生的中国行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外优秀企业家受到关注的程度太高,媒体在其中推波助澜。看各类报纸杂志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媒体恨不得把企业家的一句话、一个行动背后的深刻含义都给发掘出来,让我联想到狗仔队。这样带来的一个大恶果是,渐渐的,人们开始相信,企业的每一步发展一定是企业家深谋远虑的结果,以至于当直率的企业家说出真话的时候,反而会引起舆论大哗。 9 ?, R M1 j3 Y) w# `5 w$ K% G; f , w8 ?' B. c$ u* ]3 y; Z  下面摘录了两段有关华为任正非的报道,相信大家看看就知道我上面的话的意思。 # }& ]5 H4 K/ D* C+ |" G8 i8 |, K; H4 e! |% M4 U   “人们对任正非总是能摸准产业脉动的战略判断能力表示着强烈的佩服,他像他说的‘狼’一样,对市场的近于‘血腥’的利润或者‘血腥’式的寒冷都提前嗅觉到。不管是他当年倾其初期财富积累下的八千万元,投入到大型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还是他在业界率先作出‘冬天’的预言。 - e8 B6 {! S9 z: q3 U# q 0 q8 ^+ U; p' _. D9 G  但是对人们这些崇敬,任正非照例是不作任何回应。他甚至反复说这样一句话:‘当初是因为我们幼稚,做起了通讯产品,只不过回不了头而已。’” ~$ W- h& |) D6 b# O1 {. B6 Z" y% y# I" u2 s g% j0 |9 \3 ^   “……记者再问任正非华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任正非的答案更令所有的公关人员都出一身冷汗:‘我们也说不清重点是甚么。我们未来怎么发展,我们都是糊里糊涂的。’记者追问华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国内还是海外,他说:‘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们将来向哪个方向发展。’” - Q+ W# s/ f% C' c% _; d: R! e8 G- c4 S" J# a. \1 c* S   任先生的话透露出一个真理,企业的成功永远是努力和运气的结果。媒体对企业行为和企业家行为的过度阐释,对企业家言行与企业成功之间因果关系的过度追求,使得大众逐渐远离事情的真相。   $ _* ~# k* R3 E& G$ H3 u 2 _: \) R, X$ E9 r6 G3 b  (二)、有“问题”的优秀企业 % l7 \$ j5 S6 U3 `) r- H5 e" Y& B ( ]7 A/ L" |6 z# {; v$ W  最近有关三个优秀企业的讨论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球,不幸的是,讨论的话题似乎都很沉重,看看标题就知道了:“海尔员工自曝管理内幕”、“丑陋的戴尔”、“联想不是家”。这其中关于戴尔的责难最多:“某IT媒体以《丑陋的DELL》作为封面文章,用系列文章激烈鞭撘戴尔。有的媒体则以《戴尔:无情的印钞机》的文章揭露出戴尔是一个‘具有绝对竞争力的残酷竞争组织’。戴尔在中国一些舆论中被描绘成‘没文化的企业’,没有‘价值,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运作机制剔除了更多的温情、人性、社会福利和责任,使追求利润的企业机制更简单、功利和高效,更赤裸裸,进一步把商业达尔文主义推向一个极致,使市场力量更加富有侵略性和进攻性’。” % x4 D3 v2 L3 l- P) l- D( z$ I2 i1 J* d% ^3 z' g   参与讨论的人或愤慨、或惊讶,对于作者的观点一般都持肯定的态度。在我看来,像海尔这么大的企业,一些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些“形式主义”的地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联想裁员更是如此,企业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安排员工,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可能整个裁员的方式和策略可以安排的更好一些;戴尔就更是企业与员工利益冲突的典型,注定要忽略人性、温情的的独特运作模式,本就是戴尔作为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a% r, C1 p3 `+ d7 @# Z2 M9 A : T* T/ s7 L! g- v" h5 Z  在戴尔的案例当中,员工的不满是最明显的。媒体不遗余力地报道,其潜台词是,员工满意应当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事实真是如此吗?% B( g3 V A9 j ) @' ?1 F9 k( k9 V   工作应该带来快乐,这听起来很合理和人道。如果工作给人带来快乐,工作通常都能取得很大的进展;如果某人能从事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工作,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优待。因此管理者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便企业大多数员工能够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对“工作应该带来快乐”的合理解释到此为止。但是,如果向前多走一步,把这个令人向往的目标变成一种令人讨厌的要求,以至于有些人开始相信工作给他们带来快乐是他们的一种“权利”,这时,“工作应该带来快乐”的说法便颇成问题。# _; c" x4 D5 {3 P 6 r* @) l0 }1 R# O s. `  作为企业,一定是注重成果的。注重成果并不是下三滥的公司这样做的,事实上,在所有管理得有条不紊的组织中,在所有创造出色效率的组织中,都能找到注重成果的原则。员工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管理研究人员和媒体关注的重点,因为它已经不是企业有效运作的基础,而包含了太多的价值判断。2 }0 ^3 s4 E2 c 9 s3 K1 k( z4 j0 u* _+ |* e  (三)、从哪个角度来认识企业的问题? 1 R$ A: v+ i1 h6 V ( {" M* x4 P' M! W4 U- o$ l  现时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优秀企业在很多人的眼里,只剩下“规范化”的优势。很多人对于企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也基本是从这个角度进行:某某企业的的管理不规范!!. i; B3 ?+ ?/ i: D4 v2 o0 u8 p( \ 2 m7 L- X* D% \" @ O   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认识企业的问题?我的朋友古董先生有一段话表述的非常精辟: - p8 ]2 d% Q8 o * n9 N# d8 j% ]  对于企业管理问题的判断:我们使用什么价值判断标准,就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没有了价值判断标准,就会将一些看不惯的现象,当做严重的问题来看待。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独自为政、沟通不够、冲突不断等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很轻微时,其实都属于“合理存在的问题”,这就象人体中总是存在着“合理的细菌”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当这些所谓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某一项成就时,它才会真正的是企业管理必须修正的问题。 & I" l, a7 P5 Q ' A% P2 I/ q+ V. t3 p! C3 _  你可以使用很多价值标准来判断与衡量企业,譬如利润观、效率观、股东价值观、发展观等等,但唯独不能使用自己虚幻出来的、理想化的“规范观”,通俗点说,就是企业不能为了规范而规范。事实上没,一些看似井井有条、管理规范的企业正在遭遇着危机,而一些看似管理混乱的企业却拥有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个事实表明的是:企业的效益和发展与规范管理无关。- F( A6 X% O7 v8 D( g 7 R5 g' [& S5 W5 j& X8 ?$ c( l9 N, F   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在“规范”这个层面上来认识的,而是在“目标、效率或效益”层面上来认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7
发表于 2004-12-12 21:0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好”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标准 & j+ S0 b8 t! Q6 x/ a+ b/ |4 y9 H0 x; O . Y) v! Z: T3 ^' F+ @9 s$ H) i ; T ^' d3 G1 g3 M7 L4 e " N4 y9 Q" K* Y  第三部分的核心观点是,组织目的与个人目的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其不是问题,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第四部分也是围绕这一核心观点展开,因为是闲聊,就顺便谈到了企业家,在我看来,很多人对企业家和企业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误区。 " t' C3 {) P: W+ e- r' b' V) k9 n9 W8 @   得用好几句话才能把第四部分做一个概括:企业成功永远是努力和运气的结果;一些看似严重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是伪问题,是企业在组织目的和个人目的之间取舍的结果;员工满意和规范化不应该成为衡量企业问题的标准,“目标、效率和效益”等才是。 ' r2 }1 n4 q A" ~- [* v, M9 P X. T5 a J   有人也许会说,你所阐述的这些观点的确颠覆了我对管理、对绩效考核的认识,我也能认同,但是下一步呢?我该如何建立一套“好”的绩效考核体系?3 p. B/ ?: b [2 F / H5 E5 _6 W6 S1 y" q- R( `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好”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标准是什么?1 o/ ^# k& [- ?; v ; j& s% O0 k' l p, y5 j# y2 {  打个比方,房子里铺上价格不菲的木地板是“好”还是“不好“?这并不取决于地板本身,而是取决于你将要用它来装饰怎样的房子。用在农家小屋里,就有些不伦不类。从这里可以看到,单纯从“绩效考核体系”本身对其进行评价,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的(遗憾的是,目前很多人正在犯着这样的错误,他们的标准是:工具是否先进)。 o& Z* M/ z& h; h8 F" z5 ]6 q/ q : E* C, s1 F% G, C5 J! _+ Y6 w   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与企业或者组织的“匹配”。这样的匹配应该考虑几个方面: 5 ~5 I# Y, m; j0 |* C4 W4 o' `- q- K V+ Q1 Z   考核的目的。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和绩效,还是为了实现对员工的合理奖惩?是让企业在一个很规范的水平上运作,还是让技能欠缺的管理人员找到一点管理的感觉?就笔者的观察,大多导入绩效考核体系的企业在管理方面基础都不是非常的好,想一口吃成个胖子非常困难。很多企业的老板在听了相关的内容介绍后就说,我想我们导入绩效考核体系,目前还是先让我们的管理人员找点管理的感觉…… # D* [* p* E4 j6 L 8 v0 Z8 j6 c' b" c {  考核的基础。考核的基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内容,就笔者感觉而言,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体系:业务/管理流程体系、组织/岗位职责体系等,二是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这两者也是导致目前很多有关绩效考核的文章没有价值的重要原因。 : R( T3 Q' I. q: }: V$ c. i R* | ' a$ r5 D* Z5 P/ a! |) K2 c  比如很多文章当中都谈到,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无论是目标的制定、过程当中的反馈和指导和最终的绩效评价会议,管理人员都应当很好地跟下属沟通。错不错?简直太对了,可惜的是,没有多少管理人员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我自己的观察,很多管理人员往往不喜欢跟下属沟通,更不用说直接指出下属的缺点了。 $ K: E8 q* R" k% W& B7 U/ @/ C+ X( D. W   因此,很多人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做到的”,跟“管理人员实际上能够做到的”之间,有太大的差距。绩效考核体系失败,也就不希奇了。 7 R% L% p1 L. e0 @/ P ! C* ~2 g% M% E7 @- Q! K. o  除此以外,还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执行的问题,100%的执行本来就是个误区,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但是我们也要清楚,要100%地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也不现实。二是与绩效与薪酬挂钩的问题,太多的教科书上谈到“如果绩效与薪酬不挂钩,绩效考核就会流于形式”,这是个有待商榷的结论。$ D( k$ ~, \; Q, y" G , o' \. I8 K5 A& f c  三是目前所谓的量化误区。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成本——效益”是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过度追求量化造成的管理成本的上升,往往超过获得的收益,因此需要谨慎对待。我常常举搬运工的例子。有五个搬运工一起搬圆桌,有人反映存在怠工现象,因此进行考核,先是考核工作一段时间后是否出汗,结果有人天生就不出汗,有人稍微动一动就出汗,不公平;于是考核搬动过程中的表情,结果有人演技很好,搬的时候龇牙咧嘴的,但是就是没出力;最后干脆买来一套先进的机器,大家搬的时候每个人都戴一幅手套,指尖有压力传感器,这样考核的人员看着先进的机器就知道大家是否用力了!8 b* e7 o$ p7 W- X ( g' B' Z; p' Q" f/ K# y  事实上对于很多民营企业而言,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还要考虑企业领导者的管理风格、企业已有的文化氛围等等,这就使得绩效考核体系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折衷,应该是很多企业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的一个基本原则。8 W' k0 m$ d, x# ]% j 1 _& X1 x p1 p( L( Q" R6 p- ]   关于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柳春鸣先生在其《业绩评估的困境与策略》当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里摘录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r D! k9 B3 v3 U2 d + ^, {8 f9 n- P8 X! }  业绩评估的策略性思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评估目的、评估基础和企业可以达到的评估能力的全面分析,来确定一种策略性的业绩评估模式(见图2) ! k, }/ F8 c2 z' v! \! z0 C - r% L0 e( l& Z# v  评估目的 0 p3 }& a+ ?; I/ `9 W2 D % q* k% j. V7 |, K" [' r# l- o* q6 B  评估的目的通常有两种,“员工个人业绩提升与激励”和“组织业绩提 升”。前者着眼于通过激励个体员工,提高其业绩,进而促进组织业绩,但这种递进关系通常是不必然的;后者则直接将视点放在了组织业绩提升上。前者重视的是评估结论所形成的对业绩优劣的定性判断;而后者则更关注评估结果对管理改善的提示作用(当然实际上它仍然可以用来判断业绩优劣)。 . }* ^/ L, p8 b' L/ {; \ Y3 A9 o+ ]: v' d2 b' K   在不同的评估目的下,我们通常选择不同类型的业绩指标。以“员工个人业绩提升与激励”为主要目的的评估通常选取与个人或小团队的工作投入,产出以及个人资质有关的业绩指标,而且对指标的量化程度,统计方式的严谨程度等都不能有太严格的要求。以“组织业绩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评估通常选取与战略、流程,以及跨职能团队有关的业绩指标,并且对指标的质量、统计方式等问题有着较高的要求。 7 d6 j3 R8 e; {/ }# _4 t7 i1 O8 _- [# M& d. ]: L6 f4 ]   目前大多数的本土企业业绩评估主要出于第一种目的。虽然这一目的缺乏对真正的企业业绩的充分关注和深入思考,但对于多数本土企业而言,它仍然能够引导企业刷新管理理念,建立初步业绩管理能力。而第二种目的则对评估基础和评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当前主流的业绩管理理论都趋向于讨论针对第二种目的方法论,所以要严格地将诸如平衡计分卡BSC、作业成本法ABC、整合业绩管理IPM等相对较新的方法引入仅仅出于第一种目的下的业绩评估,通常不会成功。7 W. @9 @. G( f% g ] 6 R( m- y& {9 D" F  评估基础和评估能力7 [( g2 |, p% b. t4 M" A ! ~3 Y+ x- D K- k M" u8 A P   评估基础主要是指组织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等是否具备基本的合理性,并且是否被澄清。良好的评估基础将使企业实施以组织业绩提升为目的的业绩评估模式成为可能,并且使企业能够在追求关键业绩指标的科学性和业绩薪酬挂钩的有效性时拥有更多的施展空间。而多数本土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这也导致本土企业当前在业绩管理上能够选择的变通方式非常有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8
发表于 2004-12-12 21:0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评估能力主要是指评估数据管理能力,包括在数据生成、收集、处理、分析报告等工作上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评估能力越高,就越能够支持战略性的业绩评估;反之,企业也许会由于评估能力的限制而只能暂时性地选择针对个人业绩的评估。此外,在数据管理能力较为有限的情况下,经理人的业绩沟通技能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评估能力。评估能力不是一个独立的方面,它与评估基础有很大关联。在运营流程,组织结构还没有理清的情况下,不仅难以生成有价值的业绩数据,而且对数据收集也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本土企业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上也相对不足,所以评估能力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 - F5 X+ E5 R( J1 M: J! o 4 q' J2 e3 L z9 n( X# k! I  不少管理者会对E化管理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只要上了网络,有了电子流程就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管理能力。事实上E化管理是建立在现有的流程和结构基础上的,技术并不能解决流程和结构本身的问题,相反技术却对流程和结构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主流的ERP推行者都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方案供应商,而更具有雄厚的管理咨询实力。IBM入主普华,联想联姻汉普便是典型的例证。6 n# }6 y1 ~+ m; j6 P9 _3 v8 {+ y $ u4 L/ `$ I0 `) j9 p; j   评估模式的选择/ ^% C+ ` |: x" Z: R $ G6 L9 C. Z* {+ v( C) {3 w2 B  如果企业在建立或者改革业绩评估模式之前,能够全面的分析一下自己的评估目的、评估基础和评估能力的话,通常比较容易找到一种平衡了目的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模式。一个业绩评估模式将包含关键业绩指标的数量、质量、指标分解的方式与程度、指标与承担者的关系、评估的形式、业绩与薪酬的关联方式以及其它方法性问题。6 o6 c8 ?) B& y, B( O9 { ) y+ a0 Z7 z9 Y$ t3 G  评估模式的选择既要服务于评估目的,又要适应于评估基础和评估能力。为此,业绩评估的策略性思考将遵循三个主要原则:匹配性原则、优先性原则和导向先于评估原则。 ! U5 c& C" s4 K. J& F7 r w2 F- I- u& \$ `: y) t4 c2 e' e   匹配性 7 [3 {- E/ Z. E/ S A8 y. r0 U; \ 2 ^5 A+ l1 T3 l) H/ h0 F; G) U+ c  匹配性原则要求评估目的、评估基础、评估能力与评估模式之间必须相互匹配。评估模式既不能超越评估基础和评估能力所提供的可操作性框架,又要能够顺利达成评估目的。有时评估的目的相对于基础、能力都过于激进,企业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分期实现目的缓和方式。不少本土企业具备了从战略,组织的视角看待业绩管理的眼光,但其评估基础和能力往往不能与之匹配;而更多的是仍然停留在个人业绩的视点上,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超越自身基础和能力的“先进模式”,最后总以“太超前”,或“洋方法水土不服”的结论收场。# |) ~7 S+ e0 B2 S/ _$ m + Q% q- B. s' Y: X& T3 R1 c  优先性: d2 Y! X* n- B+ g$ W9 A. f7 Q1 X 2 d4 {6 W3 p3 @9 g9 ~3 E) @   然而匹配是偶然的,不匹配却是普遍的,让谁做一些调整来匹配谁,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优先性原则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理论上讲,应该是评估目的优先,评估基础和能力应该被调整以适应管理目的。然而,事实上评估基础中的战略、组织、流程等问题如果以咨询收费来衡量,往往意味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现金,而建立强大的评估能力更可能意味着一笔长期的持续性开支。改革的代价高昂,使管理者有时不得不屈从于现状。但哪怕迈进一小步,至少比原地不动或者后退要好许多。 4 Z7 K0 {/ ?3 p! ^+ X# A; H w( f. F/ B; c8 l) l+ ]   不过,目的优先仍然应该是优先性原则最终的选择,只是在建立和改革业绩评估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阶段性地采取评估基础和能力优先原则,适度折衷管理目的,同时着力推进评估基础和能力的提升。 1 @8 J4 ]2 R3 ?, W 导向先于评估5 F$ o% K @0 x7 t Y$ D6 M+ `# L # w. H* ~! L/ V8 D [5 [5 J+ E2 Q g  有时我们会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关键业绩指标,但却没有好的数据管理能力来支撑评估。导向先于评估原则建议尽量保留这些指标。管理者可以先把一些重要的管理倾向性表述在这些关键业绩指标中,无须评估,这本身就是对预期业绩的标示。虽然说没有评估的指标缺少了点推动式的激励,但它们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况且中国人对于导向性一贯都不缺乏敏感。本土企业现在的管理问题不少是在于管理层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管理导向,或者说给的方法不够巧妙,而评估本身倒未必是个关键。比如平衡计分卡给出的是一种建立业绩导向的方法,它几乎没有谈评估的问题;资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更是明确描述出了企业所倡导的高业绩行为(行为通常也纳入业绩的范畴,并更多与职业发展而非薪资相关联)。诚然,在评估上它们都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把员工和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引向企业经营的关键领域和员工核心资质,由此形成的对业绩的共同理解常常比评估要更有意义。 % E1 {$ L/ x% L   $ v D g) D4 l, ~) z7 m, F7 ]: E3 Y/ E& [  运用匹配性原则、优先性原则和导向先于评估原则可以比较理性地选择适合企业的业绩评估模式。比如,当企业评估基础和评估能力较弱,评估目的定位为个人业绩和个人激励时,可以更多选择针对个人投入产出以及个人资质的业绩指标;在指标数量、复杂度、分解方式、分解程度等问题上都应当选用简易的方案;整体的评估方案以突出业绩导向性为主要目的。反之,当企业具有较好的评估基础和能力的时候,应当逐渐转向以组织业绩为目的的评估;并在评估数据分析中更多关注数据所提示的管理问题,而非对局部业绩的定性判断;且可以采用业绩与薪酬脱钩的方式,实施更稳健的薪酬政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9
发表于 2004-12-12 21:0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打补丁 6 }" v+ K( ^) U) ?( E5 [( n/ h) X/ A: X I * N' i+ Y) d* f " r3 z8 \0 y3 H; @. e0 f上一部分的核心观点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标准不在于所谓工具的先进,而在于与企业的匹配,这里体现的是有效原则,对于很多成长中的企业,尤其如此。HR切不可为显示自己的“高明”,把绩效考核体系变成供自己“欣赏”和“把玩”的东西。/ }( v* l! }0 w. V. y: q , O6 a8 P# V2 _* Z 我们来看看有关绩效考核的主流培训内容和培训师。主流的培训内容侧重于所谓先进工具、理念和最佳实践的介绍,使得很多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HR误认为只有唯一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 4 v1 o- Z. ~( E% O# Y' ^2 s' N& P: z' S9 Q( { 而在培训讲师当中很多人是跨国公司HR总监,他们的确具有比较丰富的HR管理经验,但是他们与前来听课的HR很大的不同在于,跨国公司管理体系比较完善,他们往往在工作当中扮演完整系统的维护和提升者的角色,而听众往往是带着如何建设系统的目的过来的。) T( I; I! r0 m! m 3 z9 i) `4 z4 \! G- u国内公司的HR希望通过对跨国公司HR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的了解,来提高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殊不知讲台上的HR们除了衣着光鲜以外,也对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了粉饰和包装:谈成功之处而回避问题,讲的内容当中也搀杂着一些“应该是”而非“目前是”的东西。这当然可以理解:本来就是请人家过来讲“最佳实践”的,而且,谁会跟陌生的听众诉说自己工作当中的郁闷、失败和苦恼?5 R7 { O; Y4 \ & \, T$ {" X& M" ? 但剔除了失败、郁闷和苦恼这些元素,讲师们所讲的内容已经跟电影大片无异:听众可以领略精心剪辑后的完美,但是很难体会到台前幕后的真实。( u% [, i6 M! ?' o7 P $ x2 b, G h, ?5 u D0 H' F 这样就有给听众带来幻觉的危险,总让我想起老早以前看到的一个报道,说当时一部科幻电影非常流行,片中的主人公有点类似今天的蜘蛛侠,飞檐走壁无所不能,有几个小朋友看了以后心潮澎湃,回去在几层楼上也试着飞了一把,结果可想而知,悲剧发生了。- ?; K2 O4 t- g7 h& y/ o0 j3 a0 b* y $ Z/ b: o2 p6 Y6 O! F. z 做咨询的经验告诉我,听课、访谈和问卷调查,看似有效,实际上很难收集到真实的关键信息。如果想了解事实,有两种方式是可取的:一是朋友私下的聊天,二是亲自去观察。在通过这两种方式收集了一些真实的信息以后,我得到的就是如标题所示的结论:打补丁,是很多优秀HR的真实生活。' G! e+ G8 p( N5 T+ r- w$ _4 } * w/ D3 V1 d V" p; B* }8 f' a$ ? 谁都知道在一张白纸上面能够画出最美的图画,遗憾的是,除了小部分新成立的企业之外,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有不能忽略的历史和现状。企业成长初期“业务优先”的生存法则使得企业的管理体系像一件破衣服:到处是洞。到了“管理出效益”的阶段,这就成了管理者们不得不面对的“劳动对象”。 # G' R5 H6 l, M# Z2 F & d- R) u K6 Q也许会有人说,那是因为这些企业一开始对管理不重视,如果开始的时候很重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企业的不断发展会使得管理人员不断面对新的问题,而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管理体系将成为管理人员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仍然是在打补丁。 % I1 U2 g9 f/ \) Q- G( R 1 R1 V2 Z- z( e, e! H5 FHR们在接到老板“导入绩效考核体系”的指令之后,往往发现公司的基础管理薄弱,流程不明晰、职责分工不明确甚至公司的发展方向都不清楚。这里的问题往往不是HR能够解决的了的。现在一般咨询公司给予的建议是,对战略进行梳理、流程进行再造、组织重新设计,然后再做绩效考核。这种看似合理的逻辑有时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麻烦,因为它忽略了变革的难度。就拿组织设计来说,很多岗位的调整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解决的,非要解决了岗位的问题再来考核,恐怕要等到猴年马月。 ( `% h% }, R8 M 7 O3 R6 j7 W( W; I( J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看似四平八稳的解决建议并不是企业运行的实际逻辑,也很少有企业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身在咨询业中,我常常觉得有时咨询顾问的思路过于深刻,考虑的过于长远。实际上,这样一种思路往往是优秀管理人员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而在日常工作当中,他们仍然承担着像救火队员一样的角色: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看似混乱甚至不是很有章法的解决问题,来实现整个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他们与咨询顾问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容忍很多不完美的存在,把不完美的现状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而不是想把整个海洋煮沸。( T5 s: \! T% X6 p& j$ I / p2 T( T$ V1 K现时,HR们承认打补丁是自己的真实生活需要一定的勇气,毕竟这离媒体报道当中的力挽狂澜、深谋远虑、一切尽在掌握的职业经理人形象相距甚远。但这种真实应该为那些正在苦苦寻求答案的HR们所知。正如明兹伯格基于多年观察写就的《经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对传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管理过程学派的冲击一样,虽然这两者并不矛盾,但显然,明老先生的描述更贴近现实,虽然它看起来并不更加体面。 % s, J2 X+ j+ C( e, V2 t9 K, @/ u# N. V% E( O6 z3 ` 写着写着成了抒发感受,其实上面阐述的主要内容在于:为什么说打补丁是HR们的真实生活。本来还有一个部分的,就是围绕绩效考核谈谈“怎样打补丁”,后来想想,主要的内容在前面一部分也都体现出来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而且搁在后面也不是很合适。好在基本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在这个理念飘飘的年代,让我们回归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主题

18

听众

6万

积分

状元

Rank: 32Rank: 32

签到天数: 62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18-12-1
积分
64340
精华
1
主题
639
帖子
2823

2012中人社区群英谱勋章 中人网雪山杯(2003-2010) 中人守护者

10
发表于 2004-12-12 21:0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又是一年绩效考核

以迂为直和顺势而为 + {0 e, Y: }* Q# D 2 m X) l/ T, q3 D. N2 @: L4 r# C6 P3 Y- o5 X3 j/ ~4 K+ p 很多企业/老板出于促进公司整体业绩提升和对员工进行合理奖惩的良好目的导入绩效考核体系,常常发现事与愿违,“好心做坏事”。因此,仅仅设计一套“好”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不够的,需要在导入的时候采取一定的策略。 $ ~* m+ U4 c" F, M8 F- G$ ~ U : t4 p& @3 B0 g) w0 x1 N! t策略属于比较灵活的东西,很难总结出操作性非常强的行动步骤,只能有一个大概的原则,正如标题所示。企业可以借外部咨询机构的力量来造势,可以选择某个事件作为导入绩效考核的契机,可以在绩效考核与薪酬之间采取先松后紧的关系,可以将绩效考核导入过程中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广为宣传以促进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理解…… : T# z* b- f0 }! @" s 0 A" x4 x% h* q6 M' I5 ~- k 下面的内容围绕变革的策略,不仅仅局限于绩效考核,谈到了一些现实当中的例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 ?" ]0 z( s, U0 k- d) G6 j ' Q3 Z& O& x, p4 K, q/ C前一阵子,科龙前公关部长写了本《红黑科龙》的书,谈到了科龙内部的一些事情,有个情节讲到屈云波先生,印象比较深刻。大意是说,屈先生空降到科龙后很是玩命,真的是用命在做。有时都会听下属汇报累的睡着了。“他想,不是大家惰性都很大吗?我自己都这样努力了,最起码能有个感动大家的作用吧?可惜,他忙他的,大家仍然是照旧……” : v$ G5 V8 K) q2 g - ~# k: h7 Q5 y& A说实在的,看到这里,我更多的是感动,至少很少有顾问能够这样用命去做事。但是,很多时候,逻辑上的事情总是不能得到实现。“我都累成这样,你们还忍心不加油?”这样的逻辑合理吗?合理。但是现实结果恰恰相反。 1 r' C8 O: w9 k% ~" b7 f 2 P0 j3 Y9 S$ U 咨询的过程也同样如此。发现的问题重要吗?重要。开发的方案可行吗?可行。方案得到响应和执行了吗?没有。问题是重要的,方案是可行的,怎么可能不执行?但现实当中就是如此。合理的逻辑往往在现实当中撞的头破血流。 ; V7 A+ V! R/ n& b ) q9 t, ~- [! I+ Y6 O- h" c' n4 u$ K企业变革是个非常大的课题,要促成一个企业的变革,要使变革取得一定的成效,的确是非常困难,这从和君提倡的“努力帮助客户做成一些事情”可见一斑。咨询顾问往往能够熟练掌握管理工具,但是游刃有余地驾驭变革,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悟作为基础,采取高超的技巧。这往往是很多顾问所不能企及的。 0 _ V7 @4 v& U6 G& x T v' r! W& E# J, L- U老板借助外力来解决企业的问题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很多老板将咨询公司当作“刀子”使,使得本来正常的事情渐渐变得有些“阴谋”化。如果老板想借外力干掉自己的眼中钉,这当然并不可取,咨询公司也不能做这样的“刀子”;但是也有很多老板希望能够借外力来造势,去解决一些应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正常的。 ( y, n! O) \2 @- R9 ` f! E0 v$ o) z 年前一家公司希望我去做一个绩效考核方面的培训。他们的老板特意在培训前几天约我过去做了一个沟通,明确告诉我,他要导入绩效考核体系,但是很多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和误区,他希望你在培训当中能够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7 |- }4 I3 H2 d * Q( g" G4 j5 r4 C9 f本来澄清一些认识的误区就是我讲绩效考核的重头戏。后来培训,我讲完以后,老板趁热打铁,将绩效考核的目的、他的一些设想等又重新讲了一遍。我想,这个导入的铺垫,应该算是做的比较好的了。 # _3 r" S" J+ _+ D6 R& ], f0 [ + C1 k" u4 |& H F# n2 ?; m" y' y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个企业的老板谈到他们公司做考核的事情,非常有意思。他先是评选先进,后来就有人不满意了,凭什么他们是先进我们不是?正合他意,于是根据优秀员工的表现拟订了标准,宣布凡是能够做到这样的标准的,明年都能获得奖励。一段时间以后,他又根据员工的意愿,修订了相关的制度。就这样,“通过近两年的时候,基本导入了绩效考核”,运行还不错。 , `- A: R. \7 l ( D: w( x: A" q5 Y" [/ l+ _" L& i 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比较高明的方法:以迂为直。解决问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时甚至需要制造问题(不满意)来推动原问题的解决。 - b" ]; P( M' Q+ Y( F 2 }! \6 ~' a/ z7 g 另外有个客户,是个企业集团,下属几个子公司。每年,公司按照利润的8%(虚构)作为总经理/副总经理的奖励。老板想做一番事业,为了形成对总经理/副总经理的长期激励,客户老板突然提出要另外拿出利润的25%(虚构)分给高层管理团队。但是,这笔钱不能拿走,放在公司里作为投资。这位老板很有激情,他想,平时的8%已经足以应付生活开销了,我现在付这么高的代价,就是想使得大家同心同德,共同把企业做大。 7 h& ~- d. p- V1 y' q 7 L$ Y7 Q( S+ B, I7 r7 F可能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在没有和我们沟通的情况下,就出了一个文件。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一大笔钱,就因为有些硬派的感觉,几乎所有涉及的人猜测纷纷,基本都对此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他也很是郁闷。 - N4 i2 K8 W d3 T- Q9 f9 P# x ) y4 n; d4 p* n我觉得这件事情完全可以做的很好:老板可以首先发起一个讨论,如何使得职业经理人跟公司共同成长和发展。这样,肯定大家会有一些利益上的要求,然后,他顺势而为,提出拿出比较高比例的利润作为高层管理团队的投资基金。这样,既能达到自己原来的设想,也能够让高层管理人员感到公司赠予的价值。这样很有可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入愿沟通。 $ b8 \1 M7 l$ j7 K ) h( \" B; f* w$ L1 e0 L+ E4 Q昨天去一个客户那里拜访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他谈到在北京上中欧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的课上,一位曾经担任明基人力资源副总裁的老先生讲到的明基在1999年左右的事情。当时明基集团的年度目标远远没有实现,很多小“基”业绩很差,骨干人员纷纷离职,公司一片混乱。后来明基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进行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 K8 e* u5 t6 y8 [. ?. B. z3 Q$ c/ x$ g* m# t4 l 当时为什么变革能够成功,其中有很多原因。有一条是,当时有个媒体写了篇非常悲观、批评的稿子,当天很多员工看了以后可能也是悲愤有加,施先生当天将这篇稿子发给所有员工,并号召进行深入的、大范围的讨论。这场“运动”为后面大刀阔斧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气氛。 * ^- [2 m$ g" T! `$ ]/ C 5 m% S. O$ I' O1 u这,也算是极高明的顺势而为吧。变革过程中多一些以迂为直,多一些顺势而为,少一些线性思维,少一些一相情愿,可能效果会好的多。 : P* N* _9 Q8 R3 s" ^ : D% ?- A3 K9 {3 L风清扬以“独孤九剑”纵横江湖,“败剑势”之所以能够败中求胜,也有一些顺势而为的影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