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8-26
- 注册时间
- 2010-6-21
- 威望
- 3190
- 金钱
- 16209
- 贡献
- 3852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3251
- 日志
- 0
- 记录
- 10
- 帖子
- 269
- 主题
- 192
- 精华
- 55
- 好友
- 135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10-6-21
- 最后登录
- 2012-8-26
- 积分
- 23251
- 精华
- 55
- 主题
- 192
- 帖子
- 269
|
<P>周斌</P>
<P> <WBR></P>
<P>每到夏季,“高温劳动权益保障”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作为代表的高温费的发放更会牵动众多职工的心。但从过去的情况看,在一些企业,职工的这项权益并没有真正兑现。去年夏季,上海市劳动保障咨询电话“12333”每天接到有关高温费的咨询投诉多达数百个,最多的一天甚至达到两千多个。</P>
<P>一些劳动者在向管理者提出发放高温费的请求时,往往得到的答复是:“工资我们是事先约定好的,高温费已经包含在内了,不必另外再支付。”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虽然企业已按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为职工支付了工资,但是工资所反映的只是一般劳动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和劳动数量与质量的差别,而高温津贴则是用于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P>
<P>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夏季高温天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也越来越大,而现<BR>在,生活必需品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指一日三餐,在高温天气下让职工吃个西瓜,<BR>喝瓶饮料,或给他们开空调补贴一点电费,都应适当地纳入生活费的范畴。</P>
<P>两年前,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高温津贴的具体标准由省级政府或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P>
<P>近几年来,许多省市相继出台文件,要求用人单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并对高温津贴的发放作出了规定。而各地关于高温费发放的不同规定,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P>
<P> <WBR></P>
<P><B>“</B><B>按月发放”VS“按天发放”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B></P>
<P> <WBR></P>
<P>35.3℃!2009年5月11日,当上海市民还沉浸在百年最早入夏的惊愕中时,当地今年首个高温日伴着高温黄色预警便迫不及待地来“报到”了,一举刷新33.3℃的136年申城同日最高气温纪录,这也意味着符合规定条件的职工,已经可以开始领取高温费了。</P>
<P>而如果同样是在五月份迎来高温日,北京、浙江、江苏等地的职工却未必能领到高温费,其实这并不是各地有关待遇标准有高有低,而是对于高温费的发放,各地有“按月发放”和“按天发放”两种模式。</P>
<P>北京、浙江、江苏等地规定在6月至8月间,用人单位必须每月向符合条件的职工发放一定数额的高温费。如北京《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每年6月至8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室外露天作业人员高温津贴按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标准发放;在33℃(含33℃)以上室内工作场所作业的人员,高温津贴按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的标准发放。”</P>
<P>但是上海、重庆、河南等地,并不限定发放的具体月份,只是按照高温天数支付高温津贴。如上海《关于本市企业高温季节津贴标准的通知》规定:“在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企业应向劳动者支付每天不低于10元的高温费;当气温达到35℃及以上时,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缩短工作时间。”</P>
<P>当然高温津贴按天发放,可以有一天发一天,也可以每个月结算一次,再或者等夏天过了一并发放,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事先和职工说清楚,不能含含糊糊。</P>
<P>还需指出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发放模式,其实当地政府规定的只是最低标准。一方面,发放高温费的确不宜“一刀切”,在高温条件下劳动消耗较大的劳动者理应比其他职工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偿和精神鼓励。另一方面,公平也是相对而言。如有的设备机动维修人员和外勤人员不明白,自己半天工作在室内,半天在室外,究竟算不算露天工作?还有炊事员询问,虽然现在食堂里也有了中央空调,但是因工作需要,他们时常站在炉灶边,此时,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不可能降低到33℃以下,这是否属于战高温呢?</P>
<P>所以企业还应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具体条件,建立高温季节津贴制度,并通过民主协商,合理确定本企业的高温季节津贴发放条件、范围及具体标准。</P>
<P>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P>
<P><B>“行政处罚”VS</B><B>“非行政处罚”</B></P>
<P> <WBR></P>
<P>2007年夏天,年已65岁的王大伯在上海某物业公司做车棚管理工作,天天食宿在地下车库内。车库没有通风设备,一米深的半地下部分更是潮湿闷热。但他却未和其他员工一样享受到高温费待遇。经多次协商无果,王大伯最终诉至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P>
<P>物业公司认为,王大伯是退休后从事工作,不适用劳动法。而法院认为,王大伯与物业公司属于特殊劳动关系,本案中所涉及的劳动保护均应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2008年12月,法院根据王大伯工作场所的特定环境和2007年夏季的气象报告,判决公司支付王大伯高温费300元。</P>
<P>目前《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发放或未按本办法规定标准向劳动者发放高温补贴,每年5月至9月期间未向从事露天工作和室内高温工作的劳动者免费提供清凉饮料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P>
<P>更多的地方虽尚无这方面的行政处罚规定,但并不意味高温费企业可发可不发。如果劳动者就此事项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核实后,会支持劳动者这一方。同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加强监察,监督、督促企业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劳动者的高温作业的正当权益。</P>
<P>当然,无论在什么地方,发放高温费都应坚持同工同酬的原则。单位聘用特殊劳动关系的职工,如协保人员、内退人员、停薪留职人员、专业劳务公司输出人员、退休人员等,企业都应按规定向他们发放高温费。但在一些单位,高温费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一些试用期员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员工等所谓“编外人员”往往享受不到,这种现象应当予以纠正。</P>
<P>还有的单位规定:“凡编外人员6、7、8、9四个月,每月一律发200元高温费,其他人员则在此基础上,按工龄一年8元叠加……”流汗越多,拿钱越少,这显然不合理。再说,高温费又不是工龄工资或职务津贴,有必要论资排辈吗?</P>
<P> <WBR></P>
<P> <WBR> <WBR> <WBR> <WBR></P>
<P><B>“计入工资总额”VS</B><B>“列入企业成本”</B></P>
<P> <WBR></P>
<P>一些企业把夏季向职工发放绿豆汤、矿泉水和必须使用的防护用品,也充作高温费,这无疑是不对的。高温工作现场的清凉饮料费用不能从职工工资中扣除,更不能折合现金抵消应发的高温津贴。</P>
<P>还有的单位以超市购物卡形式发放高温费,“一来发卡让职工自己买防暑降温物品,从高温费角度讲,是说的过去的;二来超市里样样都能买,人人都离不开,发卡如同发钱;三来可以合理避税。”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其实,对于高温费是否应计入企业工资总额,也要“因地制宜”。</P>
<P>目前江苏、广东和福建等地都规定高温费开支列入企业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如《关于公布广东省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规定:“高温津贴标准在每年6月、7月、8月、9月、10月发放,在企业成本费列支。”</P>
<P>北京、四川等地则不同。如《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高温津贴属于劳动者工资组成部分,应计入企业工资总额。”</P>
<P>还有些地方如上海等地,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高温津贴也作为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组成部分,计入企业工资总额,且不计入最低工资标准。</P>
<P>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可以免税的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根据国税所函发[1995]007号文件规定,可以免税的津贴仅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和“两院”院士津贴。</P>
<P>所以说,在无明确规定高温费开支列入企业成本费用的地方,高温费发超市购物卡等未必能够合理避税,高温津贴只能是现金支付,且必须是工资以外的支出。用工单位应在最低工资标准以外另行支付。提醒用人单位,在发放的工资单上应将高温津贴单独列出来,以免引发误会和争议。</P>
<P>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最近从上海市闵行区劳动保障局听到的一则故事:闵行区万人就业项目中的交通协管员原来就有每人400元的高温费,两年前市里规定下发后,35度以上天气每天再补贴10元。但当时有人认为重复发放了,还有人直接反映到区政府。去年,由区政协出面,请区劳动、财政、工总工会、区府信访办等部门一起研究。</P>
<P>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根据市里规定,企业在发放高温季节津贴的同时,不能影响高温岗位劳动者高温岗位津贴的发放。为此区领导还讲了一句话:交通协管员工作很辛苦,闵行区不能比其他区发的少。于是,该区交通协管员原来的高温津贴改称夏令补贴,与市里规定的高温津贴同时发放。</P>
<P>由此可见,发放高温费看似简单,实际上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有时还涉及到地方上的其他政策,用人单位在制订操作方案时,应尽量考虑得周全一些。</P>
<P> <WBR></P> |
-
总评分: 金钱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