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3-7
- 注册时间
- 2008-7-14
- 威望
- 269
- 金钱
- 18214
- 贡献
- 3247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1730
- 日志
- 14
- 记录
- 13
- 帖子
- 505
- 主题
- 26
- 精华
- 7
- 好友
- 63
签到天数: 23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注册时间
- 2008-7-14
- 最后登录
- 2014-3-7
- 积分
- 21730
- 精华
- 7
- 主题
- 26
- 帖子
- 505
|
似乎,每个企业到了岁末或者业务年度终结时候,都会采用评先这样一种方式来给员工以激励,也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反正每年少不了,而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无一例外的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角,往往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评比投票过后,产生出数位团队的精英和楷模,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再之后,便归于沉寂,看上去更像是一种仪式,但似乎只有这样的一种仪式,才能宣告一个年度工作的完整终结,尤其是人力资源部,因此,每年的年终评先,基本上是人资部最重要的工作了。
+ i- t7 q% v7 ^) O; x
# b7 p/ I9 m7 B2 D. r1 Q 然而我发现一种现象,伴随着先进员工漂亮的红本证书和丰厚的奖励,除了有羡慕的眼神,也总有些嘈杂的质疑,无奈的叹息,甚至还有为了参选资格的明争暗斗,为了小团队利益的你争我夺,我就听到有部门员工在讲,我们领导不行,争取不到名额,人家**部门经理就很强,本来一个名额都没有,硬是争取来3个...类似于这样的插曲,我想也是每年评先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吧,或许是每年都做的事情,常常司空见惯了,就很少去考虑那么多,只是年复一年的做下去。
, F0 I2 D1 s, M6 E9 g1 f
r& ^8 n! F4 Z1 G3 p0 d 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过程,其实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情况,逻辑上讲,年终评先是一种通过对团队内少部分人员(通常不超过15%)进行实际奖励,而实现对大部分人员达到精神激励效果的一种组织行为。那么这种方式,究竟能否对组织成员有没有激励作用,有多少激励作用,或者说,到底激励了谁?我们是否真正的思考过?/ P- T" S5 ?6 T O7 ?
; J2 Y5 s: @+ z* c2 p% Q( F* f 从大家普遍的成长经历来看,应该最早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与此相似的激励活动了,一朵小红花、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就能让大部分的孩子乖乖的听老师话,这个时期,其实奖励的对象是团队中表现比较符合要求的成员,以此来号召更多的同伴遵守组织的要求和规范。在我们的印象中,这种方法对于团队的促进作用应该还是很有效的。
& ]+ S& F7 K& O+ D+ `, [0 d7 r! f) D, {! {
那么反观我们企业的评先活动,情况无疑要复杂的多,一般来说,年终评先,都会预先设定一些基础性标准,比如绩效得分、年度内违纪次数、缺勤天数等等,来划定一个入围的范围,而后再根据更细致的评分标准进行多角度评分和对比,来选定最终的受奖人,究竟在企业中,年终评先能否实现我们预期的激励效果呢?不妨分析一下:
7 @9 Y+ g4 g# C5 ~& V8 q |# L5 G8 q
首先,从组织成员上可分为三类,A,进入候选人行列并最终获奖的人员。B,进入候选人行列,但最终未获奖的人员。C,没有进入候选人行列的人员,这三类人员通过评先活动会有怎样的变化?
$ @+ h0 v" i/ p0 R, o6 _! m2 `9 v7 b C+ G. @" v* h! N$ Z
其次,从评选的标准来看,既然是年度评先,一定是选取年度内表现最好的员工,可是用什么标准衡量呢?或者说侧重什么方面呢?是绩效优先、口碑优先、还是其他?
- {1 `: f. \$ l1 `% |9 m" n) M* N) P( z" l b s q
再次,从评先的组织方式和流程设计,评价指标的设计、权重的分配,数据的提取,评价人员的选取,候选人比例的设定,各层级人员的分配,等等,每一个方面都会对最后的结果影响很大。
$ I8 z0 \6 }9 L
, e' C0 w3 n8 p1 M# Q: L1 H' | 事实上,所谓众口难调,无论用什么样的标准和流程,评先方案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允,通俗的说,也就是会有人占便宜,也会有人吃亏。只要存在争议和失真,评先就会存在质疑,无论入选的还是落选的,都会或多或少有些别样的想法,比如A类人员,可能会觉得,今年能中选,除了自己个人努力以外,跟评奖方案以及评分人关系比较大,以后需要跟大家继续保持良好人际关系;B类人员可能觉得,落选是因为方案做得有偏差,正好赶上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人资部安排这活动让自己参选又落选,太丢面子。C类人员,可能会觉得自己都没有入选资格,选谁不选谁也没关系了,好多次发下去的评分问卷,收上来一看,不少问卷都是全部评满分的,不正是这种与己无关随便填的心态么?如此一来,哪里还有激励效果呢,其实,这种现象跟人力资源部的水平高低无关,本质上是跟这种激励方式本身有关。
5 w7 E# A# S8 k. _ s7 ?; w" W% y' @ [
我认为,年终评先的活动方式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是有激励作用的,条件是,团队中所有人的工作绩效标准是一样的,而且这个标准是可以做到的,同时仅有少部分人员做到了。这样,我们对做到的这少部分人员进行奖励,就会促使剩余的大部分人努力的提高自身,争取也做到要求的标准。显然这样的激励效果是我们需要的。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无论男孩女孩,三岁四岁,老师的要求是一样的标准,上课不乱动,不乱写乱画等等,这些要求的标准是能够完成的,并且如果有小朋友做到了,老师奖励一朵小红花,也是对其他小朋友非常有激励效果的。
! n" c; M9 I! F9 x- t# j3 Z% k0 h+ v9 h4 o/ R: X7 y2 y; S. t1 b
但是企业情况则不同,即使同部门、同岗位,也很难找出来两个人的绩效标准是完全一样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甲乙两人都是销售人员,甲的区域基础好,可能打几个电话,吃几次饭,每年就能够销售100万,乙的区域基础不好,也许很努力的去开发市场,每年也只能够销售50万元,何况还有那么多不同的部门。再有,我们评先的原则,或者说我们期望所起到激励的目标是什么,是希望员工做到要求的绩效标准就可以,还是希望员工超越要求的绩效标准?如果是前者,那么所有年终绩效考核合格的员工都应当是先进,即使这部分人是大多数。如果是后者,那么只有完全实现了这一目标的人员才能是先进,即使只有一个人。
7 p. E' B7 |/ c
# Q- x% \4 F& V( g& I& Y8 s 而显然这两个结果都是企业不可接受的。于是,大部分企业为了追求一个形式上的完美,采取了比例制,即规定年度先进员工的比例是10%或者5%等等,然后通过强制分布,对于排在比例以外的人员,那只能怨自己运气不好了。这样做下来,自然不会有什么激励作用。
1 q; Q8 `. }2 W- h4 q% \# ^# s/ N
. @/ f* b d, d! O3 e3 n* f& s, h 总的来说,我认为,年终评先的想法和初衷是很好的,但在实现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影响了我们最初设定的效果,其实我们不妨敞开了想一想,年终激励一定要评先才可以实现么?与其把各种标准杂糅到一起做个年终评先,何不拆开来,一个一个评?比如,全公司每年评个员工忠诚奖,只要在公司工作5年的员工,自动入选,每年发一份礼物;再评个年度最佳出勤奖,凡是年度出勤率95%以上的员工都可获奖;等等,类似的奖项,简单明了,标准一致,而且能够实现,至少在这个指标上,对其他成员是有激励作用的,不够还可以再添加,既简单高效,又有实际作用。
$ ?$ j4 h5 `. _7 V: L" z1 S: F& ^4 `/ L- q) U1 B
本帖最后由 it99master 于 2011-7-25 17:43 编辑 u$ A0 X# z2 `2 M1 S
; `9 j2 Q" S2 ~2 r6 y: l |
-
总评分: 威望 + 20
金钱 + 84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