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7-29
- 注册时间
- 2011-7-13
- 威望
- 0
- 金钱
- 18
- 贡献
- 14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3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
- 主题
- 2
- 精华
- 0
- 好友
- 0
- 注册时间
- 2011-7-13
- 最后登录
- 2012-7-29
- 积分
- 32
- 精华
- 0
- 主题
- 2
- 帖子
- 3
|
Kenny,9 `) R& K* x8 v- g3 W
你好,我目前在做一个研究,其中自变量(X)和因变量(Y)是连续型变量,而2个调节变量中有一个是连续型变量(M1),另一个是分类型变量(M2)。其中M2是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在原构思中有3个维度,但是研究主要是将其变成虚拟变量(M'2),即将大于某一临界值的设定为1,低于临界值的设定为0,按照你的说法是属于“假”的分类变量。3 Y2 A/ J" {$ }2 ]
而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 j6 s5 o8 z2 T(1)对于M2的因子分析仍是如同连续型变量一样,还是采用不同的方法?' g+ r# \6 h# I# o
(2)在进行相关分析中,自变量、因变量、2个调节变量间究竟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我也看过相关书籍,有的说可以采用Pearson,还有的书籍说可以用Spearman。但是理由都较为模糊。& `' R3 f* u/ d
(3)如果要进行如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对M2(事实上究竟应该用M2,还是M'2,我都感觉有点糊涂了)影响,是直接做回归还是做T检验?
( A1 h i+ c9 o8 F! f(4)在圈里,你认可将调节变量一同放入回归模型来检验调节效应,那么不同类型的调节变量(如我的,一个是连续型变量,一个是分类型变量)也应该一同放入回归模型来检验调节效应吗?3 R* ?$ J$ p8 K, d3 r5 a
' z" U0 P- B& T2 `thank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