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7-4-13
- 注册时间
- 2013-5-22
- 威望
- 2444
- 金钱
- 14252
- 贡献
- 7442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413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806
- 主题
- 34
- 精华
- 4
- 好友
- 39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 注册时间
- 2013-5-22
- 最后登录
- 2017-4-13
- 积分
- 24138
- 精华
- 4
- 主题
- 34
- 帖子
- 806
|
本帖最后由 351304869 于 2014-6-4 10:48 编辑 7 \3 L! y. H3 k; f2 R7 K
\5 D& z; |: k3 Q' \7 O
; x; _9 m, @# ^0 F2 S4 v0 q$ N学问的八层境界1 \' @. O7 y# l
& V5 `7 J1 x6 |9 S) j
& b ^ i. y, v
g9 E Y- f& k" D5 r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S9 `- k X6 e5 j0 i+ ~0 m
4 L* [: H) D% Z' b* L. h9 ]& H4 ]- _6 e, B4 L' P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 b; `4 G7 G9 m/ i& q7 \7 D! }# L* J7 }6 c9 V# M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4 G n4 `% {/ L' _% q/ R, [0 B1 |2 a2 t+ {% F0 v. B
- r2 f4 o+ T" Z% i" l" @, f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9 S9 C3 D; o- g: ]0 L; k% s+ ^4 u" s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8 E# g, H1 P3 s
+ R1 L5 l* m% }1 Y1 O O: x3 _% e8 Z+ p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Z3 l. \; l0 K0 A( d; j+ @) n, D, |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d5 P7 Z I1 a7 t; N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 Z5 R/ f' E& Q9 z2 v0 u/ n/ P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B8 S \% E6 @
1 {* `: i4 g/ U: C- |* H6 e' s
# I8 F3 g& j2 R4 T3 f
! W/ A' h' [. e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L q% e! W* q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1 O( a" y1 i5 v. z1 M P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2 c! U( T& X6 ?6 g% k( B/ S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2 b1 E1 e! z( y5 [) i
- t; J4 S3 J$ f8 W. B% G
! Z; u1 D+ Z% W7 j) j
! w# b H e5 o7 J& Y$ C3 w, r, b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
. L8 ]$ T P9 b3 b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X2 f2 a5 v; z. ~/ R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 n+ D6 Z8 v+ e! Z( p1 l, b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H3 S9 r" g( P! [. Q% q3 s# X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 Y5 J1 e9 z0 h+ I) y) d( t8 j E" j! h6 _: U( X
_- E5 u [. ]1 w9 I
! q* l. Q% B- o" l- s2 _3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9 t; O0 a9 l6 O8 {* T7 l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T! t: p) D! o# c a' ^& l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4 r& n% K/ Q/ m: b. m. X3 k- H: i$ n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 N( {- f6 n5 t5 Q! b. e' `( e5 m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 m* P" r9 l. ~, x/ @
7 n7 ~. R' c2 W) ]+ j
8 Q- O n& h+ m1 ^( Z" Q! W5 i+ G" v+ W7 k3 a( i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2 ?* R1 I* [2 M# E9 T2 }/ z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 u& f. @6 P' |% F, w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8 G. ?0 {' e: N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o) }; V f2 N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W# c% b2 @% Y" A8 _% m& z
$ a1 b. k, a7 Z9 d0 r. }: g
4 m$ G% ~; B6 b* _( u
* `+ J/ |# \6 S* ]5 o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 D9 C( j1 D7 ~5 G1 O* Y L& p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6 v# b% T5 c9 q( I, h1 L' m1 w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4 g- {: |- w# ?; A2 @% ^ \6 N+ y4 o# l9 k6 \' {0 P
) t5 n! t& c) g* K, h7 y
3 X* c$ E9 E- v- F! l4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3 K3 J- }; ^+ S @5 E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G7 H2 X5 ^+ ?* E2 Z
6 B% q; o3 v% `2 {
7 D; ~6 N. t& S: U
第八层境界:通透( s( w, c+ ]" U/ s3 j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w( X8 U; |5 \, a- i3 |, B }
8 Q" P6 D% m8 m" Y
' _5 U# C6 {7 `- n
你的学问到哪个境界了?
6 x! v0 j9 s8 ?/ h y( [$ T6 q6 C x2 F
" O1 W" X2 \+ |' H2 M$ N: `" ^. {
, X q2 O" H1 {# n% L! F' j* _# C9 }3 x) ~7 K
作者: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4 m+ T; r# C7 X' e3 X+ {% p3 t
|
-
总评分: 威望 + 150
金钱 + 18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