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2697|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统转发]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9

听众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签到天数: 1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注册时间
2010-6-8
最后登录
2024-11-19
积分
68833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0

中人8周年纪念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23:5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天晚上趁我还身在上海,身边又没有带什么可以做的,所以还可以有乱写东西的奢侈,就写几句我在最近的一点体会。一方面是发一点牢骚,另一方面,也算对读者们交代一点我的想法。以免日后有所误会吧。 昨天晚上我在酒店的床上展转反侧、思前想后,心里面总是有点不安。我开设个博客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提供一个平台,给中、港、台的学生们在做管理的研究遇到困难时,有一个求问的途径。但是问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反,我花了大部分时间在试图讨论所谓的「科学管理学」,并把它与国内一般的管理研究对比。其实,如果讨论是有建设性的话,我多花点时间做这个工作也无妨。但是、这几个月给我的经验大多是负面的。 我自己退一步的想,我没有责任(也许也没有能力)要把西方现在用来研究管理的方法(姑且叫做「科学管理学」吧)硬要加在国内的管理研究者上。我只是觉得,我学了这套方法这么多年,也用了这么多年,觉得它确实是有一点好处。但是人各有志,如果国内的学者和同学都觉得用“老外的”这一套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确实是唯物辩证法更合用的话,我觉得我没有必要(也许也没有能力)努力说服大家去做这些所谓“科学”的研究。所以、这个话题到这里我大概应该写一个句号了。 但是我有一点确实是觉得可惜的。就是我觉得中国人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合自己用的东西”就叫做是“文化传统”;不合自己用的就叫做“外来”的(我的感觉是相对来讲,外国人在这方面是比较理性开放一点的)。比如、就好像我早阵子说的,佛教是印度的东西,虽然传入中国后有一定的本色化,可是中国还是有很多佛教的支派是有浓厚的印度佛教色彩的。但是,因为我们喜欢它,所以总是会把佛教看成是“我们的”思想。同样的,辨证论和唯物论本来都是西方的东西,中国人从头到尾都不喜欢用“辩证”来求真的。我大胆的讲一句,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兴趣去讨论自己的思想到底是不是逻辑的,因为逻辑又是“老外”的东西,干嘛要“辩证”呢?但是为什么用辩证法来在中国来研究管理没有人会说这是个“老外”的方法呢?为什么“科学的哲学方法”是“西方”的,而“辩证法”就不是“西方”的呢?我们能够试用“西方”的辩证法来在中国研究管理,为什么不可以试试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在中国研究管理呢?难道我们有一面倒的理由“辩证法”比“科学方法”更适合在中国研究管理吗?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一直都是用“辩证”的这一种“老外的”方法来研究管理的。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也用“科学方法”这一套“老外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中国的管理呢?我大胆的讲一个假设的理由,只是我们熟悉前者、不懂后者,所以没有动力去尝试后者而已。 就像我昨天讲的,现在的中国管理界就好像是罗马天主教教廷理解聖经一样,用了它(喜欢的、但是没有必要是唯一)的标准来作为不可挑战的真理。如果思辨是目前在中国研究管理的主要方法的话,一切不是用这个方法来理解而得到的结论都是“外来的”甚至是“亵渎的”谬论。我们中国本来是堂堂大国,有千年的文化,可以包容不同的学术思想的。但是现在变成是在管理研究的方法论上是“独一”的和“排外”的。我个人的愚见,这是可惜的。为什么不让这个在西方影响了一个世纪有多的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管理界留一个出路,而不要把它赶尽杀绝,每每把它扣上一个“老外的方法”的帽子呢? 我写这个日记纯粹是个人的发泄,没有期望引起什么讨论。因为第一、我知道讨论也不会改变什么。第二、可能越讲越模糊,到最后又是在一大堆哲学名词下,不着边际的你一句、我一句的零星随笔而已。 最后让我讲完我最后一句牢骚。当我讲“西方科学管理研究”的时候,同学说:「我也希望讲啊,只是我不会!」当我厚着面皮,讲我完全不懂的“中国式管理研究”时,场内要吗还是寂静无声,要吗就是不着边际随意几句。难道要我离开「管理学」这个课题,大家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建设性的参与吗?
沙发
匿名  发表于 2009-3-8 23:58:00 |自己
亲爱的kenny。
您还有耐心吗?
记得2003年前后徐淑英老师也有过类似您的苦恼,那时候,我记得徐老师也曾经为国内的年轻教师不做实证研究而操心,但无论如何,徐老师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国内的实证研究环境也在改善,越来越多老师开始走实证研究的道路了,但过程中,真的需要勇气和坚韧才能不抛弃、不放弃、不离不弃:-)因为有时候真的会觉得不值、前途渺茫。但真理被接受,都不会是一路坦途:-)希望您能和徐老师做些交流:-)
奉献的路,往往非常艰难。如果您还享受这种艰难,并且能一如既往。我想,您总能向前迈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板凳
匿名  发表于 2009-3-9 07:33:00 |自己
对于年轻一代的学者来讲,接受西方实证方法是比较容易的。老的一代困难些。
对于做实务的人来讲,他们接受起研究的思路是非常困难的。做实证研究的讲“为什么”,他们更关心得是“怎么做”。而做实证研究的人,往往不能直接拿出操作方案来。这是原因之一吧。第二,思辨的方式在中国的传统非常强(可以从《道德经》那里找到的),西方的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上跟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方式比较吻合,再加上政治上的强调,早就深入人心。若想改变,需要时日。
回复

使用道具

地板
匿名  发表于 2009-3-9 07:59:00 |自己
接着上面的:第三,目前管理研究的水平确实滞后管理实践的水平.国内的研究确实还没有影响实践的重大案例.国外我想也有类似状况.第四,如果是从事应用管理研究的话,kenney 的苦恼会少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5
匿名  发表于 2009-3-9 11:32:00 |自己
自我反省
Kenny今后可千万不要不来这了呀。
就我个人而言,知道自已做管理专业教师有很多短板,也想逐渐改变,多充电,但还是自已太懒了,总借口说时间不够,事情太多,总是想着慢慢来,所以很少提问,虽然不懂的太多了。我这种人太多了,可能让KENNY感到自己的劳动收不到效果,感到失望,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可能是KENNY所不知道的,我已经养成了来这个论坛看看的习惯了,虽然很多都暂时还看不懂,但到这里来让我看到希望,觉得有一个老师随时会在这里,没有嫌弃,没有嘲笑。其实国内高校内的氛围是不太好的,教师间的竞争很激烈,相互间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学术探讨,不懂也得装懂;学术评价机制也很功利,必须发高级文章,但杂志系统又黑得很,到处讲关系,真让人觉得很累很孤单。KENNY的无偿奉献让人看到了冷漠以外的温暖,觉得这个圈子还是美好的。有时我感觉KENNY给我的帮助,在精神层面更多,谢谢你。
请你不要放弃,不要离开,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6
匿名  发表于 2009-3-9 12:51:00 |自己
看到连kenny这样热心的老师也发出如此的感叹,实在觉得很可惜。我能够想象kenny每天需要投入多少时间来从事这项事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投入完全依靠的是他的个人奉献。
正好昨天我看到《读书》杂志上,余英时教授给一本新书作序 (2009.03:一个传统,两次革命——关于西方科学的渊源 著译者言),讲到了一个类似的,但是貌似更加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自明末清初开始,中国就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这个问题也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The Needham question”)。“李约瑟至迟在1943年访华时便已坚信: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在十六世纪以前一直是领先西方的,但此后科学在西方突飞猛进,在中国反而停滞不前了。因此他拒绝接受早期中国学人的看法,即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引自余文)。多少年来,人们试图给与解答,但是都没有很好的答案。在那篇序中,余教授试图给出自己的一些解释。如果套用这个命题到管理学领域来,相对应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但是现代管理科学却不是起源于中国。以至于到了21世纪,仍然存在这样的必要性,需要像kenny这样的热心人将科学管理学引入中国。
根据余教授的论断,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需要纠正一个看法,就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是很难用理论或者解释来清楚地说明的。所以回答李约瑟问题,应该通过回答“为什么现代科学主要出现于西方”来实现。相应地,对于管理学领域,我们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现代科学管理学主要出现于西方”。只有这样才能够看出科学管理学对于中国“国情”的现实意义。同样的,用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解释不了为什么中国没有或者为什么西方有科学管理学的问题。
第二,对于科学(或者现代科学),中西方的定义是不同的。对于李约瑟来说,现代科学是大海,“海纳百川”。“一切民族和文化在古代和中古所发展出来的“科学”则像众多河流,最后都归宿于此大海”。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的一支,最终是要回归到这种“普世”的“大海”中的。
但是对于另一些学者(我想包括一些对kenny的意见提出反对意见的学者),则认为现代科学应该是并行的,最终并不一定会走到一起来。他们的论断是“科学研究的传统......绝不可能脱离其文化母体而被充分认识”。我猜想这样看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接受“海纳百川”就会面临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或者“谁吃掉谁”的问题。因此,我会听到或者看到有些学者觉的在西方科学管理学的强势下,传统文化会(或者已经)丢掉了话语权。另外一方面,Norenzayan and Heine (2005)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发表了一篇文章,谈论心理学研究的普世性,间接表达了某些心理学概念或理论不存在普世性。我自己比较喜欢他们的想法。他们将这种普世性分为四个层次:accessibility, functional, existential,& non-universal。所以存在这种可能性,某些西方科学管理学发现的结果或者依靠的理论不能适用于中国“国情”。
余文进一步分析产生这样分歧的原因是由于西方现代科学源于“柏拉图接受了毕达哥拉斯教派对于数学的无上重视”,导致现代科学“莫不以数学和物理学为终极基础”。这一点,是传统中国文化不具备的。所以,即使思辨是有一定的逻辑基础的,但却是不可以或者“不应该”数学化的。
可问题在于中国古代科技中,是有数学这一个方向的。类似于当代中国管理学研究中,数理统计也是必须了解的。区别在于,中国的传统数学“只重程序(即所谓“法”),而不讲究直接、详细、明确的证明(即所谓“义”)”。所以,数理统计对于管理科学只是一种做研究揾食用的“术”,并没有上升到“方法或者原理”的高度。出于类似的原因,对于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我们能够发现十分相似的争论。陈寅恪说“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算是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谈论数学化的研究过程,在一些学者看来,是比较低层次的思维过程,完全无助于了解、分析、解释中国特色的。就像用现代医学是没有办法找到人体经脉,也没有办法给人“点穴”,打通“奇经八脉”,练就“绝世神功”的。所以,余文认为,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在于:中国“缺少了西方科学史上那个特殊精神,即长期而系统地,通过数学化来探求宇宙的奥秘”。
但同时,他认为,中西传统“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将来会有“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分类;并且对于科学的定义,中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中间的沟通(类似于这个论坛上的谈论)更多的类似于“鸡对鸭讲话”。
对于这种“中国科学”vs.“西方科学”的分类,我自己感觉可以接受,毕竟不存在普世性也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不等于西方的方法就对于中国管理学没有意义。或者说西方的方法就是比中国传统文化第一个层次的方法。
此外,我感觉更大的问题是,科学管理学的核心思想,系统的数学化研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很遗憾,包括在这里大放厥词的我自己在内)。在面对它的时候,我还不够humble,对于这种方法的好处(也包括一些不足),经常陷入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这样子,就没有办法很好地评价/看待这种科学管理的思维方法。
最后,呼应kenny对于佛教的想法,我想引用萨伊德的一个说法。他自己提出了东方学,但是他也认为这是个错误的名称。对于圆形的地球来说,哪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能够被称作东方?哪有一个确定的所在可以被叫做西方。这都是人们自己构建出来的。所以,如果科学管理学确实个好东西,为什么要主观地看待为西方的东西,而加以排斥?不如发扬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有志气的,将来让西方称呼这种精神为“东方科学”,不是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7
匿名  发表于 2009-3-9 19:26:00 |自己
向您致敬!心底的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8
匿名  发表于 2009-3-9 21:00:00 |自己
•• 你写的这个新日志,我是才找过来的。读到您和网友们的话,心里很感动,你对学术的无私情怀,开了一个中国之最!在中国国内是找不到这样一个学术讨论的环境的。与学术打交道,就会有许多的苦恼。记得三个月前我向您说的我之所以会从事管理理论研究的事吗?我之前的确是常年生活在压力下的,也就是在这种压力下,我彻悟了管理中的能量这个概念。你能体味到这种彻悟是怎样一个痛苦吗?所以从事一件事情都不会是件容易的事,何总那两句:“冷剑如寒霜, 热血亦封喉”的句子,便是对这些事实的写真!总之您在学子们心中始终是最棒的!也是我所敬仰的!谢谢你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9
匿名  发表于 2009-3-9 22:20:00 |自己
    kenny您好,首先向您问好。一直以来都在关注您的博客更新。从您的博客中,我学习并领会到很多实证管理的内涵与精神。在读您的你博客时,对自己的以前研究不仅是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高。虽然没有参与您们的辩论,但从中自己可以感悟许多。所以,能在网络平台遇见您,一直以来我都感到是一种机遇。谢谢kenny!
回复

使用道具

10
匿名  发表于 2009-3-10 00:40:00 |自己
KENNY。我是您的追随者,斗胆请教一下群体网络的问题。
现在我提出两个假设
H1群体网络的绩效取决与网络成员互动的强度
H2群体网络的绩效取决与网络成员互动的秩序
解释
1群体网络是各种由多个主体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网络。如产品开发网络、销售网络、品牌关系网络等
2网络成员包括跨越组织边际的企业,员工,顾客及各种利益相关者
3绩效主要是指网络的输出,如市场绩效
4强度是网络成员参与互动的覆盖率,频率和信息的冲击力
5秩序是各种互动信息的一致性
请问您对上述假设和概念的界定有何问题

呆子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