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9-29
- 注册时间
- 2006-4-25
- 威望
- 1
- 金钱
- 546
- 贡献
- 138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68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887
- 主题
- 269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25
- 最后登录
- 2007-9-29
- 积分
- 685
- 精华
- 1
- 主题
- 269
- 帖子
- 887
|
板凳
发表于 2006-7-10 10:2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为什么“人力资源”越来越难做?
二、如今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8 X3 f6 m$ ~) n: D7 z( b1 V. U0 Q: w+ ]
1、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普遍面临着难以破解的五大专业难题:薪酬管理、职位描述、员工培训、绩效管理、操守风险控制。# y' i- i3 P9 ~
" I0 e& t" U c( f6 R7 H3 h ⑴、薪酬管理% N4 Y- A6 ], V- l- l
* b* T' l9 m0 D, ~7 {1 i# u b' G 按理说,薪酬是员工对企业要求的底线,而薪酬管理却成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头号难题,尤其在发展较为快速的民营企业更显突出。
, l: v x# R5 r9 y2 o! g- v& U1 Y: ~$ E) N
就员工个人而言,对薪酬的心理规律是:7 a' P' y/ t2 z3 Q
1 V* a9 U) y6 \0 s: T8 j
——薪酬至少应该满足自己的日常消费;: ^$ d" E f+ o
. x% n( `: e% Q+ {
——薪酬应该体现自己劳动付出的价值;" o+ h: l: X) n
6 B( E2 |, S8 c4 U
——具有鲜明的攀比倾向,认为自己的薪酬应该不少于公司内“同层次”其他员工的薪酬,更会利用一切机会获知公司内其他同事的薪酬数额;2 N$ F8 H6 D2 q( q
4 ]4 D9 ?0 \; G
——自己在同一公司内的薪酬不能减少。8 s, c9 n" {! ~- v4 s/ k
* [/ a% S! g0 v( Z5 e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更需要不断地从外部吸收大量的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既成的薪酬格局就在一次次的“特殊处理”中屡被打破,加之历史形成的原因,企业在忙于业务拓展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公司的薪酬格局加以理顺,导致问题越积越多,相对“高薪”的难以降下来,相对“低薪”的,企业又不愿“不明不白”地提上去 —— 维持吧,怨言难消,影响工作的士气;寻求变革吧,到处是扎手的“刺”,不只如何切入。很多企业为了尽量避免“麻烦”,还实施了严厉的“薪酬保密”:禁止打听其他员工的薪酬,也禁止向别人透漏自己的薪酬。为此,我也写过一篇题为《“薪酬保密”大解密》的文章,明确指出,企业无法真正落实“薪酬保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L" {. p `% H, e
: u, j4 U( v! @' |/ e9 Q ⑵、职位描述
1 |9 V ~; E6 t6 I- O
7 o" ]8 x* L* Y: R# m 职位描述是在“岗位职责”基础上,对职位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任职资格描述、职责描述、权限描述、直接上级和直接下属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职位描述的难点在于:% ]* f. Z7 M0 [. |
" A6 D( x: `; p4 r% f3 L
其一,文字量大,任务较重;- t7 p& R( i0 K
0 w% A' t$ {2 |5 X0 z" u7 b, X 其二,过程较复杂,甚至要适应日常的绩效管理要求,需要对公司上下几乎所有工作环节进行摸底扫描;
* L4 u& |0 y" }6 `- F
, i( r1 T3 @2 u. w# F1 p1 g8 X 其三,如请专业咨询公司做,费用较高,恐怕老板不满意;
7 x1 U4 I' G; L3 ^- T& ?! v+ m( L8 t( g$ q3 v
其四,“不是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职位描述往往赶不上公司情况的变化快,需要依情况变化对职务描述进行及时的调整;
8 i6 f8 X4 a# h) A0 F+ ~$ n) r# _! j4 |; _: v) e
其五,在对“职位描述”的理解上,常与公司高层不一致,这最为头痛。比如,公司高层认为:一套规范科学的“职位描述”就可以鞭策每位员工自觉尽职尽责,彻底解决扯皮现象,并且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明确找到责任人——如果高层真是这样理解“职位描述”,确实挺让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为难的。在此,引用我国“学习型组织”研究权威张声雄先生的一句话:过去,大约80%的工作可以根据明确的规章和程序处理,只有大约20%的工作需要做出判断。并且在过去,判断只是管理人员和专家的工作。今天,工作中的这种比例已经颠倒过来。% Y3 `, t' `3 r8 r% y5 D
8 W4 }+ F& x: I; M" p, r) G
⑶、员工培训8 [5 M2 q* t+ S8 Q
: k, \8 `9 ^6 J4 Y8 L1 S 员工培训总是要搞的,难点在于:
6 {, b! U0 e3 | {2 x& W* E6 r0 N& h( a1 ~) b% B
其一,培训的效果难于确保。正如前文所说,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培训讲师鱼龙混杂,培训课程严重趋同,培训市场混乱不堪,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使出了“非常手段” —— 先由讲师免费试讲,根据试讲效果再决定是否由这位试讲过的讲师培训授课。这也是无奈之举,能接受试讲的讲师毕竟太少,即使试讲,也要占用企业更多的精力;! S' p$ a2 i; d% [$ ] v+ C
5 f/ R, C! E5 y+ G& ^ r8 { 其二,公司高层往往关注那些“拿来就能用”的“快餐”式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希望使培训系统化,而员工或许希望培训内容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如此三方对培训的理解也有偏差,难于统一;. F8 a0 E5 N6 [/ w5 h: k% x/ i8 ^0 j
7 {- d$ F* m3 F: F# t8 L" W 其三,由于各种原因,接受培训的员工往往难于聚拢到一块儿或难于使培训持续进行。比如由于参训员工的工作地点比较分散,工作又一时“走不开”。再比如,本来对一个特定的员工群体制定一个全年的系列培训,结果系列培训进行还不到一半,这些学员的大部分都已离职,使得培训难以继续;1 ?! v& f; J- j/ u
5 a& o0 Z0 C) [, C0 [ Y6 @9 Q 其四,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会不失时机地借“培训”为自己“作戏”,或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聊以自慰”,以此“捍卫”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专业形象,或考虑到培训效果说不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要给企业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交代,这些也令培训融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进一步模糊了培训的效果,加剧了培训的“老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