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6395|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复制链接]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8:24: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color=#7FFF00][/color] 黄金台招贤 如何将企业治理好,一直是管理者的一个“研究课题”。有的研究有素,也就治理有方;有的研究无得,也就治理失败。要治理好企业,必须网罗人才,古代燕昭王黄金台招贤,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   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样筑“黄金台”,但是,我们难道不可以借用报刊一角,筑起“招贤台”,招聘贤才么? 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32
发表于 2007-10-30 13:3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 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 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 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 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 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 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31
发表于 2007-10-25 10:09: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古希腊有个寓言是这样讲的:一头驴听说蟑唱歌好听,便头脑发热,要向蟑学习唱歌。于是蟑就对驴说:“学唱歌可以,但你必须每天像我一样以露水充饥。”于是,驴听了蟑的话,每天以露水充饥,其结果呢,没有几天,驴就饿死了。   这个故事讲起来有点残忍,可现实生活中像驴这样的人还很多。做为一个企业家,如果也凭着一时兴趣,一时爱好去干事,试想,结果会比驴好到哪里去呢?   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感性的东西,而企业的老板单凭着感觉去开发产品是会走向盲区的。   对企业的管理,既不能顺其自然,也不能盲目创新,管理者应首先明确自己的位势,否则,任何“凭感觉”的管理对企业来说都只是不负责任的游戏而已。   企业是一个团体,老板切忌跟着感觉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30
发表于 2007-10-25 10:0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在传说中南海的君王叫做“倏”,北海的君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与忽经常作客于浑沌的国土,接受浑沌丰盛的招待,倏与忽欲报答浑沌这样热情的款待,想着人都有七窍而浑沌却没有,就想要一天凿出一窍,让浑沌也能跟他们一样享受美食、音乐、愉人的景色等,没想到等七天凿完七窍后,浑沌却也因此死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体质与活动的条件,很难将其他人的条件硬套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同样地,每一个企业也有它不同的组织型态与资源,所有的管理制度、经营策略都是无法套用的,只能通过学习,由经营者谨慎地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经营方式。   生活的方式虽有多种,但智者只采取适合自己的一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29
发表于 2007-10-25 10:0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如果只闭门造车,对其他竞争对手的情况不闻不问,这样的企业的存活期是绝对不会长久的,因为更多的竞争才能促成更快的发展。在管理手下员工时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不断地鼓励他们相互之间的竞争,才能让整个企业保持新鲜的活力,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    记住:当两个人同时遇上老虎时,慢跑者必然首先遭殃。    慢步就是退步。市场竞争,快手打慢手,快鱼吃慢鱼,哪还容得你止步不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28
发表于 2007-10-25 10:0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一位武学高手在一场典礼中,跪在武学宗师的面前,正准备接受得来不易的黑带,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这个徒弟武功不断精进,终于可以在这门武学里出人头地了。   “在颁给你黑带之前,你必须再通过一个考验。”武学宗师说。   “我准备好了。”徒弟答道,心中以为可能是最后一回合的拳术考试。   “你必须回答最基本的问题:黑带的真义是什么?”   “是我学武历程的结束,”徒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我辛苦练功应该得到的奖励。”   武学宗师等了一会儿,他显然不满意徒弟的回答,最后他开口了:“你还没有到拿到黑带的时候,一年后再来。”   一年后,徒弟再度跪在武学宗师面前。   “黑带的真义是什么?”宗师问。   “是本门武学中杰出和最高成就的象征。”徒弟说。   武学宗师等着,等着,过了好几分钟都没有说话,显然他并不满意,最后他说道:“你还没有到拿到黑带的时候,一年后再来。”   一年后,徒弟又跪在武学宗师面前。    “黑带的真义是什么?”   “黑带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无止的纪律、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历程的起点。”   “好,你已经准备就绪,可以接受黑带和开始奋斗了。”   在这变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成立即代表着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一个起点,企业创立之时或许在专业技术上保有短暂的优势,但企业的经营不只是靠技术而已。他必须有团队的共同运作,要有能激发团队奉献的愿景,要有管理的机制,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要有规划地去学习经营与管理。一个企业是一个成就亦是一个起点,惟有保持个人及团队的学习,企业才可以基业长青,永驻健康与发展。   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27
发表于 2007-10-25 10:0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元朝大画家何澄根据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故事绘制了一副《陶母剪发图》。画的意思是说:晋国有一个叫陶侃的贫困青年,有一天,他的朋友陆逵来拜访他,因为没有钱买酒招待他,陶侃的母亲在仓促之间,便把她的头发剪下来去卖钱换酒。   这幅画被年仅八岁的岳柱看到了,便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画中矫情悖理之处:陶侃的母亲手上戴着金手镯,却要剪下头发去换取酒食,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金首饰很值钱,完全可以用它去换酒,何必匆匆忙忙把头发剪了去换酒招待客人呢?   作为一个孩子,他根本不去考虑《陶母剪发图》所宣扬的魏晋名士风度,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对人事有限的直观认识,去理解画面的意思,所以他的诘问一针见血,切中问题的要害。   成年人总是以为自己看过经历过的事情太多了,总是在强调一种成熟,中国自古就有“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样的训诫。其实有时候社会新鲜人独特的视角正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们所不及的地方。因为单纯所以直接,于是他们所提的方案可能就最有效。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是不会正面否定年青下属的新创意新想法的,这一次也许不能用,但是下一次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呢?   自以为是的主管常轻视成员的创意,从而关闭成功的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26
发表于 2007-10-25 10:0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在公司,有许多领导或者“老前辈”,总喜欢倚老卖老,开口闭口:“以我十几年的经验……”,来否定新人的创见,以为后辈太嫩,社会阅历不多,绝对要对他们服从。其实,领导或“老前辈”的经验值得后辈学习,但年轻一代的新见解、新创见,不也是值得领导或“老前辈”研究及重视的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两代人的思想交流,一定可以惠及大家。   一个人的工作也许有完成的一天,但一个人的教育却没有终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听众

61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7-9-27
最后登录
2007-10-23
积分
61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23
25
发表于 2007-10-23 13:32:00 |只看该作者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em17][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4

听众

1843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注册时间
2007-8-16
最后登录
2010-12-23
积分
1843
精华
0
主题
35
帖子
350
24
发表于 2007-10-16 20:50: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传统故事与管理

甘薯的浮沉   [人的一生,总是浮浮沉沉的;不会永远春风得意,也不会永远穷困了倒。]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寿得寿(他今年九四岁)。像他这样名、利、寿三者得兼的,在人类史上,恐怕找不出几个人。   综观松下的一生,其实充满了不幸与坎坷。他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丧父;十七岁差一点淹死;二十岁不但丧母,而且得肺病几乎亡故;三十四岁时,唯一的儿子出生,仅六个月就病故;而且他一生受病魔纠缠,四十岁之前,有一半的时间因病卧床。   然而,他有积极的人生观,认为坏运能变成好运,危机就是转机,任何逆境都能转变成为顺境。这是他获得名、利、寿的主要原因。   当他遭受挫折与打击时,他就会想起乡下人洗甘薯的那一幕。   乡下人洗甘薯的景象是这样的:   木制的特大号水桶里,装满了要洗的甘薯,乡下人站在木桶边,用一根扁平的木棍不停地搅拌著。在木松里,大小不一的甘薯,随著木棍的搅动,忽沉、忽现。浮在上面的甘薯,不会永远在上面;沉在下面的,也不会永远在下面。总是浮浮沉沉,互有转替。   松下说:[这种浮浮沉沉,互有轮转的景象,正是人生的写照。每一个人的一生,就像那个甘薯一样,总是一浮一沉,就是对每个人最好的磨练。]   挫折的本身,隐含正面的意义。松下就是本著这种积极的人生观,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最后终于造就了他非凡的功业。   明儒高攀龙说:[人生处顺境,好过却险;处逆境,难过却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