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A$ \2 L+ c( M2 \2 A# N
【现象】 Q企业营销中心为了赶在年底前发起最后一次促销战役,全体市场干部加班至深夜。 - G6 C8 M1 u6 A W
第二天一早,满脸倦意的营销总监来到营销综合办公室,将彻夜修改、最终定稿的促销方案交与内勤小李,吩咐她马上通过公司网站向全国渠道公布,同时发短信提醒各代理商立刻上网下载。
' L4 A2 e, P& u! N$ u e) I- a由于全天都有重要会议,营销总监到下班时才想起询问此事。
# G6 H5 p2 g1 p% Q$ u! J+ T- ?结果,却被告知由于公司发送短信的公用手机欠费,目前无法通知代理商上网。
( r6 d3 S% c: X+ ?; @9 T% c* o* e活动方案虽然已放到了网上,但渠道终端不知道又有什么用?
" }/ K% K% P+ `0 K
这不是“抛媚眼给瞎子看”吗?营销总监为此大为恼火。
8 ^, ?( S$ V: S8 E+ J这么多人加班一晚争取来的宝贵时间,竟然被一名内勤人员的懒惰轻易浪费掉了。
/ M6 y: A: i4 q% Z7 P
促销晚一天,公司要损失几十万,谁能担待得起? 3 ^; [+ u/ |4 v8 O
此时的小李却满腹委屈,并讲出两点理由: 1、按照财务流程,请款、审批、报销等环节,都要等总监签字才可以办,领导去开会了,耽误了能怪我吗? 2、外出缴费这样的公事需要行政部派车,但必须登记排队,自己等了一天也没排到,这也不是我的问题呀!
( K7 {: x1 k7 Q! x: l! K小李越是解释,营销总监就越是恨得不行。
5 E) U4 T( Z2 M9 c, f( |5 G1 y( l
企业给你们开工资是让你吃闲饭的吗? 4 y% w- G) t3 T' H8 U/ C! n% ~
实在不行,自己掏钱先垫上,打个车就去办了,这还需要领导教吗?怎么这么死脑筋呢?
( [" A' P4 m3 y0 s& B) O' v- B( i工作总是不推不动,上司这边已是火烧眉毛了,下属怎么就敢在一旁隔岸观火呢?
5 w: T; t! V: C
特殊申诉方式背后:员工对权、利的抱怨 6 i' r0 P8 W5 Z# n! S+ W* c c
在关键事件上让领导着急上火,有时只是下级的一种特殊申诉方式。
/ U8 w' [# o" n7 b! i+ Y小李这样做的目的,潜意识里是在向领导表达自己平日工作中所受的委屈。
* \5 e4 t2 x" L由于Q企业办公地点远离市区,有许多公事是需要行政部派车的。
4 A8 Q) O9 q- Z; d# y3 L0 e4 y. Q
而小李在公司里地位较低,每次都很难申请到车,为此也不知受了多少气。
3 Q( _2 i. k! k; Z9 n" N"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小李总是自己想办法,或者求人搭顺风车,或者坐公交车去,但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并没有任何补偿,甚至得不到上级的一句表扬。
8 S$ v4 C& F8 X所以,通过此次事件,小李希望总监能体会到自己的不易,最少也应帮忙协调行政部,减少自己以后工作中的困难。
( W" @. f/ |& ?- S0 {! z. d/ g% w' {
虽然知道“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她认为,不在关键的时候刺痛一下上级,他们是不会引起足够重视的。 ( p2 Z3 _% l+ [9 K
为减少挨批的风险,小李还摆出“必须遵守财务规定”作借口,只不过是想让自己显得更加“无辜”一些。这样的员工不负责任、不顾大局,当然应该严肃处理。 ' m5 G' u! \% e' e& G G+ x
但大发雷霆的批评或苦口婆心的劝导两类常见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
& [& Y5 B+ R& G& N/ k! ^在这种特殊的申诉方式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员工对自身权、利的抱怨:
# a( R& n) O) ]' g+ f
权的方面:平时得到的授权不足,事事需要请示汇报。紧急情况下打车,到时候能不能报销?这种百元额度内的权力都没有,领导没发话,只能等靠要。 $ n: {; Q; I# z- r
利的方面:得不到任何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平时做好了后勤保障,奖金也没见多发;偶尔做错了事,只要能讲出理由,也一般不被追究。工作结果好坏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
6 n0 ~, @' {, T' f1 m这不能仅看成是员工心态或工作方法上的问题。
1 ~3 M1 v5 q# }; S
脸上的一颗痣恶变了,可能是癌症的先兆,只知治痣,还是庸医。
4 j& a# M- e' q# A6 l能够见微知著,方能一劳永逸。
) L, M" }" I9 P5 H$ g b1 A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在“权小、利小”的状态下,员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必然之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下属“权、利”之间的配比。
* o. y* y( @! f# B* R4 G
权与利的四种组合 " R' V3 t. ?6 e& X% P `
在人们常讲的“责、权、利”三者之中,权与利的组合决定了责任能否落实。
; @. M9 j# l# R: X: e) c% f权与利有四种关系,搞不清这些关系,一个组织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动力。
1、权大利小:导致“权力寻租” E" p B6 \ P% }4 x
权大而利小者,会产生什么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权力寻租”现象。
% P/ A! Q2 f8 ?9 _简单讲就是权钱交易,把手中的权“租”给他人换取利益。
- o0 V" K# b* y
现实的例子就是修高速公路时总有人“前腐后继”。 , L7 J% P0 I+ H. p: T4 v) W
某个交通局长,掌握着数十亿资金的申批权,而这项工作于他本人利在哪里? ; v5 y- R. T* q* l
干好了,不会给他100万奖金;干坏了,也不会罚他50万去。
* d. X- E4 n* \ j' |+ a" b6 p* p" ?7 q正负激励都不够明晰,所以舞弊的冲动就相当大。
3 I+ V/ W# U6 R& m严惩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权大利小这种失衡关系一天不改变,腐败的温床就还存在,就会滋养一代代蛀虫。
% \! ^: a7 p9 i, @$ [) [) E g% r
高薪养廉要多高的薪水才能使权与利平衡?所以根本的出路只能在于分权。
2 M2 I: }+ r8 }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7 H& {7 k5 N' F& T6 I% k在企业中,如采购、行政、广告宣传等部门就是三大“潮湿”之地,细菌是少不了的,如果分权的事做不好,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多高的奖金也不如贪默来得快。
; h! U; `1 g" A! o$ z
权大利小会就如田地撒了做坏事的种子,种上了黄瓜就不要期望能长出茄子来。 2、权小利大:引发“内耗冲突”
: O' D* z! g1 ?# H) t+ w给了足够的利益诱惑,却不授予相应的权力,上下级就天天处于“资源争夺战”之中了。
; A) n0 S1 S K/ v权小利大会引起“内耗冲突”,优秀的员工会得到致命伤害。
$ B, o6 _8 H; {4 v; B6 B8 L' ~5 R$ u
形象的例子可以想像一只可怜的狗,两米外放着一大块肉,这就是利。
z& {. Q& }8 k* K但链子只有一米长,这就是权。
( I- W8 D3 a/ y/ n& k
权小而利大,狗一定会拼命地挣扎。 5 Q7 M" y ]$ P* P& ^
最终的结果,不是狗挣脱了管理控制,就是链子拉断了狗脖子,要了被管理者的命。
3 K% V: D6 Z& |企业中惯以利益诱惑员工,奖励提成都能制订得十分诱人,却常常忘了给相应的权。
; U0 P9 U9 o/ B7 {有些民营企业长不大的根源就在于此,授权时总是不放心,链子紧得很,放多大的一块肉也就都没有了价值。
3、权大利大:胜似“亲历亲为” 1 x4 o& G/ Q; s; d0 h" N$ I
权大利大,管理者就可以放下“凡事都要亲历亲为”的思想包袱。
; F: U9 @) M& P这时候每一名员工都成了老板,你不必管他,他也和你一样负责。
' T2 C% u2 F+ p
典型的例子可以想像一个照顾孩子的保姆。 0 ?2 Z0 Y% K- a! z1 O
主人家足够坦诚,孩子有错你可以像父母一样管教,打骂也不心疼,这就是权。
. s0 M# ^ ~& ~- X, X5 ~6 L还有利,孩子有出息了,长大也养你的老、回报你。
5 {/ p( o5 V5 e+ t7 E, A& I
权与利都大了,保姆对孩子会像亲生骨肉一样疼爱。 ( h1 a9 a/ V0 K3 i2 M. s2 R. A
在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正是处于保姆的角色。 6 c1 O& \5 s2 j4 k0 S
老板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孩子,但可惜不能事事都在。交给别人去管时,总是惴惴不安。 $ B, ~. R5 u% u$ k
所以恨不得立出所有的规矩,但总有挂一漏万的遗憾。
/ q6 p1 l0 ]& J5 y: G6 b! @有时还要担心保姆偷喝孩子的奶水。
8 w# g* u0 R1 Q2 w
在权大利大的情况下,委托与信任机制才可以真正建立起来。
) f5 i" `! L& \, n& c- R' s7 j5 A不管对中高层还是基层,按这种方式对待都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4、权小利小:催生“消极怠工” 0 Y) H5 P+ w9 E3 @$ M4 v- \
权小利小是执行力不佳主要原因,这里面包含两层涵义。 ) ~3 A& s5 h$ B) G
权小导致“这件事我不可能做好”,利小导致“这件事做好了对我也没用”。
: p! I1 [! p* M/ X5 ]& q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极怠工就成了多数人的最优选择。
. i" D, K) e8 x. Q8 x. T" D8 i+ M# @
即谁都不愿意做无结果的努力、进行无收益的投入。 Q2 z# g! Y: o+ x3 r s. b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这是一种通病。 * U3 j$ [5 q3 i
人们深恶痛决的“大锅饭”现象,背后是分配机制不合理,但这只是利小的一种表现。
( Y; x3 o2 ]1 t% m, L0 U0 r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授权不足导致权小,同样是企业员工不思进取的重要原因。" O- d6 U1 W4 W) \( q* ~% G
也就是说,消极状态是授权与激励都没有达标的综合产物。
9 Q+ M$ @0 \% d( G在Q企业上面的实例之中,如果在激励方式上做一些改变---对小李平时主动解决问题及时给予表彰,同时在授权方式做一点调整---小额交通费用支出不必事先批准,后面那样离谱的事就不会发生。
3 v& ?/ m" i7 `# E7 N0 d要改变员工隔岸观火,管理者对于授权机制与激励机制建设就不可以袖手旁观。
7 M# k `! P" ]! b; c
关于“权、利”的新木桶理论 % @( C( h2 ^6 \* H5 }4 @
在许多情况下,授权与激励要同时改变、同步提高,才能对企业管理发挥有益作用,这可以称之为关于“权、利”的新木桶理论。 ' y2 J5 ]& a2 h5 I, F9 ~: L
传统的木桶理论指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 D5 J' L0 A& _' B' D& U
但现实中,企业最短的“板”往往不只一块。 % B$ G( c& D- S' ^ E3 ^/ j
当权、利同为短板时,它们之间是有连带作用的,只把一块短板加长,会导致另一块短板产生新的负作用,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恶化。 9 A+ z- c4 y+ ~/ f% `$ t; t
实例一:只加强激励却未同时加强授权,会使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 2 V! B0 }* m1 t9 N
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推不动的消极状态曾让Q企业管理者十分头疼。
; A8 I. S# t: m: J不少人把上班当成上网吧---聊天、打游戏、看电影,把出差当成旅游----利用职务之便游山玩水,消极怠工现象严重。
9 _4 E B& V4 D# O9 a2 f4 Y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公司推出了全新的激励政策,奖金与各区域销量严格挂钩,最高年度奖励可达20万元以上。 & S6 W& @- r# n" l+ D
对于以往年收入平均为5万元左右的业务代表来说,这无疑极具吸引力。 % a ]2 h0 V3 s% _" O8 V. r e
没想到一年下来,公司总体销售未出现明显提升,还增添了更头疼的事。 7 D* F+ T# E8 d) O; D( g/ ~
新问题一:骨干员工纷纷辞职 ' a$ B6 X; z' h' I
由于只改变激励政策未同时加强授权,一些能力较强的业务人员对公司充满怨气。
4 ^/ T9 j. y9 H1 Y区域内广告审批权、代理商的设立与撤换权、促销物品发放权、个人出差地点支配权等运作市场的必要权力都没有下放,还集中在总监及中层经理手中。
1 S8 j; O9 J# B) V这样在平时工作中,业务人员与管理干部冲突严重,明明有好的方法却实施不了,让骨干人员对未来丧失了信心。
5 c- x1 s- w! F& |! L* A最终业绩增长不上去,眼看着重奖却拿不到,业务人员只能忿然离职。
' z. M1 n* P. d% l. U
新问题二:短期行为频繁出现
3 I/ o" l' Y, G i. X5 {# G3 q& ]0 }0 D为拿到高额奖励,在得到授权不足的前提下,有不少人打起了“违规操作”的主意。
& m8 i: o: p8 `
比如,在招商过程中随意许诺,只要新代理商加大今年的提货额,明年就给予什么样的好处或优惠,而实际上根本无法兑现。
5 ?* L- `4 I2 x" B7 l再如,为增加本地区销量,默许或暗示代理商窜货。
. K0 o# V2 p/ `7 v业务人员明知这样做对公司长远利益并无好处,但在重赏的利益驱使下,过去不敢做或不值得做的“左道旁门”,一下子都翻了出来。
9 ~+ U0 S, Y, g3 P# D3 Q回顾一下权与利的四种组合关系,上述现象就不难理解:
* a0 C( E) M+ A: a4 n只加强激励时,业务人员从过去的“权小利小”状态中,一下进入“权小利大”的另一种不健康状态。
/ [8 G% q B0 I% u" ^) |
由于权、利配比仍处于失衡之中,企业的产出效率不一定增加,但新的害处反而出现了。
/ q4 |, z. h7 Q9 `8 G' R' ]“消极怠工”的慢性病没解决,又增加“自毁长城”、“涸泽而渔”的急性病。
: B/ t5 i! M2 O* Q/ o' Q
实例二:只加强授权却未同时加强激励,同样也会陷入越改革问题越多的怪圈。 / d. g4 i+ E$ ] ]4 B; Q
为改变营销中层干部工作不够主动的状况,Q企业曾一度把集中于总监个人的关键权力下放至市场、企划、工程等各部门经理,但遗憾的是却未同时加强激励。
3 S' ]1 G! `6 b这样经理层手中广告费审批、工程价格制订、促销品发放等权力一下子增大了,每年过手金额数千万,但销售业绩好坏与他们个人挂钩不明显,还是按照管理职位拿平均奖。
* Y! V9 m) j% g# d D& v% j一段时间后,经理层“权力寻租”情况开始批量出现,利用广告费拿回扣、利用工程洽谈干私活、利用促销品换取代理商好处的事情多了起来。
" g/ N4 y4 @- k4 p, q" h过去部门经理工作虽然不够积极,但最少还能廉洁奉公,现在连这一点也很难做到了。
8 q5 @4 _* ]. T9 h8 z2 d这就是从“权小利小”状态进入了“权大利小”状态产生的新问题。
4 H, y3 B2 S0 S# o* X# ]综上所述,无论“激励机制”还是“授权机制”,如果缺少彼此之间的呼应,单独加强哪一方面,都有可能产生负效果,欲速而不达。
2 J6 G3 A p& d7 q
权利必须匹配。业务人员权小利大,经理层权大利小,这种不平衡会使两个层级都失去努力的动机。 今日切记: 1、“德性问题”还是“惯性问题”?
# m$ w1 W: Y i1 S) b4 B% K- |) L% c企业执行力不佳时,管理者往往会问一句,这是员工能力的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有时两者都不是。在员工身上找原因,方向就错了。看一看授权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否到位,答案会更清晰。. T: u* C; o2 V7 l: k
这不是“德性问题”而是“惯性问题”。与其埋怨员工与企业不是一条心,不如看一下是什么造成了员工落后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 2、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
9 E$ E. o/ w( G' T隔岸观火的事件在许多企业都反复出现,只不过程度不同、形式各异、轻重有别罢了。关键工作都有人敢开玩笑,说明积累的矛盾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孙子兵法中讲上下同欲者胜,真要做这一点,授权、激励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