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3-25
- 注册时间
- 2010-10-8
- 威望
- 2098
- 金钱
- 32730
- 贡献
- 5013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39841
- 日志
- 5
- 记录
- 41
- 帖子
- 3031
- 主题
- 37
- 精华
- 6
- 好友
- 148

版主
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
     
签到天数: 279 天 [LV.8]以坛为家I  - 注册时间
- 2010-10-8
- 最后登录
- 2021-3-25
- 积分
- 39841
- 精华
- 6
- 主题
- 37
- 帖子
- 3031
|
百度一下“论资排辈”,在百度百科出现了这样的解释词条。
7 t4 F' x% F. K% m1 F
0 [4 D6 s0 v7 A! q 论资排辈
2 ] T. p2 S9 e 【发 音】 lùn zī pái bèi
0 e6 f8 k. R$ w# o+ B 【解 释】 论:根据;资:资历,资格;辈:大小或前后顺序。根据资历深浅、辈份的大小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
# q* o: h6 a* g" O 与论资排辈相对立的是“不拘一格”
6 g4 u! ]8 D, e+ w1 f T! c
% V* V! {+ F4 _( {8 m 同样的岗位,老员工的薪资要比新员工高;同样的能力,老员工会优先提升;同样的节日,老员工发的礼金比新员工多;同样是员工,老员工有股权激励,新员工只能先熬着……在很多利益分配面前,老员工总是享受优先权,这就是有人爱,有人恨的“论资排辈”。
3 S% V) f! M# V“论资排辈”无疑是一个“但见旧人笑,那闻新人哭”的利益分配规则。新员工,老员工,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打破,新人抱怨没有用武之地;打破,老员工悲叹“飞鸟尽,良弓藏”。
. ]( o b8 g% Y# r' y“论资排辈”从某种程度来讲有点像“潜规则”,绝不会作为企业管理制度写进劳动合同以及任何书面文件,但又作为一种公开的现实长久存在,即便是在“绩效管理”盛行的今日也无法撼动其根基。
4 x7 b0 F8 [& i0 A据明末清初的史学家顾炎武考证,“论资排辈”的由来始于北魏崔亮推行的官场制度。当时崔亮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正赶上武官得势,太后下令要选拔武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做官。但是僧多粥少,各地方政府争相举荐本地人才,前任吏部尚书被迎来送往的“公关战”折磨得焦头烂额,结果还惹得众人都心怀怨恨。于是崔亮上奏,建议采用新办法,不问贤愚,完全根据资历任用官员。资历不够,即使其才能完全胜任也不录用。庸才下品,资历够长就提拔任用,这套方法为选拔人才的吏部减轻了压力。
. g4 M" S+ @& O: z# N7 n5 a崔亮的政策在当时也遇到质疑,认为这种方法会打击后学勤勉上进之心。而崔亮则为自己辩护说,礼部尚书要了解天下人才,无异于以管窥天,未必能选得真才,况且在高层各利益集团争相塞人的压力之下,这无疑是规避争议的最保险之法。
9 T" h8 w. X: D7 [6 |1 p& {% M现代企业无疑面临与“吏部尚书”一样的难题。# J) u/ ]7 \9 S1 X5 e P" r
从现代舆论上来看,对于“论资排辈”,喊“打”的比喊“好”的多,不过这不代表反对者比支持者多。因为喊“打”的是求贤若渴的机构和企业,或怀才不遇、发展受压抑的职场新人,他们不平则鸣;而“论资排辈”的既得利益者——职场老人们,很难站出来公开为其辩护,一方面有“得了便宜卖乖“的嫌疑,另一方面,大家对这个规则本身的合理性也心存犹疑。: \% G9 I9 I; \. W6 V# p; x
“两利相权择其厚,两害相权择其轻”,在孰厚孰轻,破与不破的问题上,作为企业,到底该如何取舍?
! b2 C0 F% X2 {3 u
. q/ F! P, E8 b# r2 W, c0 l9 _/ O& B5 U# x/ P6 @
y7 S/ N" F. y8 b7 \* c
4 j5 f% C# M# S+ ?: q7 v3 ~, ]! Y& d+ J$ L6 p: h; v, }5 ~
|
-
总评分: 威望 + 5
金钱 + 24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