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ouluyang 于 2012-1-7 14:36 编辑 % @7 Q( i) e& _- R5 n
# Q4 e' U; ?9 l& B6 i3 [
8 {7 i, a' ]( l- ^' j
一、中介变量同时为控制变量的情形
$ u3 p x8 V7 U" w7 u0 s假如,Y为应变量,X为自变量,研究目的在于考察X对Y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M是对Y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变量,因此在考察X对Y的影响的时候,须将M纳入以控制变量一起考察;另一方面,按已有的研究推断,X除了可能对Y有直接影响外,还可能通过K对Y有间接影响。
) o6 Y7 Z6 Y5 {由于这里,X与M均为自变量,但我们的研究目标仅仅在于考察X与Y之间的关系,故称X为“目标自变量”。 ( n! \' K. Z; \( [
如此,概念模型如何画为好? 我个人观点,图1已经充分表达了这种情形。因为图1的代数式为: ! o# O5 H: n ?5 S* m) h8 Y
其中,方程(1)表达了:M作为研究X与Y关系时的控制变量加以考察(当然,如果没有相关的研究背景,方程(1)可以作多种解读,如同时将X与M作为目标自变量考察它们对Y的影响,又如将X作为控制变量而考察M对Y的影响等。)。而方程(2)表达了:M为X的中介变量。
# Y/ |; z$ b3 D6 e, S/ q在平常,我们考察X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时,画的就是图1的概念模型。由此,我们可知,在这个时候,我们在考察X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同时,实际上同时也将M作为控制变量加以考察了。
% ]' W o) _7 d2 v2 j4 p或者说,以X为目标自变量、M为中介变量的图1,其实表达了以下几层含义:(1)X可能对Y存在直接效应,即c可能显著不为0;(2)M可能是X与Y之间的中介变量,即X可能对Y存在间接效应,即可能a显著不为0以及其它一些可能的条件;(3)M可能对Y存在直接效应,即M可能是考察X与Y之间关系时的一个控制变量,即b可能显著不为0。 , i# o, H. q8 s+ t b) Q: ^
二、“被调节变量”同时为控制变量的情形
+ M, M" k3 |# y5 U- L z假如,Y为应变量,X为自变量,研究目的在于考察X对Y的影响。 3 V* L6 \1 [. s7 E/ K' F7 U; }$ X
已有的研究表明,K是对Y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变量,因此在考察X对Y的影响的时候,须将K纳入作为控制变量一起考察。另一方面,按已有的研究推断,X与K可能对Y存在“合力”作用,即X与K同时在一起会对Y产生影响。
2 J0 r. c! k6 u如此,概念模型如何画为好?
; t4 F9 d6 O7 P& ]# P. R% Y我个人观点,图2已经充分表达了这种情形。理由如下。 ) u7 y# r- R" `0 a
由于X与K可能对Y存在“合力”作用(尽管“合力”作用的情形可能是调节效应也可能是中介效应,这里我们只考察调节效应的情形),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可能有两种调节效应的情况存在。第一种是X对K与Y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即(X发生变化时)在X的不同水平上,K对Y的影响不同。第二种是K对X与Y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即(K发生变化时)在K的不同水平上,X对Y的影响不同。尽管在统计处理的时候,这两种情形没有区别,即两种情况均按交互效应加以处理,即以乘积项加以处理(即如图3所示,Y=F(X, X*K, K)),但在理论上,我个人认为,说明到底哪一个是调节变量是有必要的。 # B( T i7 H x" d
这里,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X对Y的影响,而K作为控制变量。因此,K在这里的地位相当于“外生变量”;或者说相当于数学上,假定K不变,对X求偏导:Y=F(X, K)我们的目标是考察X对Y的影响,即求。因此这时,取X为调节变量在理论上更有意义、管理实践上更有操作性;或者说,我们要考察的是,一方面,X如何直接影响Y;另一方面,考察X对K与Y的关系的调节效应,或者说,当X在不同的水平上变化时,是否会对K与Y的关系产生影响。 4 t' T% q% P5 y6 C; }+ G( l) e6 ~: E
相反,如果以K调节X与Y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按这里所假设的研究背景下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图4中,考察K如何调节X与Y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将K作为研究的对象了,即将K作为目标自变量;而在这里,K仅仅作为控制变量出现,目标自变量只有X一个。 7 j7 c/ q. i8 ?% w$ Y/ l M
问题: 7 Q7 H* ], W" Z4 A
以上理解是否合适?向Kenny及各位求证,恳请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