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3-19
- 注册时间
- 2012-3-1
- 威望
- 443
- 金钱
- 6555
- 贡献
- 1647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8645
- 日志
- 127
- 记录
- 170
- 帖子
- 708
- 主题
- 193
- 精华
- 0
- 好友
- 13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注册时间
- 2012-3-1
- 最后登录
- 2013-3-19
- 积分
- 8645
- 精华
- 0
- 主题
- 193
- 帖子
- 708
|
在日本,有一间制造无粉粉笔的工厂。工厂比邻一所残疾学校。1959年,公司应学校的要求,聘用了该校两名应届毕业生。这两名年轻人来到工厂之后,工作异常勤奋和刻苦,甚至午饭铃声响了也不停下工作。他们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动了全公司。从此,这间粉笔厂每年都从这所学校招聘毕业生。渐渐地,这间工厂在日本无粉粉笔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皎皎领导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竟有70%的员工都带有某种残疾。$ H: j, g) ^" H1 F6 K9 x! u
( l4 A0 z" X9 a# O3 ~) ] 在一次年底的职工聚会上,工厂的总经理恰好坐在一位寺庙住持身旁。他问住持:“在我的工厂里的这些员工,很多都不识字,但是他们看上去却比那些在福利院的残疾人更加幸福。我奇怪,为什么他们每天乘坐拥挤的火车但却从不迟到,而且如此刻苦地工作?”
" O+ _4 j+ S! }) Y3 ]2 x2 v2 Y# e) I5 U: |
住持沉思了一会儿,平静地答道:“难道你认为拥有物质和金钱会使人们幸福吗?有四种因素会令人获得终极幸福:被爱,受到赞美,为其他人提供服务,和被(别人)需要。在你的工厂里,通过工作,那些员工可以获得四种因素中除了爱之外的另外三种。大概这就是他们非常幸福的原因吧。”
- y; \/ P$ t6 ]6 e; O+ w2 m! n) Q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造幸福。4 D7 z4 V1 p2 T; k0 L
( D* J. r: o$ ~% ~/ Z% P
什么是幸福
8 \0 x" u' V; P |5 F6 f1 x u$ X% D9 J0 s
一百个人也许有一百种对“幸福”的理解,而且各个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地点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幸福感”。“幸福”的定义如此繁多而且差异颇大,以至于连伟大的哲学家罗素也感到为难,只好从“不幸福”的对立面寻找幸福的共同元素。
/ ^! `3 T5 R% b
: S* o0 X" L' G& e 通俗的看法认为幸福就是个人拥有或者占有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例如,对一名刚刚参加工作渴望拥有一套住房的年轻人来说,买彩票中了一套房子的大奖会令他感到非常幸福;而如果一位房地产大亨也赢到同样的大奖,他未必高兴的起来(除非这套房子是他最想要的,比如全世界最豪华的)。
O+ P: ?7 T, y; I0 `
7 g( y8 {8 I$ C$ n N/ I 幸福是一种个人的主观心理感觉,而且是相对的。
3 X2 f1 F* c5 ~* G9 R' r8 G1 z: @) r5 L
但是,日本这间粉笔厂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来自于“给予”产生的快乐。想一想那些努力工作的员工们。他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感到被社会需要,被他人赞美,而所生产的产品被社会需要。这表明,他们的成绩被社会认可。一句话,他们感到幸福,因为自己用行动为社会创造幸福。同样地,那位为他们提供职位的总经理也一定因此感到幸福,因为他给予员工们发挥各自能力的机会。他的“给予”是员工们感到被需要的必要条件。
" V8 x, F$ V) D- n, F8 [
6 A4 q6 @( T5 ]+ r* n5 j9 u% j: W6 ` 欲望得以满足带来的幸福是加法,因为那只能使一个人感到幸福。而给予创造的幸福是乘法,因为一个人的给予可以使很多人感到幸福。从这一点看,给予带来的是一种更加崇高、更加深刻的幸福。
1 n# k n2 j! ]! ~5 J5 s9 G n
$ }4 ?+ K3 ^4 p; ^ 为什么“给予”更能令人感到幸福呢; g: `. a6 ~) Y3 Y& K& U {5 W% P
' `& V# @3 s& z" }/ a; `# X9 g 从哲学上讲,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靠本能和自然赋予的本性生存。因此,动物从来没有以超越自己本性的意义活着。而人不同。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令人们有目的地行动,而且去做有意义的事。做事,无非有两种目的:为己或者为人。满足欲望,是利己;而利己,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生存最基本需求的行为。因此,以利己获得的幸福是低层次的。5 s: b# F+ F1 l5 q! x% T
: X1 l. z5 j" F V, X# F7 r
对人来说,应该超越“利己”,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必须依赖社会生存,也应该对社会做出贡献。缺少后者,人类将走向灭亡。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动是否有意义,不是看他获得了多少,而更多地要看他“给予”了社会什么。只有“给予”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W7 m( E5 b. `: K
% h- U# |/ f- Q: a6 I' N3 n 因此,“给予”赋予“做事”以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它既能够为他人创造幸福,也令“给予”者分享他人的快乐而感到幸福。, c' J8 ]1 `& Q
6 w8 q' I" x: q N0 g/ M
这就是“给予”带来比“满足欲望”更加崇高的幸福感的原因。8 u' A- `/ R. |+ D; y2 Y6 S/ ?
# i4 F! N) b3 ^1 \
以“给予”的角度看待企业,我们会对企业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将企业的目的局限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上,这显然是一种以满足“获取”利润欲望出发的“利己”观念。可是,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早已告诉我们:超越利润才是公司“基业长青”的根本。如果我们翻开那些令人尊敬的企业历史,哪一间伟大的企业不是在谦卑地“给予”?它们给予顾客超值和满意的产品,给予员工安定的工作条件和精神上的激励,它们也给予社会大力的支持和赞助。通过企业的“给予”,社会得以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O1 u! J( h# Z
2 U1 N0 D( x" D1 o4 c) ^9 r 在企业是通过“给予”创造幸福的来源和载体这个前提下,管理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活动。管理活动不仅对他人造成影响,而且管理者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引起对方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家和管理者自己。印度古谚语说: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给予他人正面鼓励和赞美,一定会收到同样的反应,从而使自己也感到快乐。反之,一名每天苛责员工的管理者,你能指望他心里很快乐吗?假如连员工都感觉不到幸福,你能期望这样的企业受到人们的尊重、并推动社会进步吗?3 V( x9 u0 v$ N( ~
" t2 ?& I; g0 F 作为一名企业家或者管理者,不要吝惜给予他人关怀,不要忘记给予他人赞美和鼓励,哪怕他们只取得很小的进步。重要的是,令你周围的人从你的赞美、支持和帮助中获得自尊、自信,从而使他们感到快乐与幸福。而你,也一定会从中感到更加幸福。5 \. a9 s7 L2 {, I8 g7 A
* }. ~6 s! K5 D, [. j 道理说完了。当你工作时,千万别忘了这个原则: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 O; L4 H# l0 f7 A' J5 n3 n5 ]* ^
|
-
总评分: 金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