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45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9

听众

8645

积分

会元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注册时间
2012-3-1
最后登录
2013-3-19
积分
8645
精华
0
主题
193
帖子
7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08:55: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日本,有一间制造无粉粉笔的工厂。工厂比邻一所残疾学校。1959年,公司应学校的要求,聘用了该校两名应届毕业生。这两名年轻人来到工厂之后,工作异常勤奋和刻苦,甚至午饭铃声响了也不停下工作。他们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动了全公司。从此,这间粉笔厂每年都从这所学校招聘毕业生。渐渐地,这间工厂在日本无粉粉笔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皎皎领导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竟有70%的员工都带有某种残疾。* O* u" z! s; @7 \
, F% S* ]  r# n
    在一次年底的职工聚会上,工厂的总经理恰好坐在一位寺庙住持身旁。他问住持:“在我的工厂里的这些员工,很多都不识字,但是他们看上去却比那些在福利院的残疾人更加幸福。我奇怪,为什么他们每天乘坐拥挤的火车但却从不迟到,而且如此刻苦地工作?”. |* N$ x9 Y( P5 i7 i9 X
, d5 e: E: |: d1 M& R
    住持沉思了一会儿,平静地答道:“难道你认为拥有物质和金钱会使人们幸福吗?有四种因素会令人获得终极幸福:被爱,受到赞美,为其他人提供服务,和被(别人)需要。在你的工厂里,通过工作,那些员工可以获得四种因素中除了爱之外的另外三种。大概这就是他们非常幸福的原因吧。”- _9 @- i2 c8 e4 z
$ m, I% t3 p( x. d, @, ?3 {0 o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造幸福。6 n& w8 l# _% p( c' Q& z' ]7 F

+ h/ f/ T5 p" w+ A8 d7 ?    什么是幸福( @8 U2 _- l; v' e

! K$ P. x: g  \1 Z5 w    一百个人也许有一百种对“幸福”的理解,而且各个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地点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幸福感”。“幸福”的定义如此繁多而且差异颇大,以至于连伟大的哲学家罗素也感到为难,只好从“不幸福”的对立面寻找幸福的共同元素。/ Y8 S0 j* L  `" m1 `$ k
+ x* Z7 k: D9 u! R& L. q: g4 a
    通俗的看法认为幸福就是个人拥有或者占有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例如,对一名刚刚参加工作渴望拥有一套住房的年轻人来说,买彩票中了一套房子的大奖会令他感到非常幸福;而如果一位房地产大亨也赢到同样的大奖,他未必高兴的起来(除非这套房子是他最想要的,比如全世界最豪华的)。
# x7 z2 F* ^0 B( L/ X! Y9 j2 V! L' m
2 X4 w3 m2 Q8 a4 {; V! B" _" z    幸福是一种个人的主观心理感觉,而且是相对的。
; Z  F+ B5 Y$ I, k. M* N  p! G( t: \: q1 x# b! c( G7 T4 B
    但是,日本这间粉笔厂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来自于“给予”产生的快乐。想一想那些努力工作的员工们。他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感到被社会需要,被他人赞美,而所生产的产品被社会需要。这表明,他们的成绩被社会认可。一句话,他们感到幸福,因为自己用行动为社会创造幸福。同样地,那位为他们提供职位的总经理也一定因此感到幸福,因为他给予员工们发挥各自能力的机会。他的“给予”是员工们感到被需要的必要条件。. [- n! x7 s9 A3 }3 A4 ~! P
0 m$ g- h" y' J8 e
    欲望得以满足带来的幸福是加法,因为那只能使一个人感到幸福。而给予创造的幸福是乘法,因为一个人的给予可以使很多人感到幸福。从这一点看,给予带来的是一种更加崇高、更加深刻的幸福。
% u9 r4 G" k( e6 P" F7 Q0 g$ A$ N0 x# m: U8 @( c% ]
    为什么“给予”更能令人感到幸福呢
. [) f) V3 Q9 N, I  F. x
* C+ {6 r( f( G& Z7 W3 z/ {    从哲学上讲,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靠本能和自然赋予的本性生存。因此,动物从来没有以超越自己本性的意义活着。而人不同。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令人们有目的地行动,而且去做有意义的事。做事,无非有两种目的:为己或者为人。满足欲望,是利己;而利己,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生存最基本需求的行为。因此,以利己获得的幸福是低层次的。; }1 f4 k5 R  _6 m: z5 h

+ t3 g) o; _# S: }# e2 }    对人来说,应该超越“利己”,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必须依赖社会生存,也应该对社会做出贡献。缺少后者,人类将走向灭亡。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动是否有意义,不是看他获得了多少,而更多地要看他“给予”了社会什么。只有“给予”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6 X0 _7 X$ b  Z! }" Y0 r

5 Y/ l  E' U$ F    因此,“给予”赋予“做事”以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它既能够为他人创造幸福,也令“给予”者分享他人的快乐而感到幸福。
/ d2 X7 w/ |! {0 I6 l7 }7 ]7 L: m% _5 m+ x- k  P" }! w
    这就是“给予”带来比“满足欲望”更加崇高的幸福感的原因。" h6 s& j7 M& A

$ U/ A) u: c  ~# o4 a+ Y6 t    以“给予”的角度看待企业,我们会对企业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将企业的目的局限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上,这显然是一种以满足“获取”利润欲望出发的“利己”观念。可是,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早已告诉我们:超越利润才是公司“基业长青”的根本。如果我们翻开那些令人尊敬的企业历史,哪一间伟大的企业不是在谦卑地“给予”?它们给予顾客超值和满意的产品,给予员工安定的工作条件和精神上的激励,它们也给予社会大力的支持和赞助。通过企业的“给予”,社会得以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B$ S1 s0 s7 r( @( Z* k

$ f5 @, D" i; U' d    在企业是通过“给予”创造幸福的来源和载体这个前提下,管理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活动。管理活动不仅对他人造成影响,而且管理者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引起对方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家和管理者自己。印度古谚语说: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给予他人正面鼓励和赞美,一定会收到同样的反应,从而使自己也感到快乐。反之,一名每天苛责员工的管理者,你能指望他心里很快乐吗?假如连员工都感觉不到幸福,你能期望这样的企业受到人们的尊重、并推动社会进步吗?9 |( O8 o, C. m0 K) F% R6 U
+ F" @; ?5 G9 T; q$ l+ R
    作为一名企业家或者管理者,不要吝惜给予他人关怀,不要忘记给予他人赞美和鼓励,哪怕他们只取得很小的进步。重要的是,令你周围的人从你的赞美、支持和帮助中获得自尊、自信,从而使他们感到快乐与幸福。而你,也一定会从中感到更加幸福。
0 ^+ l% D% N1 m
7 X6 S/ a' f+ E; F    道理说完了。当你工作时,千万别忘了这个原则: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6 A, r# n- M0 Y
已有 1 人评分金钱 收起 理由
蟹蓝 + 10 赞一个!

总评分: 金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486

主题

64

听众

1万

积分

会元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签到天数: 7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注册时间
2011-5-25
最后登录
2013-4-25
积分
12812
精华
2
主题
486
帖子
3228

最佳辩手

沙发
发表于 2013-3-19 09:46:46 |只看该作者
员工幸福了,管理才是真正的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