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6-17
- 注册时间
- 2009-6-16
- 威望
- 0
- 金钱
- 63
- 贡献
- 2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6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2
- 主题
- 29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9-6-16
- 最后登录
- 2009-6-17
- 积分
- 65
- 精华
- 0
- 主题
- 29
- 帖子
- 62
|
沙发
发表于 2009-6-30 10:01: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回复:中国式并购何时才能学会外国式并购的"不折腾&qu
“外国式并购”的特点9 w' j7 e- E- @1 B* B
& B0 d4 p; @2 B+ Z. W! {' O% Y5 _
相比较中国式的企业并购,外资品牌并购的经验,也许能给予参考。例如法国SEB并购苏泊尔,就是一个给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好案例。
6 }/ n2 z; ?- }7 f5 C+ O# O: l( d+ M$ |
苏泊尔(002032),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893.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46%;实现主营业务利润55,666.2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82%;实现利润总额14881.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39%;实现净利润10221.04万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7.64%。
U; f1 q+ @' C( Q+ g$ V# R! r$ D6 W# q8 ?1 E$ t W
法国SEB集团始创于1857年,是目前世界炊具与小家电领域的知名企业,旗下拥有炊具、厨房电器、食品饮料加工、个人护理和家居电器等五大类、十多个世界著名品牌,雇员人数15000多名,年营业收入超过24亿欧元,产品行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美洲及其他许多地区享有盛誉。! S4 [8 |2 c! M, @. c
2 \+ Z- W) S+ h; T; v 为此,只要将苏泊尔年报与法国SEB简介细看一下,就可以得出外资品牌在并购的以下结论。一是肯定不会出现中国式企业并购的“蛇吞象”现象,也不会出现并购非良性企业。其所指就是每年的企业赢利空间,还填补不了并购企业的亏损,甚至是企业资产还不如并购企业的大,这样的情况,对于企业重组时,将会出现很大的风险;二是外资品牌在并购时,十分注重所并购企业的业绩状况与市场发展情况。不仅是现今企业的业绩要良性,而且所处行业的地位都是十分牢固,并且只要注入新的资源时,很容易将产业打造成垄断行业,并能谋取长久以及更大的利润,而不是看那些品牌、渠道呀,那些虚有资产;三是外资品牌在并购时,不会求大求全,而是求专求精,选中企业不管是从行业、产品以及企业自身都是潜力股。好比苏泊尔品牌大吗?法国SEB看中的是其现有的市场地位,行业发展前景,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四个外资品牌在并购时,偏重于新生行业、新生品牌,这样利于企业重组及盘活,也会杜绝在重组时,出现文化相斥、管理相背的现象。0 Z1 u1 Y- E3 j$ W. J! S8 e
: a( p; }" u* F& I, {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用一段老鹰论,形象地比喻过外资品牌并购策略。很多外资品牌都像空中飞翔的老鹰,时时刻刻盯着中国大地上各行各业的新生小鸡,只要碰到机会就会冲天而下,叼离而去。而中国众多行业的新生品牌,就是这样一个个被叼离而去。例如涂料第一品牌的华润、电工领先品牌的朗能等等众多优秀企业,都被外资品牌收入禳中。* z/ B( v( o, J( C
7 `9 g( ~8 u% E$ w" U; z# G& Q5 _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在何方1 O/ C! h) E8 x0 {& x
$ C2 D& T$ t Z3 F: L" U 联想并购IBM产生的业绩下滑,不仅引起业内的震动,也让中国式并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显得扑朔迷离。那么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在何方呢?
1 p+ M0 h/ x& ~- A/ Q9 x
% q& j# R+ D( a' |/ H, o5 d 中国企业现在究竟要不要国际化,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命题。
; S- O6 }! g( t& h/ w( q5 }; I( v9 b" l( U, c6 B5 D5 l
笔者认为中国的企业,应该理性对待的国际化进程,据笔者所调研的一些企业,中国企业大多还是处在“肾虚”状态,也就是外强内弱,外面看似强大了,其实企业的内部管理、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等,都没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放在这方面。而这种企业内部管理的国际化,相比中国企业通过收购海外企业迅速实现的国际化,此策不仅为上策,并且付出的代价也极小,况且就算效果不好,也夯实了企业的基础。
# e1 K; i6 { A, Q& n; z5 N. ~$ b! [$ ]
其次,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一定要杜绝虚荣心,不要抱以政治目的,来实施企业国际化进程。在上世纪80年代,在股市和楼市泡沫的激励下,日本经济一片繁荣,很多日本企业手中握有大量的现金,由此在自信心方面也产生了泡沫,再加国家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当时在这种“双条件”的刺激下,日本企业在海外做了无数的收购,事实证明这其中大部分的收购都是非常失败的。
/ q* w1 m8 M' @
. T; ~) n J* Y1 @+ h& L 再者,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向日本的丰田、深圳的华为企业学习,先靠自己的产品到海外去打市场,实现有机的增长,而不要轻易去收购一个企业。例如华为,至今还没有在海外收购过一个大型同类企业,而是靠自己的销售人员,去逐步建立销售网络,打开国外市场。这样的国际化策略,不仅在海外扩张的成本,相比TCL和联想要低很多,并且效果也特佳。0 i7 J9 Q# }* [. |- I" x5 o) t/ Q!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