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6-17
- 注册时间
- 2009-6-16
- 威望
- 0
- 金钱
- 63
- 贡献
- 2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65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2
- 主题
- 29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9-6-16
- 最后登录
- 2009-6-17
- 积分
- 65
- 精华
- 0
- 主题
- 29
- 帖子
- 62
|
杨元庆很失望,也许也在自责。 利润下滑78%,这是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以来最差的一份财报,联想财年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会上,他用“失望”一词描述了当时的心情,这份业绩让身为董事长的他很不爽。, m5 I3 {) E$ g4 z2 \
8 O3 ]! t- ]/ T7 h- V 新年伊始,杨元庆在去年传出的下课传闻,终于得以证实,杨元庆不在担任联想董事局主席,改任CEO。
1 m+ x6 _, _9 N9 C4 H
7 e E' l0 ]1 d8 G联想式危机,可以说是中国式企业并购神话的破灭。
/ i: N& R2 H1 t* ^, J4 {, X6 g C0 _6 x6 L1 q( J* A& ]
于是,业内人士纷纷发出疑虑,有的指是因为经济危机,导致全球PC的需求日益疲软,造成联想业绩下滑。但更多的应该是从源头来进行分析,因为联想的遭遇跟很多渴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样,从蹒跚学步到成为可以跳舞的大象,是否总要一波三折。看看当年TCL的国际化进程何尝不是如此!
1 L! C# A; l* p% \% S5 w
; @' g; Q2 Q1 C' r8 `' v2 \ “中国式并购”的软肋
4 U8 E, \0 T$ } i5 I7 D) i* Z ^+ A% p" k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海外并购是主流;而在海外企业并购中,又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例如并购企业要大而全,要品牌知名度高,也许是中国企业或者中国企业家虚荣心高,总想做点轰轰烈烈的事情,证明给国人看看。或者是带着某种政治目的,为的是让政府、让国人知晓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这两种现象,往往就偏离了企业是以赢利为核心的经营实质,最终造成了中国式并购,老是折腾来折腾去,最后是亏了银子,却留下一段重复的话:“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会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代价是否太大呢?
. Y5 ]5 l. V$ D& |" }. e( v2 D
6 ?9 ^) A4 C) i6 V4 J 回顾当年TCL并购汤姆逊的过程。在李东生看来,汤姆逊显然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合作伙伴——有品牌、有生产线、有研发能力,它在北美和欧洲的产业结构很好,与TCL正好形成互补,百年汤姆逊在技术方面也有比较好的积累,它是全球拥有彩电技术专利最多的公司,在全球专利数量上仅次于IBM,每年专利费就坐收4亿欧元等等。 }3 d" q+ c3 B7 b3 c2 N; Y
; ?9 S$ `. G# o, J
但是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要卖呢?难道原因就只有汤姆逊正在试图转型,退出家电制造领域吗?谁都知道有钱赚得活,拼了命都有人干。为什么汤姆逊还要卖呢?其真正的原因,是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已经连续多年亏损,2003年的亏损总额高达17.32亿元人民币。所以TCL并购后,原本手握一年净利润7个亿的TCL,却不得不背上了汤姆逊高达17亿元亏损的重负,最终造成“消化不良”,甚至差点拖垮了母公司!
% C0 S& H$ o& j9 l+ `& B& o( Y: @. o% M- a. N' z' Y- P* J
现今联想并购的IBM的PC业务也一样。当出现众多问题时,剥开了当年并购所穿上的“皇帝的新装”,联想高管就来了个不得不承认:“并购IBM的 PC业务,联想冒了很大风险。”而这种所冒得风险,牺牲的又是大把大把的白花花银子。% {5 ~# W b! y6 d* B,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