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1-30
- 注册时间
- 2006-1-22
- 威望
- 0
- 金钱
- 210
- 贡献
- 0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1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
- 主题
- 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1-22
- 最后登录
- 2007-1-30
- 积分
- 210
- 精华
- 0
- 主题
- 2
- 帖子
- 3
|
三、"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价值导向不同 * \* y1 \! K0 t/ T! K
1 k- U& L1 _# o* p# h% r, l/ Q6 } "业绩考核"引导人们重实效、重实绩,积极有为;"素质考评"则引导人们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团体协作:二者均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任何一方面的过分强调,都会造成一系列弊病。
. m0 Z0 \; p5 z {7 l# W/ s( y! f- k3 u9 }- ]4 I- [
在考核问题上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重素质,二是重业绩。二者其实不可偏废,因为我们不但要"成事",而且要"育人";不但要抓企业业绩,而且要抓企业文化--象任何一个组织体一样,这两方面的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才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过于重"素质",会使人束手束脚,过分重视个人修为和人际关系,不讲实效;而且妨碍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发挥,使人们但求明哲保身,不思进取;最终是不利于组织体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人员评价传统的最大弊病,它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于消极。过于重"业绩",又易于鼓励人的侥幸心理,令人投机取巧、走捷径、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这就是西方文化经常暴露出来的弊病,它从另一个角度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于消极。
! o5 _- D6 X! ~0 l2 N6 X# `" ?( k$ L8 T" r5 ~& _' D1 O/ ]
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的客观性、准确性不同
+ ?6 a; x3 A4 d( h# d, U# H* v- J$ H2 y" T
1、"业绩考核"用的是"田径标准" X, y8 s6 ?8 D+ U. Q
8 q' }3 c, L; t# K& l 对于企业人员的"业绩",即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质量要求下完成的任务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我们一般能够做到相当客观、准确的评价,就象体育比赛中的田径项目一样。
* w* z; t' q& L C T
5 r& w% _/ p' F) i3 c 2、"素质考评"用的是"体操标准" 8 l+ [1 Q. S3 Y' D. F. d
5 M) v/ H- u n 对于企业人员的"素质",即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德"、"能"、"识",就很难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就需要综合来自各方的评议,就象体操比赛要由各方面人士组成的评委来打分一样。 ' G- m1 k3 J2 e2 Y% Y/ A2 A
- ]2 I C6 |9 {& j% ~+ @五、应当妥善设计好个人考核总分?quot;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所占比重
* M* W5 C8 Z* `* x7 R- U) F- F ]
O3 l+ I% {9 F! h 一套好的考核标准,必须在"业绩"和"素质"之间安排好恰当的比例。从实际经验来看,考核制度应在较大地(七成以上)突出业绩考核的前提下,兼顾对素质的要求。为了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于积极,引导员工成为积极有为的开拓者而不是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企业必须侧重于业绩方面的考核;由于业绩考核比较客观、准确,而素质考评比较主观、模糊,因而考核侧重于业绩也有利于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1 m) }, @$ r- j& f& A0 c9 J
3 A0 M% n" k% [3 `5 _: y$ q+ V. n 同时,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应有意强调积极的价值导向,不要搞面面俱到、求全责备。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quot;关键指标"。比如对企业管理者,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协调、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中,特别要重视其"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作为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 5 D4 L. b; H" f, i7 }3 Z5 d
) o3 j8 v! q5 [/ r! c$ x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 L; x7 V$ f6 u3 F ?
5 W/ c' K+ ?1 E6 {3 W" }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 I* V& z/ M2 a( q: Y" l
$ G) ]( i w& W% x# I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月考?quot;为准呢,还是以"年度考核"为准?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 ~" w: G) K: z$ V& w% m- o; }
& U( a5 ~ o3 e0 t6 b3 d6 V! @2 I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 W& `5 c+ X' z- K8 ~& ?. ]. [
1 u4 {: L ] u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每月的评分就被否定了;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 g* D1 t6 X* Y0 E1 x
: j1 [+ t' t- E; ]3 l% [+ s/ u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 n; b% Z& F- {4 V
1 b+ @) [+ @& z3 U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 `1 Q7 [; X+ j- @. T- @, u4 `! K ]
# X- _! A8 `0 i5 q* n) ~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 ^9 g- Y7 D/ F5 e/ @0 C/ U/ Q8 H$ M3 Y" f+ _! g; P
最后一点要指出的是,业绩考核主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即与利益分配挂钩;比如每月进行的业绩考核应当与浮动工资、月奖金、季度奖挂钩,年终考绩与年终奖、工资调整相联系等;在同样职位上,广义?quot;业绩"应是决定分配的唯一标准。而素质考评主要与人员任用、干部提拔挂钩;人员任用、干部提拔不但要看有关人员的"业绩",而且要以素质考评为依据,而不能以业绩为唯一依据;正如军队中不以战功为选拔将领的唯一依据、业务员不因其业绩好就能当经理一样。从这一点来说,"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也宜明确区分、先分后合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