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5-15
- 注册时间
- 2006-4-11
- 威望
- 0
- 金钱
- 741
- 贡献
- 188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92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46
- 主题
- 354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1
- 最后登录
- 2007-5-15
- 积分
- 929
- 精华
- 0
- 主题
- 354
- 帖子
- 1046
|
沙发
发表于 2006-9-20 13:4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我国人力资源的“病态”现状(转)
绩效考核是现在企业和人力资源都搞不明白的问题。企业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总是搞不好,人力资源则总在怀疑这事是否该我们来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状,大企业通常用的是平衡计分卡或者360度全面考核系统。当然它是否行之有效,在这里我们并不做研究。但有几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的。首先,这个绩效考核是否该由人力资源做。当然它在人力资源课程里是存在的,我们就姑且是认为它该由人力资源来做。但只由人力资源来做么?要想做好,做出成效来,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绩效考核这个工作上也不难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分量,只一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就造就了我国绩效管理的丑态。
! }" I# U& [- _/ j5 S2 N6 s& J/ n2 }" i* }- n9 o" [1 z
公司老板在主持会议时也常讲,在绩效考核的时候,要求各部门一定要全力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这样人力资源部的绩效考核工作才能完成么,但这又怎能配合了事。我国绩效考核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强的独立性,各部门都完成了绩效,但公司却没有完成整体的绩效。我想解决之道也只能祈望着大学教材改版了,凡是涉及到管理类的就都加上绩效管理这门课程,同时还要讲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如何配合,才能彻底解决这个方向上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绩效考核的大部分标准都是抄出来的,这当然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但也不乏高层领导的对名企的盲目崇拜。采用拿来主义的后果就是衣不避体,房不避寒。各种管理专家推崇的高效管理工具也变成了垃圾,更猜不透是应用之错,还是工具之错。
/ ~2 P& Y1 P) b% P
. m( {& ]# H' S" L8 j
- i9 B1 K4 j% Y$ Z, O" E) d K 最后,绩效管理失去了原有的本质,变成单纯为了绩效而绩效了,成了一场数字游戏。尤其在办公室就能编造出绩效考核规章制度,甚至其目的完全是为了罚款,怪不得有很多企业的老总这样说过,这个月不错,又罚了几万块。绩效考核变成了罚款工具,这样的绩效考核又怎能推行下去呢。但这实际上对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也已经是幸运的事了,中国能有绩效考核的企业还并不多。1 ?) {/ `8 |# f- _4 ~5 n, f
/ C" q! U2 c, Q, O& d6 @: W+ g劳资关系,一个对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是个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熟悉,是因为它是一种法律,陌生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力资源工作者并未实际接触过。甚至可以准确的说,我国大多数人力资源工作者实际上是《劳动法》的法盲。这也是为何关于人力资的源著作都很少提到劳动法的原因。因为它对一般的城市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就是毫无用处。这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工作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但却不是人力资源部能解决的问题。这也是造成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很多问题上无能为了的原因所在。+ F% W7 e7 z) [4 z( M6 M
, v/ i+ M0 i8 _6 V6 v8 m; ~4 b
选拔和培养,可以说是一个属于人力资源,又不属于人力资源的工作。企业大学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这对普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相当属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这里我们暂不做论述。就从普通的人员考察和培养来看,人力资源的作用起到的作用是很微弱的。工作人员本身工作不够努力是一个方面,另外我国的人际关系法则,很严重的阻碍了人才在企业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并不是主要以能力、素质来衡量人才的国度。一个要想在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没有人脉是完全做不到的。而人力资源工具里面也好象只教会我们如何去应用素质模型去考核人才,所以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研究者也应该考虑来创造人际关系模型去混入素质模型中来培养人才了,否则素质模型可能会变的毫无用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