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5-15
- 注册时间
- 2006-4-11
- 威望
- 0
- 金钱
- 741
- 贡献
- 188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92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46
- 主题
- 354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1
- 最后登录
- 2007-5-15
- 积分
- 929
- 精华
- 0
- 主题
- 354
- 帖子
- 1046
|
后遗症候群
/ }9 P0 Q- m3 c/ l$ p! i/ Y——培训后遗症如何避免?或许这是永远都要思考的问题
+ o4 B. T, t( m& u; e) @/ p: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当前中国企业培训中遇到的最前沿的问题。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认可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培训问题上又存在着这样那样困惑和紊乱。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培训计划、内容、方式方法、培训者动机、培训与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冲突等方方面面,来分析培训中所存在的负面效应。: i9 Q- o* i5 Z+ Z; }' w4 V
关于“培训后遗症”的表述,对培训而言或多或少有点不公平,对那些常年从事培训工作的经理人似乎否定太多,有些问题其实和他们无关,比如有些源自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有些源自企业发展的变动周期,有些源自人力资源规划的更深层次……1 ?, i6 Z% E; A
后遗症是培训后产生问题的表象,但不是问题的结果。其实对于后遗症,我们姑且不必过早盖棺定论,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你内心中出现下面这些困惑和紊乱的时候,“后遗症”就已经存在了。
2 N( ?6 f5 b) U0 y" e/ Y2 v: r2 \% x: R5 q
心灵的茶杯# V( y' T$ Y3 W) @
如果培训者内心的“茶杯”是满的,根本就不可能再装进去新茶水。
8 o$ f, u2 q9 ~% c; U; P7 U; Y几个月前,郑东方向公司递交了一份脱产学习的报告后,带着简单的行李搬进北京一家知名学府的一幢普通的学生宿舍楼内。他报名参加了党校为企业在职人员开办的MBA培训班。与在公司时所拥有的生活起居条件相比,他现在的宿舍只能说是个窝。两张上下铺的铁床睡着来自不同性质企业的4位高级经理人,郑东方来自外企,其余三位分别来自国企和民企。他把他们4人分成4类,他是真想学习来的,其余三位则分别是游山玩水来的、坐“监狱”来的(自己不想来,单位逼来的)、交朋友谈业务来的。平日里大家各忙各事,交流不多。但是当谈及这几个月的培训经历时,四个人的看法竟是出奇的一致:“没劲!”
) S& G. F, s1 `( t$ M" l6 }" \4 \郑东方始终感觉培训的课程“含金量”不高。他自己也感到烦恼。“我感觉自己内心有一种对已有知识的强烈排斥,我从来都不是很渴望地听,而是挑剔着听。有一次去上企业营销策略的课,我感到老师讲得太差,我甚至觉得他都没有我思考的问题多,于是就提问把他搞得下不来台。尽管有了这次经历,可郑东方的思维却无法转变过来。就如同心里有只茶杯,如果里边是满的,根本就不可能再装进去新茶水。
: S3 t& N4 Q- }% o) q与郑东方积极的“没劲”相比,那三位室友的“没劲”就很消极了,但他们在心理上也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培训本来是给那些有心理诉求的员工和经理阶层做,如果被培训者根本不是来学习的,他们没有这个要求,你非要给他做培训,那就是强行推销了。郑东方说:“他们没有激情,给这些人培训只能让他们产生厌烦恐惧,管理上的障碍反而更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