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7-16
- 注册时间
- 2003-6-12
- 威望
- 45
- 金钱
- 624
- 贡献
- 110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77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564
- 主题
- 230
- 精华
- 0
- 好友
-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6-12
- 最后登录
- 2013-7-16
- 积分
- 779
- 精华
- 0
- 主题
- 230
- 帖子
- 564
|
前两天到面试一个招聘职位。招聘官问:“你认为招聘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招最适合的而不是最优秀的人才。”她接着问:“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 我略做思考后回答:“第一,要熟悉各部门的业务性质及特点,清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渠道招聘最好;第二,要和各部门主管充分沟通,把握核心胜任力。”
招聘官听完之后,开始说我平均每天至少要说两次以上的话:“今天我们主要做个初步了解,对于初试通过的人员我们将在一周内安排复试。”这就说明,她对我的回答很不满意,因为在这个问题之前,她仅仅只要求我做了个自我介绍,而这一部分,我自信不会有被直接PASS的因素,起码可以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把这个问题放在人力资源经理招聘群征询建议意见。仙客来说:“我认为招聘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配合。”她说的这点其实属于适合的因素之一,由此我猜测,大约那个招聘官想要的就是合适的具体体现,“能位相配”、“互补增值”之类。但由于她的引申问题是达到“适合”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习惯性地认为她是问要怎么样才能够招到最“适合”的人,也就是说招聘有效性问题。
姑且不论这个招聘官的专业性和她问这个问题的真实意图。换个立场思考,作为招聘人员,类似这种很宽泛的问题我们是否也有提过呢?而这种问题,通常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招聘官问同一个问题的考察点不同,同一招聘官问不同职位的应聘者考察点也可能不同,相对的他们希望听到的内容偏重点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当应聘者从其他方向理解问题(并不偏题)时,我们是不是应该适当引导呢?既然我们问出了宽泛式问题(有时确实难以避免,尤其刚做招聘的时候),那么我们以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去衡量应聘者的水平就难免有失客观。
广州老李说:“感觉你的回答有点太理论了,招聘最重要的是选择招聘渠道。”就这一点而言,在我回答招聘官引申问题的第一点就有提到了,“清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渠道招聘最好”就是个招聘渠道的选择问题,而且从我了解到的信息,该公司是研发、销售、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IT企业,我还就目前来说最难招的研发人员和谱工做了简单的举例说明。
关于我提到的胜任力问题,老李说:“可以找熟悉业务的人员测试,HR不是神仙,不可能了解什么核心胜任力。”“可以找熟悉业务的人员测试”和我说的“和各部门主管充分沟通”其实是一个概念。HR确实不是神仙,不可能每个部门的业务都精通,最了解人员能力要求和真正需求的还是部门主管。至于HR是否了解核心胜任力问题咱们可以姑且放在一边,不作讨论。
老李引发我思考的问题是,在这第二点里,我确实可以换个更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比如我要说成是“把握职位核心要求”可能就会更自然一点。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发展还处在成长阶段,不说胜任力,很多公司(包括大中型企业)也许连系统的岗位说明书都没有,即使有,也很少根据公司发展对岗位描述进行更新完善。我这个“把握核心胜任力”的说法确实是抽象了点,让人有虚空不务实的感觉。
在聊了这个话题之后,群里有人提出面试中如何自我介绍的问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我的招聘经历中,除非对是未经预约直接上门的应聘者(在惠州较多,深圳很少),我会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引入性问题,其他情况我一般很少问。我更习惯在氛围最轻松应聘者自我感觉良好而松懈的时候问他认为自己还需要完善的方面,或者请他对他的前任主管或下属做出评价。
据我了解,大多数的应聘者都不是面试高手,这其中包括HR人员甚至专门做招聘的人员。深圳、广州、上海等发达地区因为工作机会相对较多,员工跳槽频率也相对较高,面试机会更多,因此应聘技巧也相对来说好一点。而在其他地区,不知道怎么面试的人相对较多。
你让人自我介绍,他可以从小学初中开始讲,半天才讲到工作经历,而工作经历还可能几句话就说完了。有经验一点的招聘官会有针对性地提问,如“请你主要就工作经历方面做个简单自我介绍”,而听到这个问题时,保不准人家心里就在想“我简历上不是已经一二三四说得很清楚了吗?”说实话,我自己就曾经有过这种想法。当然,一般人也不会说出来,但万一碰到个初生牛犊说出来呢?估计你也要被人不大不小地呛一下。我的看法是,你想知道人家过去做过什么完全可以用行为面谈法,针对感兴趣的和有疑点的问题提问就行了。
此外,谈到自我介绍,咱中国人容易倾向于两个极端,要么自我膨胀,把自己吹得天上没有地下无双非他不可(在深圳很多见);要么过于谦虚,不能表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还有一点,咱们从小学开始就不断被逼着写这个自我评价那个自我总结,对于这种类似问题,或多或少都有点厌烦情绪。更何况,在招聘问题TOP101中,这个问题据说是排第一位,且通常是第一个问题。如果应聘者在接二连三的面试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这个(非常可能,我自己就遇到过),那么这种厌烦情绪就会更严重。而这种情况显然会影响面试的整体效果。
当然,这个问题既然被列入TOP1,肯定有它的优势,除了能看出应聘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以外,它还能作为引入式问题,起到调节面试气氛的作用。有朋友提到如何应对这个面试问题,那么,我也在这里顺便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首先,招聘者希望听到什么?一般来说,我们希望听到应聘者简历以外的经历、技能、教育及培训背景等,最怕听到的就是应聘者重述简历上的内容,比如“我叫某某某,某某年出生,某某年毕业于某某学校”。我甚至在一次校园招聘中听到有学生在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性别男”这三个字。其实,作为招聘官,我们更希望听到的是你为什么选择了你的专业,为什么要参加那些培训,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职业,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有些什么关键成就和能力,这些能力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另外,你申请这个职位的动机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焦点。
应聘者除了可以从这些方面介绍自己之外,还应该适当引导招聘官重点注意简历的积极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一般而言,我们求职都会选择对自己有些挑战性的职位而不是自己胜任有余的职位。一方面工资受影响,另一方面完全没有动力。招聘官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应聘者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表现得十全十美,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弱点(请注意是弱点不是缺点),然后从其他方面把这一点引向积极方向。比如没有行业经验,你可以重点描述现在的工作成就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潜力,同时可说明对这个行业的相关了解及这个行业发展趋势的看法等。总之就是让招聘官觉得你这些弱点不是问题,稍加培训就可加强。当然,这个弱点一定要把握好,比如你应聘个销售人员,结果你和人说你不太爱说话这显然就不行。
个人认为,知识技能等硬性条件是最容易提升的一块,而个人能力、价值观、品质等软性技能需要靠工作经验积累和个人修炼,相对较难也更重要。
话说回来,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职位不同考察点也不同,求职者面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招聘官提问的意图。关于面试技巧,在很多书籍和文章中都有提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