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ǒ^眞愛^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资料共享】新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已到九十八条,解读完毕)

[复制链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1
发表于 2007-11-16 11:4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六:劳务派遣的适用岗位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六:劳务派遣的适用岗位[/color][/B][/center] 1 t( g* R& m8 p6 z3 Q' \) s: c* c% J) W0 w2 z- ]# I: H2 B   第六十六条 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3 |5 W3 A8 a% F- C# e) w9 H( E 5 C2 d+ Z/ y* e: [# {0 h( x( F. ^4 d* i: r 【解读】本条是对劳务派遣适用范围的规定。 $ v5 O6 K4 ?$ `5 L; K% u7 j( {0 H& G( I- }3 p4 Y- U4 D 5 ~5 u! ?8 ?. V0 m& c由于我国法律对劳务派遣还没有规范和限制,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逃避劳动法的责任,任意使用劳务派遣工,使劳务派遣范围不断扩大,派遣劳动者人数也不断增加。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劳务派遣工甚至已占到一半以上,成为用工的主流形式。在一些长年稳定需求的工作岗位,也使用劳务派遣工,如银行的前台柜员等。如果不对这一用工形式加以规范,任其发展,劳务派遣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所有企业用工的常态,劳动关系的基础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劳动法的作用无法发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社会公平也将难以维护和实现。因此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一般仅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以力图解决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日益扩大的现象。 - V, |' N( e8 C: y- l. M5 j; `3 a6 k* F% R" g " ?+ I' `% ^5 V3 q7 p- `/ L 从一些国外和地区的一些规定看,大多数国家在劳务派遣初期都是对其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对工作岗位都作一定的限制。日本在1985年制定的《日本劳务派遣法》明确规定了禁止从事劳务派遣的某些行业领域,如港湾运送等业务。我国台湾地区的“派遣劳动法”也是以划分行业限定劳务派遣的范围。《法国劳动法典》将劳动区分为经常性劳动和临时性劳动,劳务派遣的范围限制在法律明确规定临时性劳动范围中。秘鲁与法国相同,也将劳务派遣限制在临时性工作的范围。有些同志提出,劳务派遣是目前全世界范围的用工的发展方向,我国劳动合同法对此不应当严格管制。从国外情况看,一些发达国家对劳务派遣经历了由管制到逐步放开的一个过程。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出了一些问题,所以本法对其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随着劳动力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也会发挥其特有作用,逐步发展。 : }* F5 j9 o0 }8 z ) \% F+ [0 P b/ C 4 x; f3 Y; F1 N8 `# C本条原则规定了劳务派遣的岗位适用范围,包括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工作岗位则授权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制定,劳动行政部门正抓紧制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2
发表于 2007-11-16 11:4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七:用人单位不得自设劳务派遣企业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七:用人单位不得自设劳务派遣企业[/color][/B][/center]+ z$ _- r* G5 A9 m5 o& u 6 {6 k1 B, I) b" D 第六十七条 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 l, c# t$ q( q; |8 B1 |. ?3 D: Z4 @- f) I A % g( Y; z( W3 c% w5 Y【解读】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不得自设劳务派遣企业的规定。' Y0 c1 a: J% i+ A/ R, q 3 V2 ]7 @( ?8 o9 R- t& w ' k8 E# i- u% j/ J- ~( Z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劳务派遣被许多企业广泛用于各种可能的岗位。有的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将一些原来的正式职工以改制名义,分流到本企业设立的劳务派遣公司,然后又以劳务派遣公司的名义派遣到原岗位。有的企业将内设的劳动管理机构又挂一个劳务派遣公司的牌子,将招用的员工以劳务派遣公司的名义派遣到所属企业。将一个本来完整的劳动关系人为地分割开。这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利于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和发展,给劳务派遣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5 L( ~$ |$ t8 S7 j6 o3 p( ~2 v8 b* A9 ~; @ & ?% K; k2 d* s: \% J 本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就是力图解决上述问题。这里所说的所属单位可以理解为一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二是集团公司与下属公司的关系,三是也可以理解为具有关联性质的公司关系。这也是为了解决劳务派遣中出现的不正常的现象而作出的特别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3
发表于 2007-11-16 11:4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八: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一)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八: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一)[/color][/B][/center]8 D4 h; ~! i H* H$ e7 Y6 y 3 O, v; O# |" l/ o% h   第六十八条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E$ x5 F4 g, V! D. z% Z2 H % t! C( [3 H6 @* M & o% X) s' k6 w# ^" ?" o% b【解读】本条是关于非全日制用工定义的规定。 $ Z: Q& q: R9 A8 z9 B5 e. S, P y4 O) T6 } , N# ?: P' y' z- z- f, n 本法是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将非全日制用工确定。较其他国家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本法界定标准较严。 非全日制用工是与全日制用工相对的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但作为灵活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劳动合同法针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特点设专节作了相应的规定。 ( w" Y- [7 N. R1 Q1 ` & E: F1 [' k5 q, [一、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引入 u: W* y$ G8 ^6 ~; Z7 G3 { ' W- v% T( K% x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年开始,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固定工”制度。当时非全日制用工这种用工形式几乎还没出现,更不是突出问题,因此1994年劳动法并没有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2005年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也没有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规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后,根据审议意见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劳动合同法二审稿开始 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了专节规定。劳动合同法引入非全日制用工主要有以下考虑: + Q+ f3 C1 i7 _+ Y 6 W' j9 _! A4 M: a x! S/ B 第一、现实发展的需要。; n$ U9 _% \. l; z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新颖的用工形式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大约有000万至7000万劳动者从事各种灵活就业,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充实的是非全日制工作。有关媒体报道,根据劳动部门分析,目前有的大型城市中“小时工”从业人员已超过百万,其中大部分为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相比,尽管上作时间长短不同,具体适用规则也有所不同,但是在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中,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都是劳动关系。现实针对性是法律的重要价值之一,劳动合同法不能对目前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非全日用工现象视而不见。因此, 劳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了相应规范,以明确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好的保护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考虑到非全日制用工促进灵活就业等特点,在具体劳动合同制度方面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因此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在特别规定一章中作了专节规定。 . Q2 S5 a% s3 ^9 \% T2 c- h8 _. j0 p- j; M9 H% u- F 第二、用法律形式来规范非全日制用工是国际上通行做法。 * i* B' e* G* e0 g 国际劳工组织一向对各种灵活就业方式持肯定的态度。为了防止劳动者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国际劳动组织通过了《非全日制工作公约》和《非全日制工作建议书》。欧盟对非全日制用工的态度有一个由消极限制向积极引导转变的过程,欧盟在《非全日制工人指南》和《就业关系法》中都对非全日制用工作出了规定。西班牙在1998年通过了关于促进稳定的非全制就业的协议,强调要在社会对话的前提下,给予非全日制就业合同相应平等的法律地位。德国在就业促进法以及正在制定过程中的《非全日制就业法规》中对非全日制用工作出规范。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都以法律形式来规范非全日制用工形式,一方面显示了承认并鼓励非全日制用工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另一方面也说明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者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需要法律规范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I- c( x' ]* \" [ L$ j/ E! ` " o2 Z, X" y" z6 p0 E1 | 第三、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I' `! a6 [7 [" B% W* o 由于我国劳动法中并没有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因此非全日之用工是否有合法地位,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有哪些劳动权益,以及如何保护这些劳动权益不清楚,缺乏法律依据,给劳动者维护其合法权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实践中,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大多属于低端劳动者,主要包括迸城的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部分离退休人员等,这些群体有的文化程度不高,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其合法权益更容易被侵害。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作出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社部发[2003]12号),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非全日制用工制定了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解决实践中非全日制用工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有了基本的规则。但由于这些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较低,而非全日制用工中很多规则都要突破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制度的一些规定,因此这些规范性文件本身受到了社会的一些质疑。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作出规范,首先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非全日制用工为合法的用工形式,因非全日制用工形成的劳动关系为合法的劳动关系,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具有合法的地位,依法享有劳动权益;其次是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者有明确的权利,包括取得不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的工资、结算工资的周期以及劳动法中有关劳动权益的规定,如劳动保护等;其次是确认了非全日制用工属于劳动关系性质, 因此发生争议时形成的是劳动争议,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和提起诉讼。 - z, g2 j7 B5 p: c: R) i; ~9 D3 P2 H ' ]- z. a5 c$ u: x" o, m第四、有利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h" y t! B7 C) B7 [ 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已成共识。劳动合同的领域呈现扩大化趋势,凡是涉及用人单位用工的,劳动关系双方形成的都属于劳动合同,而不是民事合同。另一方面,劳动关系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劳动合同外,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劳动合同、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合同都已出现,劳动合同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既有一般劳动合同的原则,如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也有不同于一般劳动合同的具体规则,如不得约定试用期、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等。这样的规定使得劳动合同制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丰富了劳动合同的内容,可以说是对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制度规定的新发展。 7 ?' A+ J6 k* a& J" V% c 3 w) ]/ e+ [2 Q7 v3 e+ L1 L第五、有利于促进就业。 6 d/ w% M0 h3 N z$ S7 e V5 j" m从世界范围看,非全日制用工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作为灵活就业的重要形式,菲全日制用工有利于缓减国家就业压力,促进劳动者就业。二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一些劳动者,特别是女性劳动者而言,非全日制用工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就业压力比较大,据有关文件显示,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 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在劳动合同法之前,非全日制用工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只是在一些规范性文件中被承认,因此很多企业和劳动者都不太愿意涉足非全日制用工领域。有的企业也曾试行过非全日制用工,但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且在劳动关系、工资分配、社会保险等方面难以与劳动法中规定的以全日制用工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法律规定相衔接,最后被迫停止了尝试。劳动合同法赋予非全日制用工正式的法律地位和明确的规则,不但理顺了非全日制用工与 全日制用工的关系。也给社会一个信号,国家至少并不反对非全日制用工这种就业形式,这将对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的发展,促进灵活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4
发表于 2007-11-16 11:4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八: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续二)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八: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续二)[/color][/B][/center]- g. E$ R% ]* R3 Q& H8 n9 S V# Y, l. J' t$ D8 b W1 A z9 g. A 二、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 5 S# B" i, @( L4 a( w5 T( ~! j/ @ 9 b, D& N! M. ~2 [- r5 Q本条对非全日制用工下了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l- }9 C) r9 I% e ; P, l. L# z2 _7 O. k 第一、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类特殊的用工形式。全日制用工的 本质是一类用工形式,因此在非全日制用工中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形成的是劳动关系,而不是民事雇佣关系;双方达成的 协议是劳动合同,而不是民事合同。在实践中,非全日制工作形 形式多样,包括家庭和个人雇工中的“小时工”,但是根据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家庭和个人雇佣的“小时工”并不适 用劳动合同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 o. O! o$ M) J/ H, V2 D9 O3 t: l' x2 Q. k. @ 非全日制用工是相对于全日制用工的一类特殊的用工形式,其特殊性就在于“灵活性”,即与全日制用工相比,形成相对宽松的劳动关系,具体包括:劳动合同形式不拘书面性,允许达成口 头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存续时间不确定性,合同双方均可随时解 除劳动关系,不必提前通知,用人单位无须支付经济补偿;劳动 关系双重性甚至多重性,允许同一劳动者同时存在两个或者两个 以上的劳动关系。非全日制用工中形成的是劳动合同关系,因此 除了特别规定外,非全日制用工应遵循劳动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和 一般规定,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安全保护、职业危害防护等保护性 规定同样适用于非全日制用工。当然,针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特 殊性,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内,作 进一步的规定。 & q$ v1 v4 W# \/ P8 @9 E/ Q3 f5 _5 P$ q) N3 D* D# D% z7 O 第二、非全日制用工的实质标准是:在同一单位平均每日工作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以工作时间的长短作为界定非全日制用工的标准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国际劳劳工组织对具体时间的规定不尽相同。国际劳工组织尺对非全日制用工定义是:低于法定或集体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的就业形式。挪威规定,每星期工作时间不满37小时。美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规定,每星期工作时间不满35小时。 芬兰、马来西亚规定,每星期工作时间不满30小时。法国规定,每星期或者工作时间比法定工作时间少五分之一。我国劳动合同法界定非全日制用工采用每日工作时间结合周工作时间的标准, 即一般平均每日不超过四小时,同时每周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在同一个单位中,如果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但每周 累计工作时间赶过二十四小时的,将构成一般的劳动关系,而不 是非全日制用工关系;如果劳动者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了四小 ,而每周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也将构成一般的劳动关系, 而不是非全日制用工关系。 / h3 G( T$ o& n0 b0 ~ 6 W2 \; c# N( R: n 这里的工作时间应理解为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偶尔要求劳动者进行加班,凡超出约定工作时间以外的,用人单位应支付加班工资。为体现非全制用工的特点,禁止用人单位长期要求劳动者加班。有关非全日制用工中加班的问题,可由有关部门作出具体规定。% L. u% j) g0 C5 x & m' w' N$ g9 l* E6 q" D* N 2003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将非全日制用工界定为“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五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三十小时的用工形式”。应该说劳动合同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借鉴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意见》的规定,伹在时间标准上更严格。分别缩短了一小时和六小时。与各国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相比,劳动合同法确定的标准也是较严格的,可以看出我国立法者对于非全日制用工这个新事物首先是承认了,但比较谨慎,为防止非全日制用工对全日制用工造成冲击,因此规定的条件比较严格。 7 w5 }1 y, w |/ K& |; } + V$ ~* v7 }% e( `& ]0 n" c第三,非全日制用工中工资形式以小时计酬为主。所谓工资形式,是指工资分配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最基本的两种方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根据职工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来计算工资额的一种方式。计件工资是按照职工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或者完成的工作量,根据企业内部确定的计件工资单价,计算工资额的一种方式。计件工资主要适合一些生产型企业,在目标取向上与非全日制用工不一致,计件工资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一般是在企业生产任务饱满的情况下实施的,而非全日制用工一般适用于服务行业,工作任务不平均的情形。因此,非全日制用工不实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一般有四种具体计算标准:小时工资制、日工资制、周工资制和月工资制。鉴于非全日制用工临时性、工作时间短且灵活等特点,无论是实行日工资制、周工资制还是月工资制都存在一些客观障碍,容易产生纠纷,因此非全日制用工中适合实行小时计酬方式。目前各地开始制定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制定的具体方法与最低月工资标准的制定方法并不完全一致。为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非全日制用工一般应以小时计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5
发表于 2007-11-16 11:4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九: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六十九: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color][/B][/center]1 N! g' \. j9 d" P7 g. H4 H% r & p" f0 Z1 U, c/ }6 M  第六十九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Z5 t: `! r" q   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7 V! _: k9 K$ |3 v6 @5 Q! G& K9 f ' s) x: E5 {/ g4 a, g5 s( q2 j: G) S! T3 H4 j 【解读】本条是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订立的规定。 - U M; d2 D( z- x$ l( X7 i, b* M0 S. o6 N! L; F * u& D5 a3 G* u- t# Y& w本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可以订立口头合同,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用工既可以订立书面协议,也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6 e: o4 ^2 J1 ^3 e/ ^, [. U6 r0 ^# o; d- j1 x7 V 关于劳动合同的形式,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各国立法所采取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我国地方立法和部门规章对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形式的规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第一,要求采用书面形式。这种模式将非全日制劳动合同限制在书面形式,是最为严格的。如《北京市非全日制就业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可以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以书面形式订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第二,一般要求采用书面形式,但合同期限在一个月以下的,可以采用口头形式。这种模式根据合同期限决定合同形式,留有一定的灵活余地,如《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中规定,订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劳动合同期限在一个月以下的,经当事人协商同时,可以订立口头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提出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书面合同。第三,允许采用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这是最为宽松的模式,但是就算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地方,也往往将书面形式放在优先的位置。例如,《成都市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或雇主应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签订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提出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 m4 z$ A5 c4 D% L' n2 Q5 p) S ( _4 }$ R# S! v/ S, M ! m$ `- _& ]' b考虑到实践中存在大量非书面合同的劳动关系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为了更好地保持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的灵活性以促进就业,劳动合同法采用了最为宽松的模式。$ Q0 p- b" l% N T" Y1 |8 A ' Q" C |1 i7 l# h% ]! n- a' A& v* [ 本条规定,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即允许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这就突破了原劳动法禁止建立多重劳动关系的限制。劳动者以非全日制的形式就业,不仅在一个单位的工作时间比标准工时少,而且其收入也往往低于全日制职工。因此,非全日制就业的人员不仅有可能产生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职业的愿望,而且也拥有可调剂安排的劳动时间,他们与不同的用人单位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现象也就自然会出现。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从而形成劳动关系;也可以与一个以上用人单位分别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 U+ A, w, `( z8 a- G 0 w- A) X5 ^4 V% ]9 [ ; }) d0 h: S) n2 [2 r: T4 i$ x3 F一些地方立法已经突破了在全日制用工形式下禁止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限制,如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中规定,非全日制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允许劳动者建立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有多方面的好处:第一,劳动者可以增加收入;第二,用人单位可以降低用人成本;第三,有助于充分利用稀缺人才的特殊才能,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有助于使劳动者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但是,订立一个以上劳动合同的,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不得侵害到先订立的劳动合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6
发表于 2007-11-16 11:4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color][/B][/center] 9 G1 Z L+ d1 p7 }2 W3 o. ]& e U# M+ n, n0 p   第七十条 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 . e7 m9 T3 r( e, |9 N2 k9 v 1 x7 s' {( I Z) m5 {6 @ + _: r# I5 D( T【解读】本条是关于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的规定。 # P% U1 V# }! j9 O4 t7 i. h9 W2 w* [4 p* y- o! F , X9 L6 r1 E* |; S' H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协商约定试用期,将试用期作为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而不是必备条款。本条针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性,对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做出了限制性的规定,明确禁止非全日制用工约定试用期,更好地维护了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权益。 7 Z- z1 ]/ T' u1 A: l2 M " K, u& S: }% |劳动合同的试用期,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的,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适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一般而言,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劳动报酬往往低于劳动合同中约定对同一岗位的工资,以致于很多单位把试用人员当成廉价劳动力,甚至利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相对容易的特点,走马灯式地更换试用人员,加重了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劳动者的经济负担。非全日制用工本来就属于灵活用工形式,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比全日制用工要强,而且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收入也往往低于全日制职工,所以更应该严格控制试用期来加强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保护。 ! N& w9 x3 N* v4 Z% V2 @ $ y5 S6 m/ E- { [2003年5月30日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我国很多地方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例如《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中规定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协商确定,应当包括工作时间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必备条款,但不得约定试用期。本条规定是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明确提出非全日制劳动不得约定试用期,在非全日制用工的试用期问题上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对于用人单位,不得约定试用期就不能以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而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显然,在非全日制用工形式下,用人单位在试用期的权利比在全日制用工形式下要受限制。但是,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一条也对用人单位此项受限制权利进行了救济,即“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不支付经济补偿”,这就维护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 i& b4 ^6 Q7 [ [8 O6 A6 m" ?" @ . B) C- {7 N8 ?% j. \2 H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约定了试用期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试用期的期限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7
发表于 2007-11-16 11:4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一:非全日制用工的终止用工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一:非全日制用工的终止用工[/color][/B][/center] 1 i9 g1 ]* R* B2 U " r! u. `0 g/ F' e# ~  第七十一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 d8 y+ |2 Q0 \! |, E' d / }2 P( t2 h* }, s- `& _, [1 r9 d( N* ?' T# y 【解读】本条是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终止用工的规定。 . K2 b* L+ |# y, l3 @& d" E5 W% L" d 4 ^! c8 D& g% w( x/ v$ w" y+ G* I( s0 a; @ A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提出终止用工,终止用工应该通知另一方。通知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通知的形式。任何一方提出终止用工都不用向对方支付经济补偿。 , x' v8 a5 I4 R G, \ ! `! d8 g2 y6 Z9 K" n8 h& ~本条针对非全日制劳动,对劳动合同法第四章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因为非全日制用工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灵活性,规定过多会限制这一用工形式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非全日制用工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就业,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终止做出了比全日制用工更为宽松的规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条所指的“终止用工”既包括因劳动合同期届满而导致的终止,也包括劳动合同期没有届满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3 d7 R i8 e+ X3 r5 ]/ x( F+ w/ ^- H+ A! `0 r H" [+ A 对于本条的规定,有观点认为非全日制劳动者在终止用工方面没有得到与全日制劳动者同样的保护。给予用人单位可以随时终止用工而不用支付经济补偿的权利更容易造成用人单位为逃避劳动责任,减少用工风险和成本而大量使用非全日制劳动者,从而加剧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如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和保持非全日制用工灵活性以促进就业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是各国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立法中均面临的问题。在目前我国全日制用工仍然占绝对主流的情况下,适当考虑非全日制用工的特点及其促进就业的积极意义,做出一些有利于这一用工形式发展的规定也是必要的。因此,尽管有可能带来一些风险,本条仍然在《劳动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基础上,做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劳动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按照双方的约定办理。劳动合同中,当事人未约定终止劳动合同提前通知期的,任何一方均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劳动合同;双方约定了违约责任的,按照约定承担赔偿责任。”由于《劳动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属于部门规章,而劳动合同法属于法律,按照立法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的效力更高,所以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终止用工方面的规定应当以劳动合同法为准。$ R% }/ c8 }. E3 j3 b - N1 G8 C7 \' |2 h7 E本条规定也是对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的一种救济性规定。对用人单位来说,不得约定试用期就不能以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而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了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终止用工的权利,用人单位就算没有试用期也可以同样解除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同样,对劳动者而言,在试用期情况下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也通过这一条规定得到了救济。另外,在建立劳动关系后,劳动者也不再需要按照本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而可以随时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提出终止用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8
发表于 2007-11-16 11:4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color][/B][/center] & m* _" X! e$ B) Q, n* E- H$ D+ k% M& n- M9 e1 b  第七十二条 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3 g- y7 l- _% J+ {; j5 }0 _ r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i# c, t( A3 @; d" E1 } 4 {7 K) ]8 x8 W/ z8 t! i' [1 d( Z+ r1 v# I( D9 ~' l* ? 【解读】本条是关于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的规定。 * ?) H% C' u- Z2 p! \7 v$ I! g; ?/ U' y; o( X 4 u3 C& L- J, Q$ p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针对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灵活,劳动关系多元化,主要按小时计酬等特点,制定并实施了与之相适应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来保障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收入。2001年以来,北京、天津、江苏等地陆续颁发了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 X( t3 d8 K. ? ' p& t b1 x& K. r# H/ b8 ^; z* E5 z+ H/ J 非全日制用工的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用人单位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小时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8 |3 ?! P3 s0 W3 z9 }* K! w+ y & d6 H- H. e' X. C+ X! ` ; [4 y3 \6 A4 A 本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而2003年5月30日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劳动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则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支付可以按小时、日、周或月为单位结算。劳动合同法缩短了非全日制劳动结算的最长周期,不再允许以月为结算单位。( Z5 ~1 L, n! h% V. I: ]+ [4 |7 } / g) Z1 y0 W" d0 p+ D) u4 c' S) f8 _" f9 c) F# y B% F 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并报劳动保障部备案。确定和调整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以下因素:当地政府颁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当地政府颁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未包含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因素的,还应考虑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方法为: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20.92÷8)×(1+单位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1+浮动系数)8 w5 F; K& ^$ F - {, {$ c1 N7 I) ]+ w8 G. o0 e* e3 b1 Y 目前,在制定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中是否直接包含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因素。在已经出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办法至少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将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直接纳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或小时最低劳动报酬)之中。大连市于2001年10日规定:小时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5元。在制定这一标准时,已经将小时工由个人承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因素考虑在内,即小时最低工资中包含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二是将最低工资标准和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最低缴费额之和统称为“最低工资”,而不直接将社会保险费纳入最低工资标准之中。江苏省规定最低工资是指省人民政府公布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依法应由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含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缴费额,要求各类企业在执行最低工资时,应包括上述两部分。三是不将社会保险缴费因素直接纳入最低工资标准之中,但又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间接地将个人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是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后的实得工资收入。上海市于2001年8月6日颁布小时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4元,其中不包括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但上海市规定小时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社会保险。如果用人单位按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向小时工支付工资,那么小时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支付,以确保小时工实际获得的工资收入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19
发表于 2007-11-16 11:49: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三 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管理体制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三 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管理体制[/color][/B][/center]) J2 z1 M0 ]! O$ n( D: h% y9 P / ~% I7 \+ `: b3 K0 V    第七十三条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7 I0 X6 z4 K+ j;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 S, r& J8 J; b0 Z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听取工会、企业方面代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2 t; w' ~; x* @ + A7 r7 h2 I! f. H 3 r, E- s1 V1 U/ b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规定。 1 Q+ t3 b) k7 ?2 p9 V! ~9 k* H' Y0 H7 Q, N3 b- D$ d: a 3 z# t8 @" Q! q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是指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活动。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是一种专业性的行政执法,有着与其他部门和群众监督不同的作用, 因此它是劳动合同法监督检查体系中最主要的一种。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m2 A- o0 i) {' y2 ~% m 0 |. W- k2 {7 G 第一,监督管理的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监督管理职权的劳动行政部门。 5 g* U. o) Y/ _2 z& Z % s' M% R0 m7 s1 @5 d7 s 第二,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是一种执法行为。这种执法行为具有六个主要特征:; O2 C- \' |2 X7 L! s/ `1 ` (1)国家意志性。行政执法是由具体的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执法的实质是国家行政权的运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可以说,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以其名义实施的国家意志行为。无论是行政主体还是行政管理相对人都必须服从国家意志。 # v6 J0 e, Q2 E" K* _7 O (2)执行性。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够将有关法律、法规和 规章的规定落到实处。 + r! W" k- \1 R7 V4 f6 t(3)具体性。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相对人只能是特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也只能对相对人发生法律效力,不具备普遍约束力。 |: T8 F9 y( ]: v1 P: D(4)强制性。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活动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相对人只能接受并配合劳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管理活动,相对人拒绝履行设定的义务,劳动行政部门有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权力。. q; E& d& X+ j$ H (5)优益性。劳动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享有优惠条件,行政管理相对人有协助的义务。4 n) c1 n1 A4 d: c' d' M) f, d7 \ (6)单向性。劳动行政执法行为是行政机关单方发生的行为, 其效力的发生不以行政管理相人的意志为转移。 $ X8 o+ r5 r/ R V2 g8 i: z0 T' u 9 p6 X0 x$ F" h2 ^* e3 d第三,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这种监督管理的结果会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的产生,如对违法现象和不当行为采取制裁措施等。监督管理主体要对这种后果负法律责任。 监督管理对象对监督管理处理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 讼。. _9 `0 j8 Z. | $ `7 d! s' |- j9 ? 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分类 * P7 c1 T% N+ _- b 5 ^+ m9 i2 \* n8 z6 Y. h" p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按照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1)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 # X5 u- p) ^5 w! p 4 S% X" n- [; B4 T& A+ Q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是普遍管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是地域管辖;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包括乡镇一级。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423号)的规定,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监察执法条件的组织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I: J3 s# j2 \, o( W 4 b: M) G& g6 j7 L& N) s7 V 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内容 ' t) U# h. ], F7 ]; Y2 o3 T: [5 {2 e Q 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监督的内容是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具体说来,就是本法第七十四条列举的七项内容。 - B1 v" o% `/ H: J5 p, d 6 B3 v7 Z4 M# b: k& d* m) S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听取机制 6 l2 }& I1 G/ w3 c, d' w% i ' [' ]1 b! v/ T0 r# r2 l9 Z 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涉及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与监督对象用人单位的关系,二是与保护对象劳动者的关系,三是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关系。理清三个方面的关系有助于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听取代表劳动者的工会、企业方面代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120
发表于 2007-11-16 11:49: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四 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体制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七十四 劳动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体制[/color][/B][/center] ) E8 p' @3 Y" V& s+ A0 D / u& B0 x1 P) q7 L6 ~3 h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o0 u* |, g4 k a! U% a% k1 E/ w) {    (一)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情况; * H- M5 l) ^/ V' {7 l" M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v5 d0 S5 j: j" E9 H/ f    (三)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 U$ W1 J8 T& j) g: J4 ?   (四)用人单位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 |' s2 J5 M* F    (五)用人单位支付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 E2 j* w+ w! d3 i" E    (六)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c7 m% E1 I1 i% [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监察事项。 , b" T2 M, g1 ]2 o& ?( u {5 j) E& u4 S5 l, o0 K7 P 【解读】本条是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检查事项的规定。 ' ^" Z& j5 ?. X* D4 g 3 I5 q, [. k$ X$ ^$ [* `3 ^0 O; G) X7 c 劳动行政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经常性地进行监督检查。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 要坚持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 集中力量,进行突击性的监督检查。当某一时期,企业等用人单 位遵守和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存在着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这种问题的时候,可以组织力量进行突击性检查。这种做法声势大,威慑力强,便于及时解决问题。(3)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用 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发生了伤亡事故,或者有关组织、 劳动者检举控告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合同制度的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应派人对该企业进行调查,明辨是非,及时恰当地作出处理。 ( F! O( a n2 M2 c6 E0 W4 I5 w9 N6 L! m% }3 V 本法为了加强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列举了如下劳动监察事项: % x4 h! r9 ?2 Y5 \: n) a: C 6 Y v0 o( G& J- W* R (一)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情况 9 \ F% b1 V/ d2 S- ~! V1 ?0 ? 劳动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相对应地,劳动合同 法第四条对此做了详细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 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依据该条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在监督检查的时候,要注意检查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的内容、形式是否合法,以及制定的过程是否符合程序要求,,是否保障了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等。监督检查的后续性结果就是追究法律责任,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 w5 d# q7 L* z8 W) G& u6 b! C! j( J+ ~2 g/ a8 C8 n& B7 p G* P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6 R* \: z: v6 T这一事项对应着本法第二章、第三章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用人单位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例如,目前存在很多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要求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工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劳动合同。另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此之外,还有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7 r* j6 T4 [# N; U) @9 A* U7 q5 @- d' ]% Q: S' p M (三)用人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 x& g& Q, X" J4 j4 J. j这一事项对应着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二节关于劳务派遣合同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应当监督检查以下内容,概括为:劳务派遣单位的资格;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务派遣单位是否合法;用工单位是否履行其法定义务;被派遣劳动者是否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实施劳务派遣的岗位要求是否合格等多项内容。 s, J( K0 v9 P/ \8 @ C5 K5 F( X6 g. i (四)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 m3 Y6 W# M" q! o* i7 i# U 劳动法对休息休假作出了专章规定(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至第四十五条)。作为劳动合同制度的一项必备条款、重要内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休息休假不能违反劳动法的规定。同时,劳动 行政部门应当监督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有关规 定的情况,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不受侵犯。 1 f8 F4 N) \3 V0 Y- r# n( U; K ' S' o5 F% e. _0 Z8 {: F(五)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 R/ m" S% t& o9 ^: f# `/ r! i6 @这一事项涉及到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依据该条规定, 集体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难不得低干当地人民政府规 疋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 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随着各地人民政 府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行政部门应当监督集体合同和劳 动合同中的劳动报酬最低标准,也要相应提高。如果发现用人单 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当依据本法第八 十五条的规定,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 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 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6 e9 y% Y4 b2 P: w7 ?: S2 x) Y8 K (六)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 j2 Q7 f" i6 |1 N: B 劳动法在第七十条至第七十六条对“社会保险和福利”作出了专章规定,而且劳动法第一百条规定:“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的,可 以加收滞纳金。”依据本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社会保险条款也是劳动合同的必备内容。劳动行政部门应当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对于贯彻和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f8 j1 M3 V; T6 Z ; ]3 W$ v2 @+ E9 V6 R$ I(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监察事项 ( }! G& Q8 x8 {: v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以上列明的事项以外,还有本法规定的像劳动安全卫生、试用期约定、女职上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保护等也都属于这里所说的劳动监察事项。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与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有关的,都可以列人劳动监察事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