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2-16
- 注册时间
- 2007-7-19
- 威望
- 6
- 金钱
- 4657
- 贡献
- 3226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788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64
- 主题
- 65
- 精华
- 0
- 好友
- 2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注册时间
- 2007-7-19
- 最后登录
- 2015-2-16
- 积分
- 7889
- 精华
- 0
- 主题
- 65
- 帖子
- 364
|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八十一:缺乏必备条款、不提供劳动合同文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八十一:缺乏必备条款、不提供劳动合同文本的法律责任[/color][/B][/center]+ e6 p Y+ w0 B! a9 S
" A4 S" u- H% u! w, u) P! H; |; I7 J第八十一条 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T3 t- j, K c! w( N3 g r" G }3 D; U
9 y; t3 b( i5 d7 B" `# E【解读】 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4 |! Q! _: R0 b: y5 q+ h; E
. n7 h7 D* i2 q! ~% S4 i9 `) G" e一、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8 w# V, s6 |" }, F* ~0 O; b$ k5 B
% A2 Y: ^& N) |' _) h5 W% {
* O6 ^2 g- m! q/ P+ C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劳动合同法之所以作上述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劳动合同与一般的民事合同不同,民事合同是由平等的民事主体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其合同内容可以由双方根据意思自治的原则,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达成;而劳动合同的签订双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显然地位不平等,用人单位通常处于强势,而劳动者一方通常处于弱势,因此需要法律来对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加以具体规定,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7 ^) p" }, t$ _
& ?# u0 \/ ]8 ~" x# ?( Q
% F3 a- u5 m" y0 e% j二、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 }( O/ Z4 ^6 x
/ Q k9 K5 K1 `2 } [4 p9 r. N3 _+ Z1 D# k3 M3 d
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劳动合同文本应当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劳动合同应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并由双方各执一份。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存在不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情况,以此限制劳动者的权利,这一行为属于违法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6 m8 G( \0 x% c4 r% W$ l _& t+ j
, t3 Y* S0 \2 p4 q# E& e7 p, F9 U4 w
* u# J. y' h* l% r) t/ h- Y5 w7 Y三、有关法律责任
, C3 w% g' r9 t% e+ \# q% U5 Z) z0 U: M9 D/ J) e0 b7 @& P
. g0 V \; P0 n* S4 y1 \4 B: x如果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没有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一项或者几项必备内容,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f" ^( q+ h6 y' {9 I' \
/ w" A$ T+ D0 y
# p4 c& a7 d( q5 _" J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民事赔偿责任。
/ \. x7 g% |: J! S a2 a5 _8 `. h: U4 _
! H' `9 O# k6 C e1 V. N) i' O7 x民事责任是根据民法的规定,公民或法人在违反自己的民事义务或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构成民事责任的条件包括:(1)损害事实;(2)违法行为;(3)因果关系;(4)主观过错。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在财产关系方面,表现为恢复被违法行为所破坏的财产权利;在人身方面,除恢复人身权利外,还必须赔偿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害;(3)消除危害;(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6 C' ^, ?; Y- J5 a9 H
7 p% `7 {8 Y) X% x& j- y, Z4 K' v
/ G1 q2 @+ e5 i. [侵权的民事责任是一种重要的民事责任,其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侵权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它以财产赔偿的方式制裁制害人,从而补偿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
. g- l; {9 O$ T d9 K U4 s0 W$ q" e& u1 m/ q
* e2 x2 @, X7 I
第一,侵权损害事实。所谓损害,是指由一定的行为或事件给人身或财产造成的不良后果和不良状态,包括一切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所遭受的不良后果(如财产减损、利润丧失、健康恶化、名誉玷污)和不良状态(如财物被侵占、经营受妨碍、环境被污染、行动受限制)。侵权民事责任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要件,没有损害事实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 P& F9 }, W, K. n1 J$ H3 J1 H
! n& C i$ y: |1 ~" _ P9 o
* D& H9 L) C, G p3 ~第二,必须有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加害行为必须是违法的,合法行为不负赔偿责任。违法的加害行为有两种。一种是违法的作为,如殴打他人、污辱诽谤他人等,这种积极的违法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要负赔偿责任是没有无疑义的。另一种是违法的不作为,凡不作为的赔偿责任,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当事人有作为的义务,他不尽这种义务,即不作为,因而造成他人损害的,才负赔偿责任。应当指出的是,合法的行为有时也会造成他人损害,但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如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行为等,但这些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否则也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 o# l; B1 J7 N F
5 K+ y& F, s7 n6 ~* M
4 a6 {& `' B' g3 A0 y* H, ~第三,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正是由于行为人的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的损害。如该损害事实并非该违法行为所造成,则该行为人不能负赔偿责任。第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是构成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违法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主观上有过错时才承担责任,否则,即使有了损害事实和违法行为,行为人也不承担赔偿责任。所谓主观过错,就是故意和过失。行为人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希望这样的结果发生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称之为故意;行为人对行为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或者虽然预见到,但又轻信能够避免,称之为过失。故意是行为人的恶意,对社会的危害性也大;而过失违法行为相对社会的危害性要小一些。3 R- Z- ?" H' U7 O
# q& C0 Q6 S5 P/ G) c |+ Y/ ]/ U% o. A, [1 @1 `0 p
对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部于1995年5月制定了《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该《办法》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的劳动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按下列规定赔偿劳动者损失:(一)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二)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保护津贴和用品;(三)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保险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四)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持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五)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h" e7 X* E' S9 c' t# S1 o0 h
+ i' ?* I7 J7 B: D: w, f
0 V' v; H( J. r, G7 t对于上述规定中有关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赔偿,鉴于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对用人单位未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未依照本法规定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或者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或者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以及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明确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因此,在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后,有关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赔偿应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予以执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