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ǒ^眞愛^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资料共享】新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已到九十八条,解读完毕)

[复制链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61
发表于 2007-11-6 13:3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一)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一)[/color][/B][/center] $ d) T/ k- v9 z% ]1 j ' I. ~8 D6 ~" k$ M; D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 B$ W8 L g7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0 |3 T* I) w4 k% |7 h* q(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 {1 }9 x8 c5 k8 L(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 M# s1 J8 _& |$ _4 O'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6 ?% j$ K, A+ o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劳动者:: T$ r+ Z3 {, P: U" ]6 ~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 j' j9 M6 b- N. o(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 j" }( J4 J% r( S(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 L: P0 E1 n$ C3 G* L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8 C- \" X$ `/ j' a: \) w" {0 c4 a) e" y 5 n+ m+ G2 Y+ A* n; G4 B2 Q 4 w1 {2 s3 @4 s. H 【解读】本条是关于经济性裁员的规定。 3 c4 t: o2 @3 W% ]8 M: B6 d$ U: r+ ?; v1 y) u9 u1 H9 J 一、规定经济性裁员的原因$ K- L$ B! _" h. I l$ |' O* U) P - e& G4 F, I. m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行使解除劳动合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凡是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允许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其原因是法律赋予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我国劳动合同法允许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其原因也是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我国宪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了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是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享有经营自主权是现代企业的应有内容。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仅包括生产自主权,也包括用人自主权。用人自主权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招用人员,也可以裁减人员。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况下不能裁减人员,那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就没有办法落实,也会使企业背上冗员的包袱,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进行公平竞争。9 ]7 j! ^$ F% ]6 b 7 h6 [4 \& w6 } h7 X$ B在劳动法中承认经济性裁员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国外劳动法中基本上都有经济性裁员的内容。如英国雇佣权利法中规定,在企业关闭或者企业对其人员确需减少时,用人单位可以经济性裁员。我国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减人员。由于经济性裁员涉及劳动者的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广泛,因此在制定劳动合同法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规范经济性裁员一直是讨论和修改的重点和热点。关于经济性裁员主要的立法原则是既要保护用人单位合理调整企业结构的权利,也要防止用人单位随意进行经济性裁员。 $ J" T# c! I- T( F! g1 C+ h# ^4 Q U) s9 ~ 二、经济性裁员的内涵 & n# S, M! Y, B+ c * Q: U) b8 B# N: R简单的讲,经济性裁员就是指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经济性原因,解雇多个劳动者的情形。对经济性裁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 g' U7 q* u0 @. {8 Z& ~ 0 s( w$ H/ ]+ _7 |# a 第一,经济性裁员属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情形。在市场经济中,用人单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竞争,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使企业保持一定的活力,用人单位必须在用人方面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体制。为此,劳动合同法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还未到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出于经营方面考虑,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尽管名为经济性裁员,其实质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在经济性裁员中,由于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且劳动者并没有过错,因此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p; a, w3 k& B3 J) A6 p ( q3 G1 s7 Y4 c: q( i 第二、进行经济性裁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性原因,而不是劳动者个人原因。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促使劳动合同的正常履行,劳动合同法不允许用人单位随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规定只有在四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是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二是劳动者有法定过错的,如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兼职的、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犯罪的等;三是劳动者不能适应工作的,如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不能胜任工作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等;四是劳动者没有任何过错或者不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形,由于经济性原因而经济性裁员的。在上述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四种方式中,经济性裁员有着特殊的解除原因,这些经济性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企业因为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或者依照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是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和更大发展,进行转产、重大技术革新,经营方式调整的;三是兜底条款,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6 [# ]; [& P2 U ; R8 V, P# n# i- t第三、经济性裁员只发生在企业中。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了适用范围,用人单位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经济性裁员只能发生在企业中,只有企业才有可能进行经济性裁员。+ S+ Q* O2 {1 p# b9 _/ f F/ _& O 在有些国家中,经济性裁员只发生在中型或者大型企业中,微型和小型企业不受经济性裁员规定的约束,其主要原因是微型或者小型企业一次性解除劳动合同的数量较少,其社会影响比较小,不需要纳入经济性裁员的范围进行规范。同时,国外的经济性裁员需要企业与工会进行谈判,而微型或者小型企业缺乏谈判的能力。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考虑到整部劳动合同法中都没有区分企业的规模,且我国经济性裁员并没有国外的谈判机制,我国经济性裁员主要是履行一些法定程序,微型或者小型企业都容易做到,因此本条中并没有区分企业的规模。 + r4 K0 g$ I0 D+ E4 r6 {3 d" \0 d$ O: a% G0 }8 T/ @6 g9 g 第四、构成经济性裁员必须要一次性解除法定数量的劳动合同。 ' q5 U: w" }1 v/ \ B# K. S5 o/ t在劳动合法的制定过程中,经济性裁员究竟要一次性裁减多少人才是合适的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劳动合同法草案曾规定,裁减人员五十人以上的构成经济性裁员。对此,在全文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过程中,批评意见几乎呈一边倒的趋势,绝大部分意见都认为五十人的标准太高。有的主张人数越少越好,甚至认为只要裁减两人以上就构成经济性裁员,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考虑到对于劳动者而言,经济性裁员是“双刃剑”,经济性裁员的人数标准太低,用人单位容易利用解除条件较为宽泛的经济性裁员进行解除劳动合同,反倒对劳动者不利。同时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如果一次性解雇较多劳动者但不履行说明情况、听取意见、报告程序,将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一次性裁减人员二十人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百分之十以上的,才是经济性裁员。[EDIT]用户“^ǒ^眞愛^ǒ^”于2007-11-6 13:41:28编辑过此帖。[/ED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62
发表于 2007-11-6 13:3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续二)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续二)[/color][/B][/center]! p( Q7 t7 d7 j: K3 z 0 E* ?6 w, f( `- ^三、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满足法定条件 2 ^; ]+ h2 r9 g$ J5 \ d$ l* e5 o, B/ _3 m1 K. D 经济性裁员作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必须满足法定条件。这些法定条件包括实体性条件和程序性条件,只有同时具备了实体性条件之一和全部的程序性条件,才是合法有效的经济性裁员。1 l* h4 H: Z. H! p6 o" E- A4 K* w 2 ]: Y$ C/ ^" i0 }/ J. e# K (一)实体性条件2 w4 L3 L" D$ N5 k' b ) `9 n7 z. z" q5 }% A* b 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四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 U# K0 s4 m% s O6 f, v s$ ~0 c' d$ b( [3 ?第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g: @! `3 j' K9 N 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依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在三种情形下,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一是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二是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三是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另外,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七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企业破产法设置重整制度,主要目的就是使用人单位根据企业重整的经营方案、债权的调整和清偿方案以及其他有利于企业重整的方案在内的重整计划,继续经营并清偿债务,避免用人单位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使经营失败的企业有可能通过重整而得到复苏、振兴的机会。在重整过程中,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经济性裁员。 - c& q/ z5 }& ?" k- u9 h& e5 I6 g, X/ A/ i 第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f5 G" f( L: `# W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无时不面临着激烈竞争,一旦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或者决策偏差等,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就会发生困难。在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应允许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救,而不是进一步陷入破产、关闭的绝境。在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裁减人员、缩减员工规模是一项较有效的缓减措施,从全局看,对用人单位的劳动者群体是有利的,但涉及到特定劳动者的权益,应慎重处理。因此,劳动合同法在允许用人单位在生常经营发生困难时采取经济性裁员的措施,但同时要求用人单位要慎用该手段,“困难”两字前加了“严重”的限制。 g1 l6 e+ \$ g0 w4 ]* d. S5 C) V" s, @. |$ ] 第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和更大发展,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和整体功能优化,这些方式包括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和经营方式调整。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并不必然导致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如企业转产的,从事原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可以转到转产后的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引导用人单位尽量不使用经济性裁员,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只有在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要裁减人员,才可进行经济性裁员。 ; R& ^ W# [$ s/ q6 _' Y ( D8 M" M+ [8 ]3 c$ u9 [第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实践中,除了本条中列举的三类情形外,还有一些客观经济情况发生变化需要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如有些企业为了防治污染进行搬迁需要经济性裁员的,也应允许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作为兜底条款,对本规定应作严格解释。6 i! I: z5 l) m7 p$ c 1 o$ ~% `: O2 |- L. g! V. l' Z (二)程序性条件 2 V& N: l: W9 V为了尽量缓减经济性裁员对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的冲击,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关于经济性裁员的程序性规定,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履行一套法定程序。这些法定程序是有顺序的,须全部履行。 , v8 R) P) m3 j& w! E 7 v) ~* m/ H/ @8 }第一、必须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在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单常委会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关于经济性裁员的人数标准只规定了五十人,在全文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过程中,不少意见认为规定一个固定数不全面,有些企业规模较小,一次性裁减十五人对企业和职工来讲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建议在规定一个固定数的同时再规定一个比例。因此裁减人数有两个相对的标准:二十人以上或者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 5 a* O! @) V; z) c& z" Y8 f3 }7 T3 e 有的意见认为,用人单位为了规避经济性裁员的规定,可以在经济性裁员法定人数标准之下分批解雇人员,因此建议规定经济性裁员有一个时间标准,如一个月内或者三个月内等。经济性裁员对于劳动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对用人单位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人单位如果裁减人员人数不足法定标准,就不能以经济性裁员的实体条件为由成批解除劳动合同,只能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的规定单个解除劳动合同,其中的权衡,决定了用人单位不会一味的规避经济性裁员。因此,经济性裁员的时间标准就是一次性裁员。 9 L; h+ W; ^( G' |; X- ` * B/ u2 Y/ Z b第二、必须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9 X3 B5 ?3 c$ y. v0 L9 J 由于经济性裁员涉及到较多劳动者的权益,为便于工会和劳动者了解裁减人员方案及裁减理由,获得工会和劳动者对经济性裁员行为的理解和认同,用人单位必须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有的企业中已建立了工会,有的企业中还没有建立工会。已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可以选择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没有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只有向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职工的意见。$ S, h8 S* x& Q/ H. \( b# r : b3 Z E, r, @2 `+ [. J' _( s/ S 在修改过程中,有的提出,有些企业规模比较大,为便于操作,建议将“全体职工”、“职工”修改为“职工代表”。考虑到经济性裁员中有些职工是被裁减的,有些职工没有被裁减,如果是职工代表必然涉及到职工代表的产生方法,比较复杂,反而不易操作。听取职工意见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座谈会、设置意见箱、部门负责人收集意见等。如果是职工代表反映的,也是职工意见,因此听取职工意见不需要修改。 $ X- A t6 w0 _0 F+ i 9 j5 L( ~+ \1 F3 Q第三、裁减人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E' K" f$ s2 B, ] 用人单位经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对原裁减人员方案进行必要修改后,形成正式的裁减人员方案。按照1994年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劳部发[1994]447号)第四条规定,裁减人员方案的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该裁减人员方案需要劳动行政部门报告,以使劳动行政部门了解裁减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意外情况,监督经济性裁员合法进行。这里的“报告”性质上属于事后告知,不是事前许可或者审批。当然,有的企业出于各种考虑,自愿提前与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协商,法律并不禁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63
发表于 2007-11-6 13:3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续三)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续三)[/color][/B][/center] g% \& o# t) S/ a& K8 z+ d 0 |' \0 d r" K7 v四、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遵循社会福利原则 }$ k3 {% u9 z: j7 s# B 根据实际情况,经济性裁员中裁减的人数不定,在裁减一部分劳动者时,就涉及到裁减哪些劳动者的问题。有些意见认为,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除了出于削减人员工资费用的目的外,有时还要达到一个对员工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强经营能力的目的,因此建议裁减人员名单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经济性裁员不能只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国家都规定经济性裁员必须遵循社会福利原则,即经济性裁员中还要考虑社会因素,优先保护对用人单位贡献较大、再就业能力较差的劳动者。在德国,劳动法规定经济性裁员时,必须先裁减年龄小的、工龄短的、家庭负担轻的、身无残疾的劳动者,否则就是违法。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性裁员中优先留用人员时,主要从劳动合同期限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角度出发,规定了三类优先留用人员。其中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主要是考虑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有较长期限的预期,法律应对这种预期予以相应保护。规定优先留用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劳动者,主要是考虑这类劳动者对工作的依赖性非常强,一份工作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不能将其随意推向社会,对这类社会弱势群体法律应给予相应保护。三类优先留用的劳动者之间并没有谁优先的顺序,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予以留用。2 O. Y$ w. Y0 Z: z1 y* `- h% q ' T5 _ q1 e- }% D8 i% e1 Y 五、重新招用人员的,被裁减人员具有优先就业权3 M( O% _% T& J* S5 T" g 劳动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劳动合同关于经济性裁员后,重新招用人员,被裁减人员具有优先就业权的规定主要是延续了劳动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这所以赋予被裁减人员优先就业权,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被裁减人员并不是因为个人有违法违纪违规的行为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是因为用人单位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等情况服从大局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因此在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正常后,重新招用人员时,应优先照顾被裁减的劳动者;二是被裁减人员对用人单位比较熟悉,技术也熟练,对用人单位而言并不完全是负担;三是可以有效防止用人单位以经济性裁员为借口,随意裁减劳动者。同时,为更好的保护被裁减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增加规定了,用人单位有通知被裁减人员的义务,以使被裁减人员慎重考虑,及时行使优先就业权。8 Q' G. b! D4 t2 q4 F/ P' H% v 有的意见提出,优先招用被裁减人员对被裁减人员是一种保护,但同时却是对其他未就业者是一种限制。为了更好的平衡被裁减人员、未就业者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对被裁减人员的优先就业权作了限制,即强调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权。如果被裁减人员各方面条件与其他劳动者的条件没有明显差距的,用人单位应当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64
发表于 2007-11-6 13:40: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二: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一)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二: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一)[/color][/B][/center]5 p9 a$ m3 P3 G4 [ ) n/ t8 q: L1 x1 U0 R$ L, l   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3 W* z. X$ Q" Q* v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病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o! b J* \5 R! O8 Z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9 f" q5 g& m1 C r( R(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d$ T5 H* y5 s! ~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A! S$ B1 ]6 R; I( C1 X: f( t5 t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6 U( d3 G% l( u3 ^* ?' y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 A# [& K2 u }. o. y( Y+ D: I 6 P0 F0 u* k4 w8 z" d' e2 @+ x 2 j/ h7 d" n4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 . b, B) P4 @2 i% n* G3 F+ e : J! y, V' u) y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出现法定情形时,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为保护一些特定群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同时又规定在六类法定情形下,禁止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规定的理解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本条禁止的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不禁止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二是本条的前提是用人单位不得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解除劳动合同,即使劳动者具备了本条规定的六种情形之一,用人单位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解除。 6 h: x W8 O; [8 b( B0 f: v. g" G# r. j( A8 m, }3 m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病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P' {! d0 e0 M7 d! {& { ; T; O3 r/ ~: { 受到职业病威胁的劳动者以及职业病人是社会弱势群体,非常需要国家的关怀和法律的保障,因此职业病防治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出发点,给予劳动者法律保障。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对未进行离港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第四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两类情况,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和劳动合同法的精神,用人单位一般不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5 H- D3 ^- U1 z' H+ U4 M 8 V7 n; `/ G, k+ p" x$ [ R6 W+ T2 H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 y. p" e G2 P , G. P/ f9 f. Z5 p* s1 v$ v/ o( ]职业病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物质引起的疾病。因工负伤,顾名思义是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情形。无论是职业病还是因工负伤,都与用人单位有关工作条件、安全制度或者劳动保护制度不尽完善有关,发生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用人单位作为用工组织者和直接受益者理应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一旦发生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都可能造成劳动者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此时允许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将会给劳动者的医疗、生活等带来困难,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6 d7 K" @5 I; ] 1 @* L7 `* K* a# U职业病的认定,需要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由专门医疗机构认定。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的情形作了列举,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工伤保险条例还对视同为工伤的情形作了规定。 5 b% ^3 P! F! k# w ^& G * U- Y2 }* r% U; a! \: Z, k根据2002年劳动部关于印发《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8号)中规定,本标准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1996)中的1至4级和5至6级伤残程度分别列为本标准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范围。同时规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是指因损伤或疾病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缺失、严重缺损、畸形或严重损害,致使伤病的组织器官或生理功能完全丧失或存在严重功能障碍。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是指因损伤或疾病造成人体组织器官大部分缺失、明显畸形或损害,致使受损组织器官功能中等度以上障碍。根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国家标准》规定:评残标准分为10级,符合评残标准1级至4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级至6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级至10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0 O+ L* r" m/ H3 v) W9 j% Z / T( ^2 Q6 E* A1 T6 C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W( }1 R2 V$ y8 W7 b, X; K1 h( ` 6 v/ W7 s- a7 Y- H 根据劳动部1994年颁布的《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的规定,所谓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医疗期一般为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以劳动者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为标准计算具体的医疗期。有几类标准: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第七条规定,企业职工非因工致残和经医生或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医疗期满,应当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解除劳动关系,并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EDIT]用户“^ǒ^眞愛^ǒ^”于2007-11-6 13:45:06编辑过此帖。[/ED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65
发表于 2007-11-6 13:41: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二: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续二)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二: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续二)[/color][/B][/center]6 J7 c4 v( u$ A # C- [' u! M5 H6 Z% d2 v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4 m7 e2 Q$ I) X! \ - g0 T+ }9 W. z8 o2 m- l6 M2 o0 B, a我国宪法和法律一贯重视对女职工的权益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所谓孕期,是指妇女怀孕期间。产期,是指妇女生育期间,产假一般为九十天。哺乳期,是指从婴儿出生到一周岁之间的期间。根据本条规定,妇女只要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就不得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H+ r+ ^# y0 T. L: Q : k: c# ?: X/ E" r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 |2 U- R# q# \ P4 `8 u3 I3 P0 {8 ^考虑到老职工对于企业的贡献较大,再就业能力较低,政府和社会都比较关注这部分弱势群体,因此劳动合同法加强了对老职工的保护,包括规定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应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用人单位不得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 ?, a8 B9 r4 p9 y* b% U ; v" q$ t6 [! z% ~- u9 F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9 c) c& L# h- F: }! q; s, W! q$ \5 V) i 考虑到有些法律、行政法规中也有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同时为了便于与以后颁布的法律相衔接,本条还规定了一个兜底条款,这有利于对劳动者的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66
发表于 2007-11-6 13:4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三:工会在劳动合同解除中的监督作用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三:工会在劳动合同解除中的监督作用[/color][/B][/center]1 Q& R# `& e9 t+ i' h$ [ 8 f% k2 H3 t. }3 m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 ~8 |) T$ p+ e! L, C( J . o8 m; H2 h* ^) q9 ?【解读】本条是关于工会在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中发挥监督职责的规定。 * a& e7 W* A* |0 `+ k2 K2 Y$ q' r! U' m5 t: k c3 ?% { 一、工会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群众组织3 f ]# d X( A' h: Y' ~ : w7 F/ w: d, w 根据工会法第二条的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及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了工会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过程中的功能,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在出现法定情形时,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由于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意味着劳动关系的结束,对劳动者而言就是失业,意义非同小可,将直接影响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在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防止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慎重行使解除权,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会责无旁贷。因此,工会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企业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劳动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劳动合同,工会有权要求重新处理;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基本上延续了劳动法第三十条和工会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只是从规范劳动合同的角度在文字上作了一些处理。' C; `$ N* f" k; b8 O% {* E - q% G& Q/ @9 G% [- S) f! ?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f" Y& j% `' j5 `3 n9 r 2 V4 c! B W% q! X: v) Q8 e为了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缓减矛盾,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工会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有知情权。根据本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凡是要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都必须将解除理由通知工会。为了更好的保护工会的知情权,使工会能及时发挥法定职责,用人单位还必须事先提前将理由通知工会。 z: r2 a8 Q3 c 8 q+ g$ E+ T, P3 { n* g 三、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 e; N+ `$ `. u% P6 n& y+ Y- G0 g 6 I' L0 w0 V$ X4 R t/ e 这里的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是指有关于劳动合同解除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如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如果工会认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有权以书面形式正式提出不同意见,要求用人单位纠正错误的解除行为。这是工会的一项法定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剥夺和侵害。工会提出不同意见,有利于用人单位发现和纠正违法或者违反约定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防止劳动争议的出现,因此对用人单位而言,理应认真研究,慎重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正式通知工会。 8 A0 l9 o# C6 ?5 U2 J, K ]! Q/ c3 j/ u0 h& H: u3 y" p, F5 x 四、为了更好的保护工会及工会成员履行职责,防止工会成员因为履行职责,提出纠正意见等原因受到用人单位的排挤甚至解除劳动合同,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六条规定,根据工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及职工和工会工作人员因参加工会活动或者履行工会法规定的职责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裁判用人单位恢复其工作,并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报酬;或者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裁判用人单位给予本人年收入二倍的赔偿,并参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八条规定给予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67
发表于 2007-11-6 13:4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四:劳动合同的终止(一)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四:劳动合同的终止(一)[/color][/B][/center] , i) t1 L! R9 o1 q" x 7 b- m% H% P& U1 m& y) o% c( F9 }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 u3 e7 |1 }5 x3 s: \6 P(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3 W6 c+ D* P# m# Z(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7 X2 }/ N' s1 x# X. Q3 F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9 @4 O0 B; a1 S. T( U9 c(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 `( y w2 R5 O1 d1 A; G(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 J8 s% f, j2 a(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9 e( C/ }1 W0 b3 j2 | % Z# F' l3 O- s- j. C ; h4 r$ `- G9 p7 R: f【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终止的规定。 - `" L U8 ?) | x ; r1 _' r, f2 g9 U4 H2 F1 T在法学理论上,所谓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法被消灭,即劳动关系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终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原有的权利义务不再存在。但是,劳动合同终止,原有的权利义务不再存在,并不是说劳动合同终止之前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而是说合同终止之后,双方不再执行原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事项,如用人单位在合同终止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合同终止后劳动者仍可依法请求法律救济。 [% o [- ?& L: W7 S* h5 U+ F* r0 S& d 我国合同法上合同终止包括合同解除的情形,我国劳动法学界也一直对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的关系存在争议,有并列说和包容说两种观点。 ! R2 ?) ^6 J- u T ; Z% F4 O5 M( X' {! p6 |1994年劳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显然,劳动法确立了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的并列说。考虑到劳动合同终止与解除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同,劳动合同法延续了劳动法并列说的做法。第一、阶段不同,劳动合同终止是劳动合同关系的自然结束,而解除时劳动合同关系的提前结束;第二、结束劳动关系的条件都有约定条件和法定条件,但具体内容不同。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中,约定条件主要是合同期满的情形,而法定条件主要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消灭。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中,约定条件主要是协商一致解除合同情形,而法定条件是一些违法违纪违规等行为;第三、预见性不同,劳动合同终止一般是可以预见的,特别是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而劳动合同解除一般不可预见;第四、适用原则不同,劳动合同终止受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程度多一点,一般遵循民法的原则和精神,而解除受法律约束的程度较高,更多的体现社会法的性质和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体现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 6 p3 G$ \2 g5 d2 p% ^% j6 N! g' k) D' s0 \ 实践中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比较多,而劳动法仅规定了两类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劳动合同期满和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显然过于简单。因此劳动合同法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各地方立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终止情形的具体规定,对劳动合同终止情形作了进一步细化:1 i7 }) K3 T( e5 w4 z1 ^. P: \! ` / O, \- ]6 E& `) G$ ^一、劳动合同期满0 u; _6 k! B7 m) |( o / G6 u. n3 h+ D# d$ G7 v这主要适用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两种情形。劳动合同期满,除依法续订劳动合同的和依法应延期的以外,劳动合同自然终止,双方权利义务结束。根据劳动保障部的规定,劳动合同的终止时间,应当以劳动合同期限最后一日的二十四时为准。" F% S6 l4 L. d* V* }) {! o* O 实践中,对于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但也未办理终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的,该如何处理?对此,1996年,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中规定,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协商合同期限,办理续订手续。由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2001年劳动保障部在关于对事实劳动关系解除是否应该支付经济补偿金问题的复函中规定,在上述情形下,“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事实的劳动关系,而不等于双方按照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续签了一个新的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认定为终止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自然终止,原劳动合同消灭。如果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应视为一个新劳动合同的开始。考虑到用人单位续签劳动合同的实际情况,以及在这种情形下劳动者也有一定责任,所以可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在前一劳动合同终止之日后劳动者提供劳动的第一天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用人单位就要承担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四款、第八十一条的法律责任。至于后一劳动合同的内容除了期限应视为与原劳动合同一致。% A' l: b p$ r; s9 q 5 K7 X e7 b, E% e" }二、劳动者已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N" a: w4 x9 ~# `$ A+ P / ?; z2 Z% V7 G9 ~% x) P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现还处于改革过程中。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要求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994年劳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负伤;(三)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劳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五类保险待遇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在劳动者退休的情况下,可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规定职工到达法定离退休年龄,凡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或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连续工龄(包括缴费年限)满10年的人员,均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养老金。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规定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本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新老办法平衡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等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确定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从养老保险基金中解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大致有两个,一是劳动者已退休;二是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或者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 a# H# r' H; o9 D , n4 I6 J2 `) g3 _- q0 h+ | 从1951年开始,我国政府机关、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便实行了退休制度。根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职工达到退休年龄(男60岁,女50岁,女干部55岁)、工龄年限(连续工龄满10年)和身体健康状况的条件,即可以申请退休。从批准退休的第二个月开始,停发工资,按照工龄及其他条件支付个人工资一定比例的退休金,直至退休人员死亡。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解释(劳社厅函[2001]125号),“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5

听众

7889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7-7-19
最后登录
2015-2-16
积分
7889
精华
0
主题
65
帖子
364
68
发表于 2007-11-6 13:4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共享】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四:劳动合同的终止(续二)

[center][B][color=#FF0000]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四:劳动合同的终止(续二)[/color][/B][/center]! D& x& j# i1 n5 X. z $ P9 R. D+ e$ v' s6 p7 e劳动法并没有规定劳动者退休,劳动合同终止。劳动者退休但并没有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其劳动合同是否终止?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退休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合同终止,除非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M. S4 ^& [: ?) ~" ] & X' ~1 C* R( m; {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 K$ H& \9 z3 }# c5 x 7 [( r. c d# U5 H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自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二十条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第二十三条规定,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在民事领域中,公民死亡、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的,将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在劳动领域中,公民死亡、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的,劳动合同签订一方主体资格消灭,客观上丧失劳动能力,之前签订的劳动合同因为缺乏一方主体而归于消灭,属于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之一。 ! j5 w5 O! X% g8 o, E2 Z( Y! u: T4 i! R) b) V- |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 c* O( B+ [% m! A" R, m& ] C$ ]* S 企业破产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本法规定宣告债务人破产的,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债务人和管理人,自裁定作出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予以公告。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管理人应当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十日内,持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的裁定,向破产人的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一旦被依法宣告破产,就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即将归于消灭,因此用人单位一旦进入被依法宣告破产的阶段,意味着劳动合同一方主体资格必然消灭,劳动合同归于终止。9 X; b! G9 u3 l* F+ r) G $ \3 y! u6 _# A, Q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q; K* |, r4 B+ { ~ & Q8 C) L7 q0 M/ i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公司因下列原因解散:(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二)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五)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予以解散。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解散是指已经成立的公司,因公司章程或者法定事由出现而停止公司的经营活动,并开始公司的清算,使公司法人资格消灭的法律行为。由于公司解散将会导致公司法人归于消灭,因此公司解散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由于缺乏一方主体,而归于终止。考虑到与后面条文中有关经济补偿规定的衔接,因此本项仅规定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劳动合同终止。+ Y" A5 u- q, Q& @' C , S9 X4 d1 W2 W1 y# Q; C: ~2 r 所谓吊销营业执照,是指剥夺被处罚用人单位已经取得的营业执照,使其丧失继续从事生产或者经营的资格。所谓责令关闭,是指行为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被行政机关作出了停止生产或者经营的处罚决定,从而停止生产或者经营。所谓被撤销,是指由行政机关撤销有瑕疵的公司登记。用人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已经不能进行生产或者经营,应当解散,以该用人单位为一方的劳动合同终止。所谓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是指在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或者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或者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的情形下,用人单位提前于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终止时间而解散公司的。 ! r9 t6 k8 k( g. ^9 x. P) R/ X/ O3 W: N! G: G7 E: x4 q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9 w, D3 s1 x6 c" a9 H / Z4 R7 T& {$ P有关劳动终止的情形,除了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五种情形外,可有法律、行政法规作出规定。考虑到保持整个劳动合同终止制度的统一性和劳动合同终止并没有地方独特性等情况,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授权地方性法规创设劳动合同终止制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o-be    

0

主题

4

听众

9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7-10-13
最后登录
2007-11-6
积分
9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6
69
发表于 2007-11-6 16:05:00 |只看该作者

RE:【资料共享】新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持续更新中,已到第三十

7 S; |+ \, ^# G/ }7 _0 s" H5 R . P& ~% p! j3 v7 |; ]" l3 V欢迎加入国企人力资源群:49814223,也欢迎非国企人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uizh    

0

主题

4

听众

1201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5-12-20
最后登录
2011-9-15
积分
1201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386
70
发表于 2007-11-6 16:35:00 |只看该作者

RE:【资料共享】新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持续更新中,已到第三十

不错,楼主真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