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3-27
- 注册时间
- 2006-11-23
- 威望
- 0
- 金钱
- 43
- 贡献
- 0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4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9
- 主题
- 3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11-23
- 最后登录
- 2008-3-27
- 积分
- 43
- 精华
- 0
- 主题
- 3
- 帖子
- 29
|
[B]东莞的事件在央视二套看到了。看到劳动保障机关领导的解说及语气很为企业感到郁闷。
# H" j/ u- T2 [7 t
6 P+ H. J+ F, ~6 f7 r4 d“白花了几百万!!”说得轻松,而且事不关己。# T i8 [1 |+ k2 G
& Y2 j4 Y! x( A, A) x- \
老实说,这几百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贪污受贿得来的,是企业和职工一同用劳动换来的。所以,对于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小型企业来说,没有多少百万来白花!!!# S! k3 {0 Y7 ?0 S
$ K4 @5 K9 T$ O W3 ?, n& j/ h- B
如果企业想清除员工工龄,并向立法、执法部门寻求帮助时,有关机关应当予以指出解决办法。因为这类行政机关帮扶、、指导、监察对象并非只有劳动者,企业显然也属于其中。行政机关如果没能做好解释工作,应当属于“不作为”。当然,在解决劳动者或是企业的问题同时,行政机关应同时进行正确的引,而这是解决问题之外的另一项工作。换句话说,行政机关应有两套办法,一是利用法律为当事主体解决问题,二是综合考虑事件多方关系,提出权衡建议。当有关事件主体均未能采用行政机关建议,进而导致违法的,这时则是执法者铁面无私的时刻。劳动保障机关应是两面的,一是劳动者、企业的服务单位;二是对有违法行为者进行教育处罚的单位。两者相结合才是有机整体。) [+ @( A4 ]& M% ~$ a
3 S# `, D$ E& P u0 Z* u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走弯路,浪费钱财。官员才不会有那种轻松语气。
7 B) L0 M9 N! r6 E
$ q( v1 t! f1 ]" O现在的状态一部法律没能被很好理解,从而被误解,被想象成“陷阱”,从而掉下去的有蹒跚中的企业,有辛苦可怜的员工,唯独没有立法者。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D0 H- Z" x, M+ n3 l
7 U& |7 O% v4 }, [2 S4 m, C
所以央视的那些非立法者们、执法者们才会呼吁,一部法律是需要宣传的,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 r' Z% {5 \. m g4 Z
3 q9 ^" I0 L8 H% X" w6 `wyj 8/123 u4 b; m5 s) ?8 M R2 g9 N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