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4-19
- 注册时间
- 2002-11-13
- 威望
- 14
- 金钱
- 14055
- 贡献
- 3358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7429
- 日志
- 1
- 记录
- 0
- 帖子
- 2030
- 主题
- 371
- 精华
- 0
- 好友
- 0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02-11-13
- 最后登录
- 2021-4-19
- 积分
- 17429
- 精华
- 0
- 主题
- 371
- 帖子
- 2030
|
仔细想一想,培训时你常常坐在哪儿?坐在前排?!那么,恭喜你了,你是一个自信、乐观、开放,善于与人沟通,看重团队精神和团队荣誉的人。如果你回答总是坐在最后面的话,那么,情形对你则有些不妙,心胸狭窄、自我封闭,缺乏团体意识等个性特征可能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 F. `* n0 [/ \% Y$ I
' y3 F2 }' ?3 B ( B: C7 D2 [$ O: [
5 B& T. K& j, v7 S4 ]) c
危言耸听!也许,你已经撅起了嘴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蔑视的笑。是的,上面的答案未免过于武断,因为它假设的前提是一间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不是培训室。以后,要是提到培训室,你头脑中应该闪现出:一间或大或小的房子,桌椅不是固定的,而是十分方便移动,如果需要,可以摆成马蹄形、小组形等,灵活多样。在培训室里,座位的前后左右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因为在一次培训中,桌椅板凳可以变化好多次,小组也可以根据需要分分合合,至于坐在哪儿已经不成其为问题。换句话说,这样的问题在培训中已经显得多余。( [$ _% _' H% g( ^* }& Y# \/ `
7 k( v3 t. V/ T
% H4 v3 D9 v+ k5 b/ T
( y& v' A9 ?5 `/ S- E; f1 N 除开场地的因素外,对培训的误解还有不少。请大学教授来讲课;要求培训导师(不是老师、讲师)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培训尽量多安排些人参加,既省时间又省钱;培训时间要长,练习时间要短,最好少做练习多讲课;资料要多、讲义要厚,最好有书发,不然花了那么多培训费都到哪儿去了。每逢做分享的时候,导师没东西讲,正好抓紧时间出去处理公务,或者有同事来找,或者有电话来叫。事实上,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企业内部做培训,如果学员之间非常了解,加上培训室离工作场所太近,要让学员投入地参与到练习、讨论、分享活动中去确实是对导师的培训技巧的挑战。
) s3 g9 C( U- z- h; J7 [6 K4 L: E( x+ V8 ]
. X. B0 P r! D- k9 @+ c8 c( j
( E) f: Q+ D9 q+ Q* l x7 m
于是,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感觉和收获,没有积极的参与就很难认同培训的价值。培训结束之后,头脑中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不错”、“还行”或“很差”,跟看电影差不多。过不了多久,印象也慢慢淡了,培训留下的“痕迹”也就烟消云散。3 @. |5 `, S- h2 @
1 Z! n5 ` K, e" S8 X p
8 G5 T3 c! J$ Z9 n7 u5 o: G6 A! {( ]9 r8 F
培训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去测量,最少也得用上“知识+技能+行为”这把“尚方宝剑”。用“痕迹”一词很有些不敬的意味,不如出几个点子较为务实。要保证培训效果,可考虑:远离工作环境;减少学员人数;增加双向交流;更多的参与、练习、讨论、分享和思考;不仅仅用耳,要动脑动手。用脑也有讲究,不仅要用左脑,还要记得多用右脑……& ?3 K4 r, B' u% x" E' C& f: o7 |
% y q4 ^' M' Z$ z 7 T1 m) V8 i9 y7 h2 v
8 u) x! I* d/ K+ M3 k" U 有那么多的原因,所以,还是有必要再问一句:培训时,你“坐”那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