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11-23
- 注册时间
- 2008-5-16
- 威望
- 1
- 金钱
- 15684
- 贡献
- 55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574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564
- 主题
- 512
- 精华
- 1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8-5-16
- 最后登录
- 2011-11-23
- 积分
- 15740
- 精华
- 1
- 主题
- 512
- 帖子
- 1564
|
您对competency这个词可能比较陌生,但您也许已经知道,许多跨国公司早已把competency model 作为公司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标准,competency体系已是这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那么,competency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本文着重介绍competency运动(movement)的起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competency的本质及其用途。
* f R& p) i5 f6 D6 J! ^
" x5 N2 D+ p7 }3 g$ H1 o @1 ucompetency的诞生1 S0 L) {% L- Z# p) m8 l( m m
competency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泰勒理论已被基本否定,而智商学说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影响工人绩效的根本原因,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0 j# a# y! |' h/ A i0 c
3 b1 D& @' L% q6 J% j$ l 这时,以哈佛大学戴维 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测评并不能预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生涯的成功。而且,上述测评方法通常对少数民族、妇女和社会较低阶层人士不尽公平。同时,他们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称为competency的东西。小组以后又进一步将其明确定义为:“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1973年,麦克莱兰教授发表了题为《测量competency而非智力》的文章,从而为competency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x/ V$ E3 O/ f1 W* ?; d
9 a7 l* }2 i4 Hcompetency的识别和测评9 J6 d2 m# C2 ~! W+ ~$ d
但如何识别和测评competency呢?上述发现促使研究小组开始寻找能够具体发现competency的方法。几经尝试,他们创造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vaivoral Event Interview, 简称BEI)。首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的是一个为美国政府甄选驻外联络官(Foreign Service Information Officers,简称FSIO)的项目。; B% H/ R$ \2 q; V/ s. C
8 h. ^1 i: _3 S' G( h4 F7 Y4 ~背景:* m9 b( N+ V% {5 o+ Q! Q4 ]" h
20世纪70年代初,麦克莱兰教授创立的管理咨询公司接到美国政府要求帮助挑选FISO的任务。FISO的使命是借助图书馆管理、外交文化活动,以及与当地人民的演讲对话等手段,来宣扬美国的对外政策,使得更多的人理解和喜欢美国。要成为FSIO,必须通过一种十分苛刻的被称为“驻外服务官员测试”的考试,关键评价内容是:a 智商;b 学历、文凭和成绩;c 一般人文常识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美国历史、西方文化、英文以及政治、经济等专业知识。0 t+ w% r% \; k* L; v
- v' @$ M4 {$ e1 X1 Y 由于测试要求很强的文化背景知识,来自非主流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等群体便失去了竞争优势。1970年以前,FSIO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性白人。然而实践证明,经过严格挑选的FSIO中的许多人并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正是政府求助于麦克莱兰教授的原因。
2 i! q# P* V, h! ^1 a- N# i- E+ Q8 K1 W/ e# i; S y
行为事件访谈:* j9 o. y; z) V2 U
麦克莱兰研究小组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传统的选择标准不能有效地甄选胜任者,那什么样的标准是合理和正确的?为了找到答案,他们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具体步骤是:先找出表现最为优异的FISO和一般称职的人员,分为杰出者与适用者两组,借助行为事件访谈法分别与他们进行特殊沟通,总结出杰出者和适用者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j; _5 e1 \' i. ~" z; u
5 m' E0 b7 ^/ ]' z* p& k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一般而言,杰出者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在适用者身上是找不到的,这恰恰是研究小组所需要的称之为可“编码”的信息。将这类特质按照特定的原则分类并划分层级,最终研究小组就得到了体现杰出与平庸之间差异的特质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competency模型(Competency Model)的雏形。
! d c! }' r$ ~% J" T6 ?
' b; K2 R* K' ]. U, u6 l+ H核心competency:: r+ {$ x; {& }: C) e( @
当年麦克莱兰项目小组为美国政府建立的FSIO competency模型中有这样三种核心competency:
0 a9 L I1 o9 R9 p; b& v3 P/ I, c, h/ o( `
1. 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
- T7 P2 {" h$ M4 l; f0 ^5 n 即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准确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他人的言行,并明确自身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思维定势的能力。
+ R" R3 x/ {; q# N' p- |! T8 n: q/ q( x8 [
例如,一名驻非洲某国的联络官收到华盛顿方面的指示,要求他放映一部关于一位美国政界人物的电影,然而这名政客却被认为是对这个国家怀有敌意的。要是公开放映,大使馆将很可能毁于左翼激进分子的怒火之中。如何既能向华盛顿交差,又不冒犯当地人民?最后,他安排电影在祭日放映。在这一天,当地人将不会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他巧妙地利用当地风俗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治风波。$ z; |4 m& N8 [3 @. k- S/ {, K4 S. U
" a7 n7 n! Q' ]: d" R* ^* m% p2. 对他人的积极期望
% q5 _/ f* x; N6 |1 c* { 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即使在压力下也能保持对他人的积极期望。3 y, C+ |/ d- u/ S N1 M
9 @0 A. }& @8 l3 {6 F
以一位美国驻外机构图书管理员的经历为例:一天,她得到一个可怕的消息--一群学生要放火烧掉她的图书馆。这位弱质女性没有惊慌,反而邀请学生们到图书馆来,让他们利用其设施召开各种会议。后来,她竟然与学生领袖们相处得很好。对闹事学生的积极期望和沟通使她化干戈为玉帛,当然也就没有人再提烧图书馆的事情了。' M% K& X% {% F( G; ?
0 A1 Q* A9 P! {3. 快速进入当地政治网络# x0 [% s( ?6 x
迅速了解当地人际关系网络和相关人员政治倾向的能力。
; C3 r5 ^- t! w' V, C1 X, m% X7 y, `
0 H: N* _* J! T 例如,与某国的石油贸易是在当时困扰美国的一个问题。派驻该国的外交官上任后,很快发现“是总理的助理的情妇的外甥控制着石油出口政策”。因此,他设法参加一个酒会,结识了这位外甥,立即开始了对他的游说。石油贸易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 i# ?( G8 V: H: y$ n' [
8 u- J2 y; o6 F+ B7 X$ Y- r 这三条标准都是通过研究杰出者的具体工作行为而得出的。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以competency为依据来选择FISO是明智的。虽然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升级”,直至今天,美国政府仍将这三条competency作为选拔FISO的主要依据。我们需要指出,从competency的应用层面考虑,因为不同组织的业务类型、工作方式、文化特点不同,导致各组织人员获得理想绩效的成功因素不同,因而各组织的competency模型也有差异。例如,一个提倡创新的软件开发公司的competency模型,绝对不能够套用在提倡稳健的金融服务企业身上。每一个组织的competency模型都应该是独特的,同时应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修改、更新。
, O: c% ^1 T s& F1 q. y0 s
9 R1 @6 p, y0 p( u7 scompetency的特点& l: L3 K$ @# {& k0 c Y( k
让我们引用“冰山”来说明competency的特点,competency这座“冰山”是由“知识、技能”等水面以上的“应知、应会”部分,和水面以下的“态度、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的。结合美国政府甄选FISO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技能等明显、突出并且容易衡量,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机会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因素,它们难以捕捉,不易测量。可是如果不去挖掘这些因素,无异于舍本逐末。; l& B D. N9 }! m5 g; L
( y9 _8 l0 f; m. w7 N) } 随着competency的理念在国际上被人们逐渐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了competency模型,用以指导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工作。已进入中国的IBM、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是利用competency模型改进企业管理的典型代表。在国内金融业名列前茅的平安保险也建立了competency模型,并开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系统地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