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3-4-26
- 注册时间
- 2008-7-19
- 威望
- 14076
- 金钱
- 89547
- 贡献
- 42024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145647
- 日志
- 66
- 记录
- 60
- 帖子
- 11061
- 主题
- 844
- 精华
- 60
- 好友
- 2826
    
签到天数: 124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注册时间
- 2008-7-19
- 最后登录
- 2023-4-26
- 积分
- 145647
- 精华
- 60
- 主题
- 844
- 帖子
- 11061
|
7楼
发表于 2008-9-22 22:3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回复: 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08年最新修订版)
[font=宋体][b][font=Verdana]第五个话题:[/font]主题策划[/b]; v4 T0 R N( d1 o& A
[/font]
$ J: L0 r6 [( L* F, p# _4 X& u0 D
; T0 Z& Z/ l) J$ ]+ K6 T[size=3]1[font=宋体]、以[/font]100%[font=宋体]的热情关注本行业; t( c3 Q* x. K' d! Y& ]: m
[/font][/size]
1 ~; w% R! \) _! |2 [( S$ k% o* s* h. {
1 t0 o9 j! r9 Z5 b, z4 b. Z[size=3][font=宋体]特别是对于新入行的人来说,即使你对做好一个内刊编辑信心很足,但第一步你首先要做到本行业的半个专家。在介入这个工作之前一段时间或者开始这个工作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要偷懒,加班、熬夜也要把基础知识补上。目前互联网这么发达,想要的行业知识在网上都能找得到,补上基础知识是必须的。" A) `5 k# C" `, l% V
[/font][/size]
, {6 a! j0 ~* J9 a5 a$ a0 u: S/ n/ Z; O
8 K/ |8 m1 a# ?+ ~[size=3][font=宋体]在工作正常以后,要保持对行业的持续关注甚至是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前沿的、深入的研究可以让你的内刊始终走在企业的前面,始终保持一种行业的新鲜感。. v& r! d6 T, o( H% o# ?; M5 K, h
[/font][/size]
$ B7 }& V) f& J2 \6 U( z4 n# I: z# W2 W' a4 w" A A4 H1 P
2 a+ y. {4 r+ f# o$ l
[size=3][font=宋体]当然这个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内刊,很多内刊人后来都走上管理岗位,与他们的积累是分不开的,行业知识、行业能力的积累就来源于这种持续的关注。, q5 ]8 b2 [( ?, Q- C
[/font][/size]
! x6 U7 t! O$ k" q) @4 k$ Z% X2 f6 \9 `. h' H0 J
, W& A% w. \2 V6 R+ [, }% m1 j[size=3]3 `: K' [0 c) v! P, A' ]& t
2[font=宋体]、以[/font]100%[font=宋体]的热情关注本企业
* d. j/ Z9 ~2 B; I% P[/font][/size]
7 C; a1 }4 K. ]9 a3 ^2 S. t& g1 _/ A/ |$ J5 p
6 w$ g, w" f. d3 I9 \' a: Z* v9 u: d1 y
[size=3][font=宋体]关注的方式主要是四处乱窜去调研,蹲在办公室不会有好思路。调研并不一定可以直接得到主题,但是通过调研可以激发很多灵感。关于调研的方法以及重要性,在后文的方法论中有专门的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在调研的过程中,要侧重一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企业文化是[/font]“[font=宋体]老板文化[/font]”[font=宋体],此话难免以偏概全,但也不无道理。同时也要和老员工多交流,他们在公司的时间比较长,对企业的方方面面比较了解,对企业的感情深厚,是公司发展、公司文化建设的中坚分子,有时候他们了解的情况、考虑的问题比个别领导还要多。! X1 X! c, R d( r) |; p j) u
[/font][/size]
! q4 c, { d$ X& }" N3 ]3 Y1 a; `, L0 l n5 ~
# S6 }$ m; ?+ N[size=3]3[font=宋体]、随时敲响老板的门。这句话的意思是多和老板(董事长、总经理)、以及主管内刊工作的领导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员工是怎么看得,什么是员工特别关心的,你最近发现的什么问题,什么动向,行业有什么新的变化,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有什么新的技术更新,客户群有什么样的反应……" {& U! P6 X2 M" {. s) D
[/font][/size]( G V# m- j, _
" q- n( G2 l0 v( q ^: w0 J% d$ b5 `. ]+ A2 O% P
[size=3][font=宋体]也许,作为一个别的部门,牵扯到部门利益或者其他顾虑,有时候他们不能也没有机会去和老板真实地讨论这些问题。但是内刊编辑可以,你用于可以置身事外地看待企业里面发生的一切事情。你都可以和他们讨论任何问题,无禁区(我的个人感受)。了解他们的想法,告诉他们你的真实想法。7 m) |' j/ |) V6 e) l" p
[/font][/size]& m4 d% v2 g2 E$ R q3 Z1 p5 P
& z; J# Z) i- n1 `- a! \4 r$ Y5 ~+ {0 B6 U; t! j) J/ R
[size=3][font=宋体]你往往成为了解相关信息最全面的一个人。不能完全听从于领导的想法,要运用自己所学、所思作出自己的判断,互相纠偏、不断纠偏。最后再与总编、副总编进行交流,选题,确定。只有讨论的多了,大家才能尽快达成共识,把企业文化引入良性的轨道。[/font] 4 Y5 G2 R9 Y: ?. _: k! Q
[/size]8 b1 X: _( t0 p5 u3 r
# O$ a. ?/ s5 L8 D
) d+ s$ k4 B! Q5 U6 V[size=3]4[font=宋体]、通讯员例会制度需要形成。
0 i; y& [- l8 J7 C$ P8 M[/font][/size]' f/ y& j0 N' u! [' i* [% E
/ }* e6 {0 |$ q3 |0 ~) C- N$ e6 n
; h O9 l; L* S0 I$ M; @1 k[size=3][font=宋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召开通讯员选题会议,对期间的刊物进行评论,总结特点,同时讨论选题。# Q+ t. ?4 d4 M: n: r% o
[/font][/size]2 Y4 [) A8 D) b
0 ?5 }% j: a" T! `/ a
0 L( r& X% P$ n, l
[size=3][font=宋体][b]能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关注企业动态的发展并诊断,知道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怎么做,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做什么。除此之外,有一些常规性的内容是需要内刊经常关注的。例如:[/b]* a4 Z; S( Q1 y1 Y5 { E7 {
[/font][/size]
' V; L( X2 x& [8 W5 V
/ Y/ `; O" K, e2 L9 O: ~3 ~6 u- k- i, ~! L0 U a
[size=3][font=宋体]第一类是传达企业战略意图以及执行策略,目的是让企业上下能更快地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并更好地执行,本类内容往往是此类内刊的最大的、最直接的目的,可以安排对公司战略管理层的采访,如果动笔能力比较强的话也可以直接约稿,同时别忘了安排一些员工的呼应,可以安排在同一个栏目里面也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栏目里面。
' B: {3 [+ C+ |1 y h[/font][/size]2 A5 i$ i9 F5 U6 z( B! _
; N& u: `" a7 U7 h
0 A6 O1 \* @1 M7 H
[size=3][font=宋体]第二类内容是行业前沿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在本类刊物中间不是重点,但是有这一块的内容往往让你的刊物显得更有深度。尽可能是原创的稿件,实在不行也可以想想别的办法。) c- V8 Q, T. Z F0 ^2 m
[/font][/size]
+ v n+ o% r- O& h/ g0 V8 B* C5 q
) N# O g" Z( B8 n4 C/ c9 @: J) F! s/ X* h! P% O# Z
[size=3][font=宋体]第三类内容是互动性质的内容,就企业的某一热点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法,真理越辩越明。2 a" D' H% U1 ~) m
[/font][/size]6 {# M4 J- |; t ]) g* [9 ]( z
/ B. a7 P; X) o0 I, E: ^
( `8 T4 Z7 j- o- J# O, a
[size=3][font=宋体]还有其他的类别,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自行归纳总结,以便减少重复思考。
2 \ |( X( W4 W' C[/font][/size]
4 Y, p) }4 J% w" r7 B- `/ {$ D! n, o# N' U' ^$ c9 o" ] U$ \6 k
' l) E* x% c' n0 w/ C[size=3][font=宋体]做内刊的还有一件郁闷的事情就是时刻地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我指的是“主题”,或者曰“话题”。我原来所做的内刊为半月一期,每期大约[/font]30-40[font=宋体]个页码,实在是太频繁了,这样的杂志做一年,工作量和你个人的能力都比做一般的内刊要翻倍的。所以我尽管只做了[/font]3[font=宋体]、[/font]5[font=宋体]年内刊编辑工作,可是现在看起来好像干了[/font]10[font=宋体]多年了。# F- s- b: F7 x$ Y* e3 s y5 d. l
[/font][/size]
~ i' @ q( P' @% N, j8 w; @2 V( U
- M+ r) j5 m! R9 B% z: g
[size=3][font=宋体]我的爷啊,每期都要有新东西,你调研了,也沟通了,行业方面也关注了,也全面思考了,可就是没有灵感啊怎么办呐我的爷!这个时候揪头发、撞墙甚至裸奔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说明我们的积累还是不够,需要经常性的调研、思考,主动找编辑团队其他成员、通讯员进行沟通,从他们那里不断得到启示,不断发现公司的热点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0 w6 W9 ?+ q0 v- Z4 k9 b. R% p3 P[/font][/size]
- f* U. r. A7 } D I1 c2 H/ A+ I( Z* p& f6 Z1 L
, w4 Q3 [, Z; b O# E, V[size=3][font=宋体]有一个偷懒的办法似乎可以让“主题”这个问题不再困扰我们的编辑,就是告诉任何人:“内刊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主题,那就是去发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稿件、给企业提建议的稿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稿件我们任何时候都欢迎!”但是谁会那么自觉呢?
" c1 [ [7 W+ [7 m[/font][/size]. t1 \& z6 O5 D' y
/ ~$ U/ ~4 V5 w
# w0 U! r9 s1 ]( ]& b. e) |- _5 T
[size=3][font=宋体]同时要注意你策划的主题的可参与性情况,例如你就某一专业性非常强的话题进行约稿,可能除技术部门之外的人,都被排除在外了;再比如,策划“如何做好中层管理”,基层员工可能就不适宜参与这一话题,甚至一般的高层管理人员对此也不感冒。
# [# V2 P; _. @7 F- |* ~: ~( z[/font][/size]$ s6 [' k& m4 {7 \: {1 P
" r) I- K+ ]& Q
! ?+ W2 H' n% \! b, @% p
* q7 r8 K9 P8 q; F" U0 B( m- o
& z4 B. o. g% g, G# w5 g6 M- z; J% Q! Z8 _# F* ^" v1 O
[size=3]思考题:! p0 X7 d: [( x* d; h; @: Z
[/size]- _3 r' C4 D) ]- p" g a
, _9 a) }# x1 y) d# V$ H. d2 e H2 ` C4 u
[size=3]就你现在所从事行业,策划一期公司高层、中层、基层员工均可以参与、均有兴趣参与的讨论,你将策划什么主题、如何开展工作?[/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