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2-11
- 注册时间
- 2009-10-29
- 威望
- 0
- 金钱
- 40
- 贡献
- 4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44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88
- 主题
- 6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9-10-29
- 最后登录
- 2009-12-11
- 积分
- 44
- 精华
- 0
- 主题
- 6
- 帖子
- 88
|
回复:华为人力资源总监(以前鄙人的领导)的境界
华为人力资源总监(以前鄙人的领导)的境界7 K% H% E9 |8 M0 f* J
如果孙亚芳也像吴士宏一样写一本《芳草依依》之类的书,你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界有比吴的地位、权力、影响力都大得多的女人 7 j2 Z9 y' ^0 [& C5 }
2 k, e" q: r" W, n! i
· 其实,在孙是董事长之前,华为“左非右芳”的格局就确立了 0 F! Z+ N0 H% k( L) S! A4 m
+ d, P+ t+ j& W; X% C
· 在我所知的非议中,我个人认为多数是对她不了解,以及她是女人的缘故
- d. t1 E5 v# t$ u3 y: g2 u+ N# ^0 ]3 q( e$ M
· 那么多年富力强的副总裁群策群力,不如孙亚芳片刻的思考,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是这样
- s0 {; [& X5 D& B
0 p/ v1 t- }- |: _ 说任正非,你能理解,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还要提起孙亚芳,她是何方神圣,能和任正非相提并论? 5 W7 n5 ~5 b3 B$ @ T. o+ x
& n, l6 T. J; c' b( N1 B 说来说去,这都和华为的低调有关。如果哪天华为成为上市公司,或者脱去低调的外衣,孙亚芳一定是媒体记者的红人。如果孙亚芳也像吴士宏一样写一本《芳草依依》之类的书,你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界有比吴的地位、权力、影响力大得多的女人。国外豪门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也好,总裁也罢,准确来讲,他们都是做市场的,不是做企业的,中国只是它的销售分公司,它的战略、策划、财务、人力资源、商务等等几乎都受命于总部或者从总部繁衍过来。一个销售额再大的办事处终究只是一个办事处、一个部门而已,部门首长实际上只是一个职权范围更大一些的执行者,而执行者与决策者完全是两个量级的概念。所以,很多做部门负责人很轻松的人,一旦自己做起企业来才感觉到做企业有多难!职业经理人成千上万,但真正的企业家又有几个? , ~3 m3 c$ O8 M5 f4 \+ x
* ?9 ~: W0 x5 Z4 i1 `
所以,舆论对事物扩张起的作用太大了。我通过在华为的几年,深刻地感受到媒体炒作与低调的两重天,也明白了华为如此低调的良苦用心,舆论张力的强大可以轻松地让一个普通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个力能通天的人徒呼奈何!而最可怕的是,这两个角色往往是同一个人。
- k* F3 a) s; `' R0 F. p- g) |* o4 Y0 C) D& E
还是回过头来说孙亚芳吧。孙亚芳将是决定华为何去何从的关键人物之一,说华为,一定要说她。 ) t& e0 c* `" ~( i
K7 j& l5 c% m' K 孙亚芳,现任华为公司董事长。
; C- }6 }1 _- T
, y9 j7 X p+ g _5 O/ I 孙亚芳并不是华为的创始人,约50岁左右的年纪,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来华为之前在某国有单位搞通信工作。她是1992年才进入公司的,先是做培训部经理,后来到长沙做办事处主任,后主管市场,再后来升任为主持市场和人力资源的常务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
. O$ d7 d- [: {6 R
: S' X9 x# \$ v+ i( t. D 华为的董事长是在1998年华为出现一些风波的情况下设立的,由于孙亚芳在对外协调上的能力,任正非提议孙做董事长,负责外部的协调,自己做总裁,专心做内部管理。实际上任是第一把手,孙是第二把手。 " O; ~2 E" |8 U* w" i
' v$ Y: c: ]( ?& f
孙亚芳在华为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司虽然还有几位常务副总裁,但实际权力都在孙之下,这不仅是排名的问题,而且是需要直接或间接向她汇报的问题,可以说华为决策层中的决策层就是两个人:任正非和孙亚芳。有一些人员任命和重要文件只要孙亚芳看过同意,基本就可以通过了;华为的公司级文件,抄报的一栏只有两个人以任总、孙总相称,其他副总裁都要出现姓名;由她直接主管的市场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文件,只抄报给孙亚芳一个人;其他副总裁都称呼孙亚芳为孙总,甚至任正非在公开场合都是孙总长孙总短。 2 n9 I- D `, `
+ ?& Q, T" K1 R7 I 8日圆满结束对该国的访问,我们刚把胡副主席送上飞机,就接到纪平的电话,说我母亲上午10时左右,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成重伤,孙总已前往昆明组织抢救。 节选自任正非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文) 《我的父亲母亲》是任正非的真情流露,写得很感人,在外界也是广为传播。文中出现的“纪平”是华为主管财务的常务副总裁,是和任正非一起创业的最早几个人之一,在华为也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就是这样一位重臣,任正非直呼其名,而称孙亚芳为“孙总”。任正非称其为“孙总”,有孙亚芳毕竟是董事长的原因,其他更多的则是因为孙亚芳在华为的实际地位了。其实,在孙是董事长之前,华为“左非右芳”的格局就确立了。
4 o k4 u4 W8 D8 ~& l G t2 E6 \2 d; D- f2 U
孙亚芳在华为大部分时间主管人力资源和市场。我觉得,在华为的所有部门中,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3个部门是对华为贡献最大的。华为最让竞争对手胆寒的是它严密的市场体系,而不完全是技术优势,与对手在技术上差不多的情况下,华为能通过市场获得更大的优势。华为近两年在营销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其根本原因就是早已成型的严密的市场组织体系。
; ^ g7 j+ M, i* X/ }0 e) t% v. m& S6 E9 V3 `$ Z
而市场组织体系是在孙亚芳的领导下建立的。
8 F# b8 E6 p) t3 T; [5 Z" N' f0 o# r& _( [# l8 ~- ~
孙亚芳的另一个杰作便是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
/ O8 J) u' Y3 y" ]) R
$ k; g0 Q% `9 W" V7 I 华为从1996年开始了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可以说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对华为的作用极为重要。很简单,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没有了人才,它就和一个仓库没什么区别。正是科学的“选、育、用、留”的人力资源体系,让华为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明显优势,才使华为能在1996年后迅速奠定了在中国通信制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 J* h* ~% b9 @6 ]" M
* K- u- x8 S3 J; Q 甚至,如果你对《华为公司基本法》有兴趣,你不妨去读读,我认为《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写得最好的就是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因为它在描述规则,其他的内容则多在定义概念。
" b) K; p; e" y1 O2 G3 x4 S2 w6 G' W
9 X) |8 s& e4 `& _2 m, X9 c. } 人力资源体系的主要组织和推进者还是孙亚芳。 4 C- @$ R- N; ?
% _3 r0 F* I8 y1 P
不过,华为员工除了敬畏和钦佩之外,也有一些对她能力的微词,就我所知的非议中,我个人认为多数是对她不了解,以及她是女人的缘故。关于孙亚芳对华为的影响和作用我不想专门论述,在本章中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说出来,希望能给你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
+ E5 G% V* J( T* P" |6 O3 S z! C" z( B* c' [3 o$ B4 I; `' p
■ 故事一
: _. ~0 \$ Z! T7 V/ [8 z- z9 H) i
9 Q! q& P) o; L, Z9 R+ U7 A 1999年市场部召开常委会(华为实行委员会制,因为市场部的地位,几个常委都是公司级的副总裁),其中一个议题是讨论市场部干部问题。大家认为市场部的部分中层领导安于现状,缺乏斗志和狼性,关键原因是压力不足,缺乏忧患意识,于是常委们一致同意在市场部再来一次类似1996年的中层干部竞聘活动。现场的会议气氛甚至还有些激昂,同志们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会议决议由常委之一的干部部部长张建国向孙亚芳汇报。孙听完后,斩钉截铁地说,不同意!竞聘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特殊做法,是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不得已行为,是小公司的做法。华为通过这几年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评价系统已经比较完备,我们应该通过体系的运作来考察干部,压力不足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行评价体系而不是因为没有发起竞聘。
7 I- @- O) a& p# _" d9 J5 {6 K; t1 q( o
我以为然。那么多年富力强的副总裁群策群力,不如孙亚芳片刻的思考,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是这样的。 $ ^5 P" U/ p2 i( [# M7 c0 t9 X
8 [# ] j- c1 c9 B3 i
■ 故事二
- W( h6 R7 R1 Q% L. W) I3 I( A% c& G+ ^- v& i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市场部的高层们讨论市场策略以及人力资源的相关事宜,孙也在座。各位副总裁们正在讨论之中,突然任正非从外面走进来,不论三七二十一,站着就开始发表观点:你们市场部选拔干部应该选那些有狼性的干部,比如说×××(当时为办事处主任),我认为这样的干部就不能晋升。任正非话音刚落,孙亚芳就接着说:老板,×××不是你说得这样子的,你对他不了解,不能用这种眼光来看他。任正非竟一时语塞,好像在串门一样转身就往外走,喃喃地说:你们接着讨论吧。
/ y o3 [4 r3 x- O+ O$ p+ k
$ J9 L* Z4 K) A5 H; g, C! O 后来,×××于2002年升任为华为的高级副总裁。 6 d3 {2 {( ~; z* E# d
+ D7 ?* R' {0 Y4 U, C5 R9 U/ ]
■ 故事三 ) N& s9 C, d& I" w Z- t. ^& }
" B( N" v r' V) e1 L2 ~7 b 1998年,华为制订职能工资体系,其中的一个关键工作是把全公司的职位评“职位等级”。在一次全公司确认“职位等级”的会议上,由于我的领导———干部部部长郑树生有事缺席,市场部由我参加,会上我把市场部的“职位等级”表拿给孙亚芳看,孙看了一眼后问我:郑树生看过了吗?我一怔说:应该看过吧。孙非常坚定严肃地说:不能是应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 ?. G! \- ~4 i7 k- j" l
, ~" U9 [8 X2 L
几年来,每次我在使用“应该”时,我都在掂量其中的分量,很多时候,我都尽可能地不使用“应该”一词。 # o4 i0 ?3 Z" G4 ]$ B$ e
+ n4 N& L- B! U5 _4 e1 y% A2 \
■ 故事四 7 h6 L. P2 [/ {6 G6 o, X8 K7 D
. R# N2 n3 P/ d2 X8 E6 P, q2 U( S; O3 y
1999年,由我任组长的一行4人历尽千辛万苦写了一本《华为优秀客户经理模型》,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又有华为实践,形象描绘华为销售人员素质模型的书。我本人认为,如果那本书能够公开出版,或许是一本畅销书。
, y) q4 Y: s9 N S$ @; _" R( t/ _* U
一天,我收到了张建国转发孙亚芳写的一封电子邮件,写的是:市场部各位常委,我收到了市场干部部写的一本《华为优秀客户经理模型》,他们做了件非常有建设性的工作,以后市场部的领导要多抓这些建设性的工作,张建国,有空我要请这些同事们座谈。 5 k2 Q' x% q+ v
) E# i1 O4 j% X3 M5 e9 d. B6 X. B 近7年来,孙亚芳是我见到的真正把人力资源以战略相待的最彻底的一个人。% h4 W9 ?) y8 I0 M+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