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当前,企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多在积极配合企业目标,做好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等工作。就发现人才来说,基础较好的企业更愿意从应届毕业生发现有培养潜质的人才,在此转录“工作第一年,拿了多少钱”调研文章,给各位负责招聘的同行参考。由于资料整理原因,文中的图片未能显示,敬请见谅。
工作第一年,拿了多少钱
(作者:杨雪梅)
近来,关于毕业生就业难、起薪点每况愈下的新闻不断见诸媒体。有的报道称“应届大学生入行月薪低至千元”、“应届生求职需卧薪尝胆”等等,但也有报道称应届生薪酬其实并未降低,只是就业压力增大造成的心理假象。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实际上企业到底给应届毕业生们支付了多少薪水呢?中华英才网于2006年7月完成的全国性企业端薪酬调查将为大家揭开谜底。
关于薪酬调查的几点说明
要探讨应届生薪酬的问题,须先作以下几点说明:
■ 应届生的范畴:本文所说的应届生主要包括各类学校中当年毕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学生。
■“薪酬”的概念: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起薪点更贴近于企业为新人制定的首月月薪。其实,月薪只是企业付给员工的众多薪酬类型中的一种,而毕业生的总薪酬大多由基本现金(通常指月薪和岗位津贴等固定收入)、浮动薪酬(如销售提成、绩效奖金、年度奖金等)、各类补贴和保险福利等多种薪酬类型共同组成。
近年来热议的降薪往往都是和首月月薪的下降直接相关。在很多企业中,降低起薪是企业在无法全面评估一个新员工价值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新员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旦被企业认为有能力或有潜力,其薪酬水平往往会直线上升。这一做法并不单纯针对应届毕业生,而是很多企业常用的定薪方法。因此,将关注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毕业生入职时第一个月或前几个月的月薪数额上,存在一定偏差。本文将“薪酬”聚焦于毕业生在工作第一年所获得的税前总收入上,这更能代表企业付薪的浮动趋势。
■ 数据的来源:本次薪酬调查,中华英才网共征集到各行业、各城市的参与企业近5000家,其中约20%的企业填报了其2005年招聘的应届生在2005~2006年度中的实际获薪情况。本文的观点是笔者专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
■ 影响薪酬水平的因素:对于新毕业的学生,在尚不能准确界定其任务承担能力时,其学历、性别以及企业所属行业、企业性质、就职部门和岗位乃至所在城市等条件,均会成为用人单位定薪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甚至可能带来薪酬的天壤之别。本文将逐一探讨这些因素对毕业生首年薪酬的影响作用。
总体收入 有降有升
根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调查发现,在被问到对月薪的期望时,各类学历毕业生们的心理预期均较2005年有所下降,除大专生下降幅度较小外(这主要与大专生薪酬的绝对值较低有关),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期望普遍下降了1000元,而博士生的期望甚至下降了近2000元。同时,广州地区某报社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那么,企业给毕业生们的实际付薪水平真的也在下降吗?
中华英才网此次薪酬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总收入由2005年的34635元(中位数,下同)下降到今年的33322元,下降金额为1313元(见图1),总体降幅3.8% 。但不同行业却表现各异。例如房地产企业是由2005年的30029元下降为今年的23956元,下降幅度高达20.0%,月均收入下降506元。而医药行业则由去年的26471元下降到今年的22147元,降幅为16.3%,月均收入下降360元。由此可见,学生们心理预期的下降并非空穴来风,确实是由企业付薪水平的降低导致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行业都是如此,在一片“降”声中,也有个别行业逆势而动,薪酬不降反升,这就是此前一直是就业热点的IT业。调查数据显示,在IT业中,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由2005年的38099元,上升到2006年的41239元,上升了8.2%,是当之无愧的涨薪英雄。剖析个中原因,近两年来,IT行业不断成长,新技术的发展令人目不暇接,由此导致了行业内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相关专业性人才的薪酬节节攀升。同时,业界知名公司对人才的激烈争夺,也给IT从业者的涨薪添了额外的一把火。
工资高低 还看学历
当大家不再为“卖茶叶蛋”还是“造原子弹”的人谁挣得多而嘲讽不已时,知识甚至学历就是生产力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学历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中,抛却对就业压力的暂时释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更高的学历能够带来更好的薪酬回报。那么,学历的高低对于薪酬到底有着多大的影响力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5年12月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专科生的起薪为1333元,本科生的起薪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从这个数据中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历和薪酬的正比关系,如果设专科生的起薪为1,那么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起薪依次为专科生的1.16、2.01、2.19倍。
那么他们的首年税前总收入是怎样的呢?中华英才网的调查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就业热点城市的薪酬数据表明,专科生毕业首年税前总收入为21689元(中位数,下同),本科生为32746元,硕士(不含MBA)47834元,博士72122元,同样设专科生薪酬为1,则本科、硕士、博士收入分别为专科的1.51、2.21、3.33倍(见图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较高的学历不但可以带来较高的起薪,工作第一年薪金上涨的金额也更高。
此外,非MBA硕士和MBA谁的收入更高,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近两年“MBA薪酬降至冰点”的报道频现报端,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从中华英才网的调查结果来看,MBA的“新丁”们在工作首年的收入超出非MBA的硕士43%,达到68460元,直逼博士的水平。其实这种现象不难理解,毕竟两年甚至更长的工作经验是MBA们必备的入学条件,所以所谓的MBA应届生其实并非初出茅庐,其在工作经验上的优势自然会体现在薪酬水平的倾斜上。
“男尊女卑” 或成定局
如果将薪酬水平“男尊女卑”这个结果用于整个就业市场上,就中华英才网得到的统计数据来看,的确代表了市场的总体情况,但是放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情况就不这么简单了。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就业热点城市的情况来看,尽管总体上男性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平均为33670元,女性为30164元,男性高于女性10.4%,但四个城市的情况却大相径庭。
以前经常听说北京是全国最讲究男女平等的城市,这一观点似乎可以被毕业生的薪酬状况所印证。在北京,女性应届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均值为40864元,而男性仅为36202元,成为上述四个就业重点城市中唯一一个女性薪酬高于男性的城市。这似乎可以表明,北京是众多城市中女性就业者的天堂。不过这种现象仅限于毕业的第一年,因为调查结果显示,从工作的第二年开始,全国各地、各个行业均一边倒的呈现出“男尊女卑”的态势,整体高出幅度为25.8% 。其中医药行业的男女薪酬差距最小,几近持平,房地产行业差距最大,为惊人的41.3%,其次为快速消费品行业、金融行业、电信设备行业的30%左右,耐用消费品、电子和广告行业的20%左右,IT和广告行业则分别为15%和10% 。
广州和深圳的情况极为接近,男性应届生毕业首年的收入均以微弱优势领先女性,全年收入领先金额仅在千元左右。而上海,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纯粹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彻底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特性,男性以45117元的均值远远高于女性的31416元,领先幅度高达30.3% 。
行业之间 差异显著
担心“入错行”是很多国人的心态,从中华英才网历年的薪酬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选择恰当的行业的确会带来不同的收益。下面以北京的情况为例,看看行业之间的差别到底有多大。
2006年,北京各行业的企业为工作仅一年的应届生平均付薪38655元,其中金融行业以57089元位列各行业之首,IT行业以56022元紧随其后,广告业和制造业的情况与平均水平持平,电子行业为30656元,其后依次是房地产行业26352元、快速消费品行业20068元、物流行业19175元、耐用消费品业18871元(见图3)。也就是说,金融行业比耐用消费品行业的薪金高出两倍还多,不得不令人惊叹行业的力量。
在其他城市中,广州的制造和电子行业、天津的房地产业、上海的金融和电子行业均较为兴盛,薪酬也相对较高。
由此可见,当不同行业中存在相同或类似的职位时,选择热门的金融、IT、电子等行业是获得高薪的最佳途径。
部门薪酬 差距良多
在各行业中进入本次调查统计分析的36个部门里,都出现了应届毕业生的身影,这说明学生们的就业覆盖面是相当广阔的。不过,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销售部、研究开发部、行政/后勤部、财务部和市场部等六个部门在吸纳应届生方面尤其突出,合计占到企业接收应届生总人数的近60% 。
那么,同样是应届生,进入不同的部门工作,他们的薪酬差别有多大呢?调研结果表明,在上述六个应届生吸纳“大户”中,应届生工作首年税前总收入最高的是加入销售部的人,平均达到45625元,这个数字已经直逼就业热点城市中硕士们的收入水平(47834元)了。而进入销售领域的新人中,大专学历的却占据82% 。这说明了对于销售类员工,不能以学历论英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薪酬中有40%是来自于销售提成的,可谓“粒粒皆辛苦”。
研发部毕业生的薪酬紧随销售类员工之后,为40264元,尽管未拔得头筹,但此数额足以令其他部门的毕业生黯然失色。不过研发部素以人才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而著称,因此企业为其“高消费”也是名正言顺。
在人力资源、财务、行政这三个企业最常见的职能部门中,也许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一向起薪较高的财务部门,其应届生的全年税前收入仅为18904元,在三个职能部门中垫底。人力资源部则以28086元超过行政部的23344元,占据三职能部门首位。看来,随着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移,HR们的薪酬也正在大踏步前进。
最近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基层不换岗位,中层不换公司,高层不换行业”,不知看了上面的数据结果,刚刚毕业,在企业从事较低端职位的应届生们会不会起了换岗位的心?
位高“钱”重 堪称真理
应届毕业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大多在企业中担任普通员工角色,也会有部分优秀者会直接晋升为主管或经理。那么他们职位层级的差别会带来多大的薪酬差距呢?从中华英才网的薪酬调查结果看,位高“钱”重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以市场中等水平(50分位)为例,直接就职经理职位的应届生工作首年税前总收入为61730元,是主管级32700元的1.9倍,更达到了员工级21760元的2.8倍(见表1)。而经理级应届生的高端薪酬(90分位)竟然高达128099元,实在可令不少工作多年的“老同志”黯然神伤。
不过统计数据还同时显示,能够直接就任经理职位的应届生中超过六成拥有硕士或MBA学位,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高学历=高收入”。
外企高薪 回报外语
进入外资企业一直是很多毕业生们的梦想,在大家的心目中,外企是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收入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那么,外企的高薪到底能高到什么程度呢?
从中华英才网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企业薪酬调查结果来看,对于应届毕业生,外资企业的付薪水平确实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但除个别以高薪著称的企业外,总体上高出的幅度约为15%~20%,远没有达到传言中的50% 。倒是大型国企虽然在固定月薪上较低,但各类补贴、奖金等加在一起,往往与很多合资或私营企业的付薪水平相当甚至高出少许,一些效益较好的国企的薪资则完全可以和外企媲美。
其实在笔者看来,毕业生外语水平的高低是能否进入外企的重要条件,毕竟纵使你有万般能耐,面对外籍面试官哑口无言,也是很难成功应征的。因此,那高出的薪酬似乎可被看成是对努力学习外语的良好回报。
就业首选 北上广深
中国人才热线近日的调查显示,近7成的毕业生就业时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作为首选。该调查指出,23%的学生将深圳作为就业首选城市,在就业城市榜单中位居第一;其次是上海,占20%;选择在北京和广州就业的受访者各有13% 。尽管这一比例较2005年下降了19%,但相比毕业生人数增加的速度来看,选择四大城市的毕业生总人数仍有巨幅增长。
中华英才网2006年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调查也指出,上述几个城市的学生对月薪的预期也远高于其他城市,高出金额为500~1000元。由此可见,除了就业机会更多之外,预期薪酬高也是众多毕业生扎堆四大城市的重要因素。
那么,实际的薪酬又如何呢?根据中华英才网的薪酬调查,上述四个城市为应届生工作首年支付的薪金的确是全国薪酬之最。其中,上海以均值39813元拔得头筹,其后依次是北京的38655元、深圳的36485元、广州的35390元。在其他城市中,厦门、杭州、珠海、苏州等地较高,约在32000~35000元,而石家庄、沈阳、西安、济南、哈尔滨的薪酬水平则在省会城市中处于较低位置,普遍在23000元以下(见图4)。
不过,目前国内薪酬最高的这几个城市,也是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地区。如果应届生在择业时,能够避开人才竞争白热化、生活高成本、工作高压力的这四大城市,考虑选择正在快速发展的地区,可以为自己的就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
薪酬,这个被无数毕业生“心愁”但又苦苦追求的东西,无论其变化的趋势如何,都不应该成为择业时考虑的唯一因素。毕竟职业生涯的路还很漫长,只有不断地提升能力,才能获得薪酬的长期稳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