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对人才进行选拔测评的时候,既要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倾向,又要考察其性格特点,有的还要考察其职业兴趣。对于目标岗位而言,这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理想的情况是,经过能力倾向测试、性格测试和职业兴趣测验,发现三者的结果是一致的,候选人在三方面的结果都适合从事某一种类型的工作。这样的话,皆大欢喜,应聘者可以说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但在实际的测评中,往往事与愿违,三种测评结果往往会出现矛盾,也就是自己想干的工作,却可能不是自己最擅长的。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先来分析这三种测评的含义。能力倾向往往相对稳定,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与语言打交道,有的人天生擅长与数字打交道,同一个人,在这两方面的天质表现不同,因而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在职业选择上从事能够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是比较理想的。性格测试是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也比较稳定。比如一个天生支配性强(喜欢影响和控制他人)的人和一个天生顺从性强(喜欢听别人的)的人,最适合的工作也不相同,能够从事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会给自己带来工作的长久满足感。有一句话叫“得心应手”,那么后者指“得心”,前者指“应手”。而职业兴趣测试,是指你的职业兴趣点在哪里,比如有的人喜欢当学者,有的喜欢当企业家。职业兴趣是相对易变的,因为它主要指向外部,职业兴趣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你亲密伙伴的影响,也可能是你看了一个对你影响重大的电视节目。
所以,当你发现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测验或者性格测验发生矛盾时,建议你听从能力倾向测验和性格测验结果的指引,做你最“得心”或最“应手”的工作。因为兴趣往往是可变的,本来没有兴趣的工作,如果能够“得心应手”,干得时间长了,自然也会有了兴趣。
比较难的是发现自己的能力倾向与性格特征发生矛盾。对于有的工作,能力非常胜任,但自己性格上不太适合。而有的工作,性格上比较适合,但能力上并不太具有优势,这该怎么选择呢?拿前者来说,一个客户经理能力挺强,沟通表达能力突出,自入行以来,靠自己的打拼取得了丰硕的业绩。但自己已经厌倦了整天跟客户一起吃吃唱喝喝的生活,希望能够有时间坐下来思考,有更多跟家人相处的时间。这样就容易带来职业倦怠感,不利于组织和个人的发展。
在二者不能得兼的情况下,进行职业决策时,应该考虑到职业价值观和自己的客观实际情况。
总体来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和谐观念,性格测验应是重点考虑的方面。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我认为从自身来讲,先排除奉献和责任感不说,还是应该做一项给自己能够带来长久满足感的职业。性格是为每个人提供长久动力的因素,做一项与性格相匹配的工作,相当于在玩的过程中就把事做了,更容易自我实现。而且职业能否取得成功,跟个人的长期坚持和积累有关,而性格匹配是决定一个人能够长期从事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现实当中经常看到许多人有“七年之痒”(7年左右总想换个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此,即没有找到一项性格上更适合的工作,自己感到非常困惑。(有类似经历的可以报个名,看看有多少?)
当然,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个人的客观需要不同,职业决策的结果也不一样。比如,在职业发展的初期,因生活所需,或者因客观环境不允许,还是应该选择一项能够发挥自己能力所长的工作,努力使工作干出业绩,赢得较高的收入,使自己各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这时候能力倾向在职业决策中应该起更重要的作用。
智鼎管理咨询 张登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