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挂着中国特色的大红灯笼,坐着竹椅子,吃着水煮鱼,当然,咖啡依然有,CD唱片依然在卖……如今星巴克依然在给中国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消费体验,只是这种“独特”能被中国市场接受吗?
1 O1 E0 x: m4 R: |' e “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在都市小资中一度非常流行的这句话或许要换一种说法了。
$ x# ?4 b0 A/ l: T/ H |+ W 要改变的不只是一句话,比如,如今的星巴克已开始售卖速溶咖啡。 4 n: A+ ^+ y4 t) y
希望像麦当劳一样拥有随处可见的门店,以吸引更多的新顾客,星巴克在过去的几年里大举扩张,可是在2008年,星巴克却收获了一张惨淡的成绩单。2009年3月12日,星巴克发布的2008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其第四季度盈利从2007年同期的1.585亿美元骤降至540万美元,下跌95%。2008年全年星巴克的净利润仅为3.155亿美元,相比2007年的6.726亿美元下滑了53%。为了应对惨淡的市场局面,星巴克不得不关店、裁员,收缩战线。在难以迅速扭转颓势的情况下,星巴克最终选择了改变经营策略。 + c( M2 d) V5 l2 W2 N! a
3月3日,星巴克在美国推出了售价仅为3.95美元的“经济套餐”—一杯拿铁咖啡或者其他饮料,外加几种备选的食品,如燕麦片、蛋糕或者早餐三明治。除此之外,星巴克还调整了咖啡店中的价目表顺序,高端的咖啡产品从顶端撤下,让位于2美元一杯的普通咖啡。 1 O) ]: d- C" }% p# M' [. o
而在中国市场上,星巴克正致力于前所未有的革新。从2008年10月开始,中国华南区星巴克加大了本土化的力度,在广东销售8~15元低价系列餐点,价格比单品还要便宜,其中就包括一款中西合璧的“彩椒蘑菇包”。据悉,在食品开发方面,星巴克将更多地照顾中国本土消费者的口味,正在考虑以改良的方式把辣子鸡、水煮鱼引进咖啡店。星巴克大中华区总裁王金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竹子桌椅、蔬菜豆腐卷很快将出现在星巴克店内。甚至星巴克在中国的物流采购体系也已经开始本土化。2009年初,一向以进口咖啡豆作为卖点的星巴克宣称自己正在与云南咖啡产业商进行合作,使用云南出产的咖啡豆作为生产原料并推出相关产品。至于其他的食物原料,星巴克在中国的咖啡店也将就地采购。 3 x' o- b: u- |( h2 k7 X! P8 D
星巴克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其忠实的顾客惊呼:门前挂着中国特色的大红灯笼,坐着竹椅子,吃着水煮鱼,这还是原来的星巴克吗?消费者不得不面对一个急速变脸的星巴克,努力让自己适应它。但最让人疑虑的是:星巴克还能继续给它的忠实Fans带来独一无二的消费体验吗?一直以来,星巴克以其独特的体验式营销闻名于世。星巴克把典型的美式文化分解成一个个细小但可以体验的元素:温馨的视觉,闲适的听觉,还有星巴克的标志性味觉—浓郁醇厚的咖啡香。当然,“星巴克”这个名字也来自纯正的美国文化。
: g' {4 k5 K2 Z; f, i' A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一位处事极其冷静、极具性格魅力的大副就叫“星巴克”,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喝咖啡。自诞生之日起,星巴克就清晰地定位于注重享受、休闲、追求知识、崇尚人本位的都市白领及中产阶级,而不是普通大众。星巴克认为自己售卖的咖啡只是一种载体,通过咖啡,星巴克把一种格调传递给顾客,与顾客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事实上,店员能够叫出你名字的咖啡店肯定比那些叫不出你名字的咖啡店更能吸引你。 ! ~7 G8 m7 i" s7 v: c% l5 y
杰斯帕·昆德在《公司宗教》一书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那么,激变中的星巴克最终会走向何方?又该如何看待星巴克的种种变化呢?这样一种变化对于星巴克的品牌资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新营销》采访了中国奢侈品营销专家马超,对星巴克的未来走向进行解读。
- l- {9 n W, I! g$ L5 q$ t对话: ) P' v2 O& ~% a4 d6 ^4 o
《新营销》:星巴克一直是都市小资的最爱,有着非常稳定的高端消费人群,但是在业绩下滑的压力下,不得不走“平民化”路线,推出了速溶咖啡,而且价格更低,这样一种价格、产品战略的转向究竟会给星巴克带来什么?是帮助星巴克走出泥潭还是毁掉其品牌形象?
6 V+ E8 U2 e- V. k V! h/ G& q 马超:首先要澄清一点,星巴克并非“Cartier”,亦非“Patek Philippe”,星巴克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咖啡品牌,其定位始终在于“中高”而非“奢侈”。进入中国市场后,星巴克以其独特的品牌定位和蓝调中产化的特色,很快在一线城市受到了诸多白领人士的欢迎。但自2008年以来,星巴克为其全球化策略失误所困扰,开始改变经营策略。速溶咖啡就是星巴克经营策略改变之后的产物。事实上,1美元一杯的速溶咖啡并不算便宜,单从“产品角度”看,我认为速溶咖啡不会对星巴克品牌造成严重冲击。而且,我认为在短期内这一产品可以有效吸引中等收入的顾客入店消费。但是,我们转向另一个角度,从“品牌文化”看,我认为,推出速溶咖啡在一定程度上有损星巴克品牌的健康度。我们知道,曾一度被公认为“营销典范”的星巴克正是依赖“体验式营销”而闻名的。真正的Starbucks Fans不在乎排队等咖啡,不在乎没有合适的位子,也不在乎昂贵的价格,他们在乎的是星巴克店员的真诚与咖啡师傅的娴熟技法,飘浮满屋的原味咖啡香,温馨时尚的店内气氛与装饰,与同一阶层相同品位的消费人群。可以说,成功年代的星巴克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体验。但是,速溶咖啡能给顾客带来什么体验呢?没有了独到好看的咖啡研磨加工过程,没有了浓郁的咖啡香气,连饮用人群的档次、品位也随之下滑—没有了独特、美妙的体验,我们为什么不去超市买一盒实惠装的雀巢咖啡,找一个僻静之处饮用呢? # c" K. @5 i2 n( D
产品推陈出新是很正常的,但可怕的是星巴克的灵魂在扭曲。以拉动短期销售额为代价,让品牌很受伤,对于星巴克来说,未免得不偿失!
% r; e& g- e6 ~, L 《新营销》:“希望在秉承星巴克特色的前提下,融入中国元素,结合本地文化和当地消费者的喜好,以期给与消费者更好的星巴克体验”,这是星巴克本土化的既定原则。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它们应该怎样把握分寸,既坚持自己的品牌内涵,又迎合本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5 H" Z( E' K1 Y3 _7 U
马超: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星巴克代表一种美国精神,一种洋溢着浪漫、时尚、蓝调、品位的美国中产阶级精神。同样,咖啡本身就是西方舶来品。对于向往西方生活方式的中国小资一族来说,星巴克是占领他们心智的完美组合。据我观察,吸引这些小资的主要就是这些原汁原味的“美国文化”,而非本土文化。我们来看一下现在星巴克的服务水准—自动咖啡机、杂乱堆放的椅子、吸烟与喧哗的年轻顾客、来自东莞的蓝莓奶酪、蒙牛牛奶、塑料搅拌棒、易变形的国产口杯……我个人认为,影响星巴克销售与市场拓展的首要问题不是本土化,而是星巴克原有文化的流失与服务水准的大幅度下降。星巴克原有的目标受众—中高端消费者,他们并非对价格敏感,但却对服务敏感!本土化是进攻,而提高服务是防守!防守不得力,进攻从何谈起?所以,我认为迎合本土消费者的最好方式就是抓紧时间提升服务水准,使之恢复甚至超越当初的星巴克。当然,在做好“防守”时,星巴克绝对不能卖豆腐和快餐。所谓的“本土化”应该是深挖中国文化,然后以星巴克独有的方式予以诠释与表现。例如深挖爱情“七夕文化”,深挖历史“端午文化”,深挖幽默“光棍文化”,推出相应的产品与活动,这不就在保持品牌内涵的前提下实现了本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