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J I7 d$ t, W5 W8 L6 V& b 企业基因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中逐渐形成的惯例,是指导企业行为的规则。我国企业的种种不健康行为,如寻求政府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盲目的广告战和价格战,其实都是这种规则指导下的产物,也即企业基因缺陷造成了企业的不健康。我们华恒智信在深入研究企业基因问题的中发现,这些基因缺陷是在过去的历史环境下,经过长期演化逐渐形成的,在当时的条件内并不会对企业生存造成威胁,但在当前的环境下,这些基因缺陷却足以致命。 u4 \. W/ T# G& s8 g5 [$ o. Y
(一)国有企业的基因缺陷——官僚主义 4 V5 ~( f( ] u! n7 B4 @ i
国有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其企业文化、领导者思维方式等都不免受计划经济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抵触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企业基因缺陷就是官僚主义。长期以来对消费者需求不敏感、对市场变化不敏感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沉淀很难得以很快改变,企业经营因此出现困难。
F: j! d- n# n/ _( U& N (二)民营企业的基因缺陷——机会主义 0 o( T" I! L+ c3 x f' {0 S
作为我国企业另一主体的民营企业也有其基因缺陷。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它们主要是作为国有企业的补充出现的。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缺陷,消费品供应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足的。又因为国有企业对市场需求不敏感,就留给民营企业很大的市场空间。民营企业就是利用这一时期的市场机会取得较大发展。当时企业只要具有对路产品生产能力就可以获得较好业绩,无需技术、管理方面的配合,管理水平较差。而当时技术专利保护并不完善,国有企业又存在实际上被闲置的大量技术人员。所以,民营企业可以用很低成本获得所需技术,这使得他们对创新投入的意识不足。综合以上特点,民营企业形成了这种机会主义的基因。
! }/ s$ U+ C, Z: k$ H& B 随着全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和我国加入W T O , 国内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挑战,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基因缺陷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企业的基因改良刻不容缓。以下就是企业基因改良的途径: $ B+ ?) a0 X2 i, W6 J# Y4 x& s
(一) 兼并重组或战略联盟
8 u' [% M% o% _3 |; t$ x9 Q3 Q: Z 兼并重组造成了兼并方与被兼并方企业文化的冲撞、融合,这就会引起基因变异。当并购双方规模相似时,企业基因会出现互补性变异的情况。所谓互补式变异指在并购企业的文化和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各有优势、各有不足时,合并后的企业先剖析双方文化的“基因点”,然后加以优化组合,培育出新的企业文化。
2 q2 p0 W2 ]0 j9 E& U (二)向外引进人才以获得独特基因
7 T, [4 N( a3 O% p) o3 m$ q) g' m 企业从外部引入人才,可以获得新鲜的思维方式以冲击固有的经营模式。由于“路径依赖”的关系,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文化、高层领导的行为特征往往具有一定刚性,不易扭转。这时,企业就有必要从外部引入新的领导者对原有企业基因加以改造。 # Z8 ~" |+ d0 j3 [5 w# p
(三)具体而言,要解决国有企业官僚主义的基因缺陷,国有企业应该着重从经营者的职业化上努力,即通过引入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管理者以获得市场基因;要解决民营企业的机会主义的基因缺陷,则可一方面通过培训、咨询等方式提升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的素质,促进企业基因的升级;另一方面进行和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通过“杂交”获得基因改良。 0 c2 l( {! S1 t
虽然企业基因缺陷属于先天的缺陷,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改良。如果我们明确了影响企业健康的因素并使之向有利于企业健康的方向发展,那么无疑比当企业陷入困境后再加以处理对企业更有帮助。因此研究影响企业健康的内在因素以及企业保持健康的机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z! a) V9 Y* ?* M7 q $ @ q C9 r- r0 \: Q% Y
资料来源:《理论·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