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想用这个案例说说胜任力模型。我们先看看素质模型,我曾在企业做人事招聘多年这几年做猎头,作为实践人员代表,我更喜欢说胜任力模型,从招聘角度来看,感觉实用和针对性更强些。要说起素质模型,就有必要提一下有名的“冰山模型”:
【什么是冰山模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什么是胜任力模型?】
借用老麦的创意,同样拿冰山说事。我认为胜任力分5个层次,水面以上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水面以下的我们看不到,但是可以推断出来,还有一些胜任力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
其中,水面上最上层是:年龄、性别、外貌、学历、语言等,这些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是:知识、经验、技能,这些直接看不到,需要进行简单的推理,但也是极容易表现出来的素质,所以还是在水面以上。
再次是: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你没法看到,但是又可以感觉到。人际关系不算是一种素质,具备获得优质人脉并具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才是素质。但要如何鉴别呢?有时候,会有人跟你吹牛说他和主席照过相,吃过饭,在政府有相当多的熟人,如果你以此就下判断那你就草率了,可能他就是个司机。另外,重要的人脉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当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仍然坐怀不乱,外人看到的是而后问题莫名其妙就解决了,你应该就可以感觉到这个人的人际关系了。
再往下是:价值观、人生观、信仰,这些东西完全没办法看到,包括听到的也未必能准确反应出其本来面貌,但是可以通过行为去推测,总结。一个人信什么,不信什么,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是后天形成的。《无间道》里面,梁朝伟一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基本足以表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了。《大话西游》里面,唐僧两句话“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在绞绳前说“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这也可以推测出这个啰里巴嗦的和尚受了什么教育,信什么和不信什么了。阮籍死了老母,朋友嵇康去灵前抚琴一曲,在当时看来多么不可思议,不过现在就不那么惊世骇俗了,用《大腕》里葛优的话说就是两个字:喜丧!
最底层则是:道德,简单来说,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好坏参半。人生就是不断做出选择,通常来讲,面对一个选择时,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是先考虑这是否是道德的,其次是否符合自己的做人准则(价值观),然后才是考虑怎么去做的问题。一切行为的最原始动因就是道德,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是一个高尚的人还是一个卑微的人,多少还是有些差别的。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做事要做符合道德要求的事,道德是人潜藏最深的个人素质。至于道德的定义,《杜拉拉升职记》里面说得很有意思:由于每个人的良心的承受力不同,做同样的事情未必所有的人都会感到良心不安,但是,如果你担心媒体报道此事,担心妈妈知道了会感到羞耻,那么这件事是不道德的。话说回来,如果此类不道德的事情你坚持要做,你就是个没有良心不讲道德的人。而如果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你良心不安,即便媒体报道,即便是母亲知道了也无所谓,那么你不能用道德与否去评价,基本上就不是人,是个人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