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书上,我们经常看到是非两分的人物,要么代表了先进,要么代表了落后势力,代表先进全是高大全的人物,代表落后势力的都是小丑型,我们看历史对于闯王李自成的评价就知道了,在中学历史上,他被描绘成了民族英雄,代表了先进力量,对他的奸淫掳掠却闭口不提,我是看了很多的书才知道这位“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闯王原来也是一个纵容下属“杀光、抢光、烧光、吃光(吃人)”的人物,但是我们隐藏了他恶的一面,而彰扬了他的作用,其实从大历史的角度,如果没有闯王,人家清朝未必能够进关,清朝不能进关,明朝或许还可以迎来中兴,当然,这些都只是也许而已。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人性的多元化,不是只有一个基调,而是好坏兼容,所以我们看历史人物一定要立体的看,不能全信书上的内容,而应该根据自己对于人性理解加以判断。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讲起来只有两个字:利益。利益是一切驱动力,在利益的驱动下,我们的历史在不断的变迁、升级,也由于利益,作为平民百姓的一群就成了利益获得者的炮灰,自古以来,杀一人成杀人犯,杀千人成英雄或者成就霸业,就杀人本质而言并无区别,但成者王侯败者寇,一顶王侯帽确是多少的鲜血铸成的。
就如我们现实社会的各种面孔,之所以活生生,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构成一个与我们有所区别的另一个人,而历史的人物也是与我们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年代不同,但是很多历史书籍却忘记了作为人的个性,而只是把人分成两类,好与坏,我一向不太认同人有单纯的好和单纯的坏的,只要是人,一定有他好的一面,也一定有他恶的一面(不管是不是那些我们称之为十恶不赦的人),只是比例不同而已,而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很多都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胜利的一方的将领都是好人,失败的一方的将领要么贪污、要么是酒色之徒,这样的描绘真的非常不利于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人性的理解,所以小时候我经常认为改朝换代的那些人都是代表正义的,而被取缔的都是邪恶力量,如果不是我对于历史的热忱淘了很多书,我可能不会太了解真正的历史,我可能不会知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用来说明自己的统治有多么的合乎天意。
我喜欢历史,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谜,而我们大都是好奇的,对谜一样的历史当然就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始末,而主导历史的是人,而人的个性皆迥异不同,也就成就了五彩缤纷的历史,这也正是历史可爱的地方,我们可不愿意看到的历史都是千篇一律的,所以也许我们更喜欢看汉高帝刘邦时代的人物,就是因为看上去更为贴近真实的人性。
近来我看历史书籍,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基本上开国的功臣很多都是来自于一个地方,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人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只要有机会,王侯将相在那里都是可以产生的,并不一定局限于那些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让我对人隐藏的智慧有着更多的敬意,我们可能干大半辈子的农民,但是给你一个机会,你可能可以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能力这东西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条件,以后千万不要说那里比那里强,因为在特定条件没有出现之前,看起来似乎是的,但一旦有一个外界的特定条件出现,这个地方的人民将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历史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里面可以看到各种嘴脸,如果我们懂得从里面反思,那么历史对于我们而言就是积极的,如果我们在历史面前仍然犯一样的错误,那么我想我们所看到的这面镜子或许是一面多棱镜。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喜欢历史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