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525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以史为鉴——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是很有趣的)

[复制链接]

81

主题

45

听众

2万

积分

进士出身

Rank: 24Rank: 24Rank: 24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时间
2005-11-19
最后登录
2016-4-29
积分
23128
精华
2
主题
81
帖子
226

圣诞勋章 原创先锋 2009年度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11:0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T9 F. K4 K! B4 X: P+ x" c

吏部属中国古代官署。简单说就是负责人事的部门,其性质和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部差不多。
4 r5 c1 U L2 \$ n7 b, g( r, d4 [



* ~3 b' ]) t3 }' i8 e7 N8 O: F X

 



8 h! N5 R5 }- f7 m

吏部历史沿革:



) b* D* r& ~ E9 ~- c6 y! |: L

 



( _& n9 F# P( k' J1 q: D

西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隋唐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一称大宰,冢宰),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的责任内阁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撤。



5 e; I5 k, a4 H5 c) }2 A

 



; _" z# ?; {) T! q, A, Y

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其实也相当于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员工关系。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相当于招聘)。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相当于员工关系和职业发展)。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其实都是档案管理)。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也就是官吏的绩效考核)。只是历代官吏的薪酬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薪酬那块没有多大关系,反正都是“老板”皇帝说了算,再者除了海瑞等清官之外,有几个官吏靠俸禄的?



5 T- s7 e9 M2 U8 ~+ j

 



0 b3 f6 s( M6 m

吏部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分析:



0 U- h& j% L( k g# G! L: E* a

 



) |( S8 {# G+ n0 p

那么和现在人力资源部门中有个差距在于培训,事实上古代的员工培训是在礼部。礼部最大的业务是啥呢?科举!!礼部下设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



) M! B4 I/ W+ W8 P

 



$ `! ^# i/ b1 c% J

可以这么说,人力资源经理其实就是古代的吏部尚书。那么很多朋友会问,古代吏部尚书不就是个部长嘛,上面还有大学士(相当于现在企业的经营班子高管)和宰相(相当于总经理,老板自然是董事长)。可是古代的吏部其实权力非常大,最大的权力在于:文选和考功,换句话说,招聘官吏(文选清吏五品以下)和绩效考核(京察、大计)。



+ C" y7 C8 b- T

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郎中(司长),分别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 X) f1 {/ _+ K1 B2 i9 N9 P

 



/ r3 n* E! }2 D" |3 e

先谈文选



' S9 v3 C) i. ^8 ? i4 \" p

文选清吏司是明清时期吏部下设的机构。掌考文职官之品级与其选补升调之事,以及月选之政令。司之下分设有:



w9 Z- t* Q- }; V7 r7 l

  求贤科:承办双月官员注册,进士、举人截取,拣选举人,并恩、拔、副、岁、优贡生就职、就教,考取御史、誊录,考补中书并管八旗各省道府以下各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等事项。 (关键点:一、双月;二、京官为主)



% L; W. V/ x2 k& _2 t5 z

  开设科:承办单月应补官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并各省题补、升调、实授、试俸、添设裁汰官缺。各省督抚奏请兼衔,并管各省候补,官员注册,销册,知照官员过班。并选拔人员分赴各省委用,服满应补人员选补各缺。(关键点:一、单月;二、地方官吏为主)



1 o* r7 }) _1 c) E# a0 y

  升调科:承办各项议叙,各官添铸更换印信,各官恩诏加级,颁发奏奖捐生执照。



& E& h, H- a% H) n. j

  册库:存储京外各员履历官册,承办大学士以下京堂开列请简各衙门题补各缺,京外各官升转诸事之入册、销册。



2 ^+ G2 E+ e4 ?# u

  题稿房:承办满洲大学士以下翰詹等官升补,查核考试中书、御史。



' e( j$ o t% O0 L$ d

  笔帖式科:承办京外各衙门笔帖式及各旗印务笔帖式照咨补放、铨选笔帖式各缺。



/ Y2 v7 M2 U( B& l, J/ V+ n, _

  此外,还有缺科、典吏科、凭科、都书科、派办处、投供处、大捐处、单双月议选处、搢绅处、缮折处、收发处等机构。



8 x1 f+ i8 B8 v: V q* @! k9 c8 `

 



/ t4 T( v1 I9 p# F

其实啰啰嗦嗦的,关键核心在于:



* \+ O2 X) m9 [$ J3 \ C

第一、   储备干部(举人)的培养,一般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可以做官,当然是候补。那么这支储备干部队伍就很庞大,人口基数众多。梯队优势明显。



8 d% @4 h& V- G- @1 Y& I" v

第二、   求贤科和开设科分单双月执行选拔任务,那么互相有所监控和比较。而且不至于一个科室忙得要死。要知道管理全国那么多的候补官吏(储备干部)实在是很烦的事情。



& y! y$ c# Y9 t; _. l% z

第三、   注意到没有,补缺的职位其实都是五品以下(按照企业级别来说,就是科室主管级别的干部,中层以下),而求贤科管中央部委,开设科管地方部门,这样差异化明显。



' a% N. C: y$ m! U

事实上文选司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举人,具有一定学历(乡试筛选)、有一定社会地位(比如见了官不必下跪,可以不服徭役),最关键是可以收取报名费(捐官)。换到现代人资管理中,就是储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当然我们现在是不允许收钱的,可是大家看到公务员考试,不得不感觉到相似???



: I) [' Q B0 r" B! ~& x% w; u: I

 



# F' _8 r/ L3 o7 E. k: J* `

再谈绩效考核



& i5 |3 G2 c3 D! S; Z- _

 



5 N( [+ n" H Q3 l) B6 Y* G

京察是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明代规定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 @# Z" W$ z9 Z7 w

 



, R3 h! |$ G4 w& f2 K* Z8 T9 l

四格为:守(操守态度面指标)、政(政绩量化考核指标)、才(才能指标)、年(年资、经验等指标)。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其实这个和我们原来的“德能勤绩”是一个道理,只是呢,现代加入考勤作为一个指标以替换年资这个指标。熬资历的说法从这里就能看出。



; s% Q4 w+ r! C8 N

八法为:贪(贪污)、酷(苛刻)、无为(不作为)、不谨(不够严谨)、年老(这个没有办法)、有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浮躁(这个比较要命)、才弱(没本事)。



5 M! F' i2 D' P4 E# ^

分别给以提问(就是警告)、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



/ M# Z/ {* J. r/ l% }3 I6 t" e

 



$ k- l! q" M2 A& \4 H/ ^

大计是考核外官的制度。规定三年举行一次,每逢寅、巳、申、亥年,由县、州、府、道、藩、臬等层层考察所属官员,申报督、抚审核其事状后,造册送吏部覆核。对于才、守均优者称为卓异,经引见(即朝见皇帝)后得加一级回任候升。劣者劾以八法(后改为六法)。其处分与京官同。不入举劾者称为平等(这个比较有趣,也就是说,外任官员只要未被中央检举,就能混过去,所谓的山高皇帝远,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 M& q$ j1 N, {8 @3 a* L

 



; L7 M6 h! X' O# m) L; P

也就是说,相当于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京察是针对集团机关的各个职能部门,而大计则是针对各个分子公司的各级干部(比如江苏巡抚不就是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嘛)。京察的优点在于,给京官们一个外放的机会,到地方去锻炼锻炼,然后再从大计中获得优异成绩回京提拔。两者结合的结果是:京官其实收入不高,靠地方官吏供养;而地方官吏又需要中央有人事关系。彼此互换岗位,有利于人才流动。此外,干部长期坐机关,一来关系会狭窄,无事生非。二来,消磨意志,不利于成长。而长期在地方,又容易养成山高皇帝远,自作土皇帝的“大不敬”可能。



1 D7 W" \ t$ z& S2 |- g; N

 



) E2 [3 V) g/ V. q0 v1 J# i

一般来说,京官不容易出成绩,外官不容易套近乎。京官咋地,总也可能见到上头,起码能混个脸熟;外官咋地,实惠,只要肯干活会做人,业绩很快就突出。而京官里面最麻烦的就是言官——御史们(专业骂人者),这个和企业的部分稽查监督岗位相近,所以呢,在组织系统内部也有制约:你言官不是老是抓辫子,搞稽查嘛;那么到京察时候,就好好考你,尤其如果采取满意度调查时候,越是骂人的人越可能被打差分(前提是要匿名调查)。这样也就避免了一支独秀(坐大)的问题。



M2 |0 G' g) ?4 G. ?, e f

 



" `$ S% a- Z5 H: _+ T/ S$ \$ S

无论京察还是大计,可以说对干部考核是分阶段的,这点值得我们注意:三年一次考核,这种情况兼顾到一种情况,就是做事多的人往往在短期考核(就是一年期)往往吃亏。尤其是困难的事务,尤其涉及到比较大项目的,一年往往不足以出成绩;而且今年有了问题,比如亏空,如果有三年考核期的话,可以努把力去追回;如果盈利好的,可以以丰补歉。这个不同于普通员工的尽职考核,不能为了及时性而采取短期行为。可见老祖宗也是深知“代理风险”是如何防范的。



; E3 i! H( K6 }3 H

 



) |9 |0 v& U- E2 Z! _

最后引用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一段话,对“吏部”(人力资源部门)的影响力做个注脚:


( r: ?% R q- T8 Y

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书(部长)、其次是侍郎(副部长),再往下就是四个司的郎中(司长),分别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8 X6 ^8 C! T# f' L. p4 a- {


但是,这四个司的地位是不同的,而其中最厉害的,是文选司和考功司,文选司负责人事任免,考功负责官员考核,这两个司的官员向来无人敢惹,升官还是免职,发达还是破产,那就是一句话的事。

# T! q# K) N1 S# P

 

/ r' s8 }, H6 h6 v# F0 h" E

有鉴于此,明代的吏部尚书和侍郎,大都由文选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95

主题

5

听众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签到天数: 33 天

[LV.5]常住居民I

注册时间
2009-7-27
最后登录
2015-9-8
积分
15523
精华
0
主题
95
帖子
1870

中人8周年纪念勋章 2009年度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0 15:46: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史为鉴——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是很有趣的)

顶,喜欢明朝那些事儿,对中国的吏治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借助京察,东林党想干掉一干人等,文选司,考功司,想当年,是何等的神武,现在的人力资源部已沦为摆设,可叹,可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4

听众

2617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32 天

[LV.5]常住居民I

注册时间
2009-8-10
最后登录
2012-11-22
积分
2617
精华
0
主题
108
帖子
363
板凳
发表于 2009-10-23 12:35: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史为鉴——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是很有趣的)

有趣:D ([url]www.sbcs.com.cn[/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听众

9277

积分

会元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签到天数: 473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9-2-25
最后登录
2018-1-18
积分
9277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1096
地板
发表于 2010-1-25 15:05: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史为鉴——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是很有趣的)

经典 不错 谢谢 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听众

5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10-1-15
最后登录
2010-3-29
积分
5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17
5
发表于 2010-1-27 15:10: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史为鉴——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是很有趣的)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听众

2721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114 天

[LV.6]常住居民II

注册时间
2009-9-10
最后登录
2017-6-30
积分
2721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543
6
发表于 2010-1-29 18:19: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史为鉴——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是很有趣的)

明朝是官吏案例比较多的年代,多学学吧 / f% _+ I+ X) P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听众

9277

积分

会元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签到天数: 473 天

[LV.9]以坛为家II

注册时间
2009-2-25
最后登录
2018-1-18
积分
9277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1096
7
发表于 2010-3-3 15:03: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史为鉴——古代的吏部和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是很有趣的)

很有趣 谢谢 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