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向培训者要效益"、"以培训谋求发展空间"——这些前一阵子还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观点,目前正在成为许多企业领导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都意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另一种困境,也开始折磨企业领导人的神经——
+ O2 G* ^$ K9 m% Z5 A [ 一方面,尝到了培训甜头的企业,早已从“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的波澜壮阔的口号声中淡出,转向了企业内部培训事务的“耕耘”。本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却没想到,硕果初现,便禁不住对手企业的招引,踌躇满志,正欲检验一下“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光,转眼之间变成了“人去楼空”的凄凉。直叫人感慨——有点“惨”。
6 r) z+ y' S3 b7 Y; ]
另一方面在“人才饥荒”的“主旋律”中艰难起舞的企业领导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却恰恰是“挖角”的“高手”。正因为饱偿了缺少人才的痛苫,所以他们在辨别和使用人才上,更有着一般人难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很多企业更擅长于随时准备向外界“购买”。这也叫人禁不住感慨——有点“坏”。
( u- z d& f4 a3 l2 u
问题是,现实的状况确实让人难以选择——
% C4 f8 a- L; Z1 g 反正别人会培养,我何必自己培训?用得着的时候,出得起“挖角”的价钱就是本领。
% e8 i w& k7 n: ^/ R
反正培养了也会被别人挖走,我何必自己培训?用不着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亏本。
6 B( i7 A1 @+ U7 d- G- t 表面上看,两种观点两种做法,各有其实用的道理,很难说谁对谁错、谁行谁不行。
' [2 K" I0 ]/ H! l* u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隐含在这两种做法当中的思路,都有一个共同的假定——那就是,他们使用了共同的“人才标准”。
; K0 t* y9 h6 a T
事实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应该讲究“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但是,在人才选拔、干部培训这一类的事务上,却绝对是以自家的“企业标准”为尺度的。
3 Q5 p: u/ g( |9 S) l* h0 [6 [7 x- _
对许多企业领导人来说,对培训工作之所以觉得“既重要又茫然”,根本的问题正在于缺乏清晰自觉的“干部标准”。
& j( Q* b" e, v 这种不清晰、不自觉,反映到培训工作的具体上,就必然会呈现出一种难以避免的紊乱。紊乱的特征就是“只知道要把人员的素质提高,但不知从哪里‘提起’,也不明确要提到多‘高’;既说不清楚‘高’的具体指标和内容,也不明确什么时候哪个阶段该有怎样的‘高’……”
3 y9 \6 F n6 J1 I5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