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契机主要是由于 坛友jyyjhx发的求助贴“想请教各位,目前在企业中什么样的薪酬制度是属于比较先进的?”,本来以为自己说的“没有最先进只有最合适”就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但他的回答却让我无法理解,于是我不断的反思“对于HR来说,先进的理论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几年,从人事科到人事行政部再到现在的人力资源部,HR已经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关键字,已经跟前几年红红火火的“IT"不相上下。而“HR的专业能力”更是炙手可热的焦点,每个HR,不论经验多少,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在民企还是外企,不论是不是真懂,张口闭口都要来个专业术语,否则就会感到自己OUT了,尤其是从漂洋过海的那些以英文命名的术语,更是所有HR的救命稻草,开会时都改说strategy,面试时都改说STAR(一种较为先进的面试方法),考核时都改说KPI,BSC,培训时都说Competence Model,薪酬制度全是3E,3W,4S打头的。为了跟其他非HR的人员划清界限、为了提高自身的HR专业水平,这些术语和理论都绝对是必须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是用这几个单词或者背个理论定义就能搞定的,这也是大部分企业依旧不重视HR的原因之一:只说不练,讲的时候头头是道,做的时候屁都放不出一个。(偶粗鲁一回了,大家见谅 )
甭管多先进的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环境下才得以诞生的,单纯的拿来主义就根本行不通的,所谓的Culture Shock(偶也洋气一回, )就是这么一回事。老外从最早在中国碰的一鼻子灰,到现在的“国人自治”,他们就懂得很多自己的理论和经验都是只有在本国才能用上,在中国,还是要从小孩子学起。但让我不解的是,老外都懂了,为什么我们还是蒙在鼓里呢?
案例(用语言表达永远都很无力,用案例才是王道):
同学Y在一家企业做HR主管,刚入职的时候热血沸腾,浑身有用不完的精力,恰巧该企业正准备上马新的绩效考核方法,作为HR专业毕业的高材生,Y终于找到了发挥自己实力的空间,没日没夜的搞了一个星期,最后拿出了一份让所有人叹为观止的360°绩效管理方案,并且在给各部门老大讲解的会议上大放异彩,老板极为满意,当场拍板下个星期开始实施。结果各位看官肯定都猜到了,绩效管理效果极差,各部门之间矛盾激化,员工之间公报私仇的情况愈演愈烈。虽然Y的方案我挑不出毛病,但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他就醒悟了“360°绩效管理对企业有什么样的要求?”,不过随后他换了一家企业,并且自动降级从HR专员开始做起,现在已经是企业内公认的明日之星了。
案例:
同学B对各种先进的面试方法颇有心得,只要跟他谈起面试,绝对会变成他个人的表演秀。作为一个HR专员,他一直对招聘主管的能力颇有微词,终于趁人家休息的时候,跟经理毛遂自荐,负责10几个人的面试。什么BEI,STAR,文件筐,情景模拟,只要能记得的他都用上了,还没面试的时候就已经在幻想自己取代招聘主管了。结果自然也是残酷的,12个面试者,能坚持到面试结束的只有2人,7个人当场拂袖而去,3个人破口大骂“你这是面试还是审问?”B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对面试方法的深入了解不够,对方法的使用环境和对象也没有注意,更没有考虑应聘者的实际情况。
之所以现在的HR专业毕业生不受企业欢迎,就是因为他们大多目空一切,一切以所谓的先进的方法和理论为真理,但在真正的工作中却一个个铩羽而归。理论和方法必须建立在对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当前战略、未来发展等各种信息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之上,这也就是我一直所推崇的“HR,必须要从白领变成蓝领”。
当然,我自己也同样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例如个人第一篇博文,自以为写的无人能敌,天花乱坠,结果被坛友“崇明岛”一语点破,“你这所谓的主动性BEI,根本就是情景面试法。”所以说论坛是个好地方,你做错了会有人第一时间指出来,可以避免继续停留在自以为是的幻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