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N' q8 p0 c# h$ J2 U, B7 G1 C, S+ [
) v- K8 m/ d1 r4 L3 x" [$ [3 Y
1 f9 }6 F: v8 Q% z& F5 c4 C) y1 d上海华经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赖鸿标 ) {& Z6 m* g/ K K+ q5 L
* F, y: X: \$ j 7 h2 T! O, |; ^5 v, ]' t: d5 r. H
幹部培训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对中国大陆的三资企业来说,员工素质(尤其是幹部素质)更是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 q5 z1 N& v( R
中国本土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已普遍意识到企业竞争的重心在于人才竞争。中国改革开放前20年发展的动力在于机制转换所爆发的能量。亦即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大锅饭机制转向竞争机制,将原来被社会体制所束缚的企业能量释放出来。现在机制转换已大部分完成(至少在沿海地区如此)。最近几年社会的明显变化是:由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企业面临转型期。从中央政府到企业界普遍认识到必须提高技术层次,提高附加价值,改善企业经营规模,打破旧有界限,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生存。这一认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更形成一种危机感。在提高竞争力的各种手段中,最后都归结到人的身上。以上海为例,上海人才市场的火爆,以及上海市政府打破地域界限,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纳外地人才,反映企业界对人才的重视与需求。本地企业已经领悟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但对人力培训的规划与执行则尚未规范化。
3 a/ X7 V) D# k# ?. h0 o+ z% B, v 对三资企业来说,员工素质----尤其是幹部素质问题可说是感同身受。幹部培训是三资企业管理本地化的中心课题。对跨国大企业来说,在高素质幹部的取得与培训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条件。但对中小型企业,在幹部取得与培训两方面都有主客观的制约因素。 ! t' M+ ^0 h, v7 q. F# ~
在幹部取得方面:大型企业可以其雄厚的资金,选择在大城市设厂,以其较高的知名度,较好的薪资福利及工作条件,就地吸引较高素质的员工与幹部。但中小型企业必须精打细算,通常选择郊区或小城市设厂,降低开创成本。在地理上就限制了中小企业取得高水平员工及幹部的条件,因为高水平的人才大都集中在市区及大城市。即使位于大城市及市区的中小企业,因薪资福利及工作条件无法与大企业相比,高水平人才取得也比大企业困难。中小企业在人才取得方面的劣势,使得员工及幹部培训更显困难与紧迫。
4 f# B1 M2 r# M0 U, K% z& ^ 在幹部培训方面:大型企业通常追求长期效益,在员工培训方面有充裕的预算及计划。凭藉其企业规模,有较强的内部培训能力。中小企业较缺乏制度化管理,内部培训能力较差,幹部培训方式较原始,通常需要藉助外力来培训。但中小企业一般在立稳脚跟並取得利润以后,才开始注重管理,开始有计划的作幹部培训。 ) X$ K( E8 J+ Z6 N: [
笔者长期为中小企业服务,接触不少企业主,深知他们的处境。中小企业面临双重困难:高水平幹部取得及培训双方面的困难。大企业可以通过大型招聘活动,大量筛选,接着藉由系统化的管理、技术及职位培训,然后在制度化的管理体制下顺利运行。中小企业没有这些条件。一些中型企业(几千人的劳力密集型企业或几百人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尚具备部分条件,而小企业则毫无条件。以小企业为例,在幹部取得方面,运气的成份很大。企业主常常透过介绍或各种偶然机遇取得幹部,这些幹部是否适任全凭其个人素质。在笔者实际接触中,少数企业主运气好,得到一两个专业技能及个人素质皆好的幹部为其管理生产事宜,使企业主无后顾之忧,全力拓展业务,公司发展顺利,企业主和气生财。但多数企业主则无此好运气,没有得力幹部,公司上下事无大小,皆要企业主操心,公司运转不顺,企业主怨天尤人。在幹部培训方面,小企业首要任务在使生产及业务上轨道,尽快获得盈利。虽然明知幹部培训的紧迫性,但无暇顾及,只能让幹部一面幹一面学,学习效果须看幹部本身的造化。等到有余力想作有计划的培训时,又不知如何着手。小企业缺乏内部培训能力,常须藉助外力。花了成本对幹部培训,却又留不住人,人员流动率高,使培训事倍功半,形成恶性循环。企业主终日忙忙碌碌,企业勉强运行,发展迟缓。 2 c- q" e$ T4 \4 E
笔者认为,培训幹部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在实务中学习。技术培训与职位培训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但管理培训需较长时间。管理不是上几堂课或受几天培训就能学会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幹管理工作的。管理需要长期的经验与领悟,只有从实际工作中才能学会管理。
- F" v/ F8 w6 V" b( f/ s' ^. A 幹部培训有多种形式,中小企业通常以内部培训与外来培训相互配合。企业内部培训一般以技术培训与职位(岗位)培训为主,管理培训为次要。外来培训则以管理培训为主,专业技术培训为次要。笔者建议,企业首先应该尽量发挥内部培训能力,因为内部培训最有针对性,最符合企业的需要。内部培训能力不足时,再藉助外力。 : U7 C1 ?4 ~: O
内部培训首重生产现场的基层幹部,因为现场基层幹部负责生产作业与现场作业人员的训练,直接影响产品品质与生产运作。笔者常见有些企业生产运作不顺,品质不稳定,问题即在于忽视作业人员的训练(尤其是新进人员的训练)。而其关键则是现场基层幹部不胜任。这种情况在劳力密集型企业尤为突出。技术培训与岗位培训可由基层开始,然后往上层推展。管理培训可由上层幹部开始,然后往下层推展。企业主应亲自作观念培训与沟通训练,亲自培训高层幹部。有了适任的高层幹部,再由高层幹部训练中基层幹部,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 M4 H) ~/ ?! ` p' T
外来培训通常藉助于管理顾问公司,有多样的形式与内容。形式上常见的有课程培训,专案顾问,常年顾问等。内容上常见的有幹部培训,销售,生产,物料,人事,财务,资讯各功能的辅导,整厂辅导,经营顾问等。无论何种形式或何种内容的顾问辅导,都应具有幹部培训的功能。避免让顾问专家单幹,应与幹部一起幹。对中小企业而言,笔者建议,专案顾问最为合适。因为专案顾问通常是为解决某一特定管理问题的,切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最重要的是让幹部与顾问专家一起作业,从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提高幹部素质。因此,顾问案应兼具解决问题与幹部培训双重功能。解决特定问题是治标,幹部培训是治本,标本兼治。当然,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幹部培训都是值得的投资。事由人起,如果每个岗位的幹部都是胜任的,也就没有管理问题了。 1 P3 E* O, ^( Q4 K' m; `" i
今日中国经济已基本形成市场经济的格局,无论本土企业或三资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竞争。提高竞争力成了企业界一致的主题,也是永恒的主题。竞争力可分为经营层面的与管理层面的。本土企业已基本完成了机制转换,以往三资企业所具有的机制灵活的优势已逐渐消失,外资优惠政策也逐渐被取消,经营上的优势已逐步失去。三资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在于管理。事实上,管理原来就是三资企业的传统优势。本土企业在过去20年粗放型的改革发展中,管理上还是比较粗糙的(当然有少数例外)。事实上,本土企业在管理上与国外的差距也不是20年就能赶上的。跨国及大型三资企业有着明显优势的高水平管理,因为这些企业是靠制度管理的,而且注重人员培训。但中小型三资企业的管理优势並不大(事实上有些小型三资企业的管理还比不上本土企业),因为这些企业並不是制度化管理,也缺乏制度化人员培训,管理水平遂取决于人员水平。普遍的情况是:中小型三资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远低于其在境外的母公司。随着本土企业管理意识的觉醒,中小型三资企业必须扎扎实实的着眼于管理,保持管理优势,保持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管理制度化,制度电脑化,提高整体生产力。而这些管理优化作业的成败最终归结到人员素质的问题。对企业主来说,人员素质的关键在于幹部素质。解决幹部素质问题不能光凭运气碰到好人,只有在培训上下工夫才是自己能掌握的。
0 p& {' f& N: _: _ 管理以人为本,得人者昌,自古皆然。提高人员素质,就是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治本之道,也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之道。笔者寄语本土企业:致力于人员培训,从根本提高管理水平,赶超三资企业。同时寄语三资企业:致力于管理本地化,培训本地幹部,保持管理优势,应对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