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Kennet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类学生

  [复制链接]

7

主题

5

听众

311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8-30
最后登录
2012-3-30
积分
311
精华
0
主题
7
帖子
44
11
发表于 2010-9-1 09:56:4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楼 lshmarketing 的帖子
" B: J8 P, o! I# g8 G( a3 g. f% ?
5 H3 h, w) Y; r3 ~/ a
& f# C2 y5 i# e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好奇心很重要,它是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动力。按照文化学的观点,有一类人的不确定规避倾向比较高,遇到一些不确定性的情景(问题),就必须做出解释。而不确定性规避倾向低的人,可能根本不把它当作问题,自然也不需要解释和解决。这两种解释我都同意,不过,我觉得文化学的解释好像更深层次一些。也就是说,不确定性规避是好奇心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2
发表于 2010-9-2 14:44:0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楼 learningsean 的帖子! Q1 ~  |. m3 s

4 s5 Y1 ?' ?3 `1 l0 x0 o7 Vlearningsean,你用的全是个人层面的内在变量的解释。我倒更偏于用社会文化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好奇心”和“不确定规避倾向”都是个人的变量(对不起,不知道中文叫什么,英文叫 dispositional variables)。那如何解释西方人一般比中国人更多是第四类学生呢?这是一般公认的结果。平均来说,中国人在本科的学习中玩玩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到了研究院,外国人就慢慢的抬头了。这个总体的现象如何解释呢?6 G! G" z% r% x/ M( b4 a8 d8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12

积分

书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0-9-2
最后登录
2010-9-5
积分
12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2
13
发表于 2010-9-3 00:48:51 |只看该作者
Hi Kenny
我读了你关于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比较观点,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
你是这样说的,“中式教育以老师为中心,西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表面上看,是的,但是实质上却有另外一层理解。
我先举个例子,我自己的经历,我在香港的时候,选了一个信奉儒家文化的教授,非常传统,讲究礼义,对我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中式的。我不可以很随意地叫他的名字,就像大家热情地称呼你一样。他要求我必须用他的surname, Prof. xxx, 他的规定细到说,作为他学生的一天,就必须称呼他所有的同事(包括新来的assistant professor)都叫做Prof. XXX。刚开始显得很傻,因为所有人都叫我的一些别的老师名字,很是亲切。我却不可以,我一时忘了,他不厌其烦地纠正。他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敬,尊敬前辈,爱护同窗。
然后,我走路,必须走在他后面,如果不小心走到他前面,他会不是那么喜悦,当然也不会直接说。前后辈的关系非常清晰,他要求学生礼貌对待教授,得到教授们的喜爱后,会有一系列的好处。并且,他认为充分地准备和了解一个教授是和那个教授见面的诚意所在,见scholar,不事先读他的文章是非常失礼的。因为,那是对研究和学者本能的敬意。
然后,这个导师,要求我和他meeting的时候,必须穿戴整齐,用working language, 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的解决方案,还要很针对性的问他的判断。他只负责判断,和提供新的信息,其余地我需要自己查找和思考。我认为他人超级nice,任何时候,包括大半夜你只要问学术问题,他一定在第一时间回答,有可能是半夜两点才发给他,他几分钟就回复了。
我支持你的观点:“交谈时很重要的,比听Lecture重要。”但是,交流分很多种,不一定是面对面的交流就有效,我认为email的交流也很有效,你可以把问题思考清楚以后再写出来,对方也有时间帮你查找资料,而后回答问题。
我认为,他是我遇见的,对学生研究成长最为有帮助的教授, 当然我不是学习管理,没做过你的学生,不清楚你的教学方式。
正式谈话的好处非常多,professional 是他最要传递的精神。首先,meeting 会很有效率,因为自己在之前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到底要和他说什么,他可能的回答是什么,我和他的分歧在哪?为什么他是正确的?而且,他给出的训练是每周都需要和他进行英文交流,very formal and productive 其次,我和他之间的个人友谊确实不多,我看到他就紧张,因为他规矩多,又要用英文表达,连在一起吃饭,他不停地表达我需要的进步的地方,我根本吃不下。这样和你的风格不同对吧?但并不是不好的,我见到他习惯性的用做研究的严谨精神来表述自己。起码,倘若我在他身边5年,我不会说不清楚英文,写不清楚英文,因为他会时时刻刻地提醒你应该进步。但是,他确实极为有帮助性的教授,他把学生的成就看得比自己的重要,非常慷慨地向他的朋友介绍学生,用他的reputation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合作者, 也写信给好朋友帮助学生找工作,因为他是最了解学生的,他的推荐非常重要。因为研究其实有时候是一个团体行为,倘若你选到最好的教授做合作者,至少有两个好处:在发表前,他会给你很多的修改建议,站在高处给你很多有经验的意见,其次,他们如此出名,合作的论文容易发表。(我也想说实力很重要,但是networking有时候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界独立发表论文的可能性远远小于寻找合作者共同努力)
我认为,他是中式教育的典范,他在职业研究教育上用尽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我对他的敬意延伸到了我对学者的尊敬,他把对学生的教育,用他的方式传递出去。
他的确如你所说的是,以老师为中心,我必须先听他的,但是他对我的学习和研究是一种强大的服务精神,我随时可以得到他在研究上的支持。
我想不出如果我和他有友谊的话,有平等关系的话会有多可怕。因为我不需要听他的安排,然后自己做主,没有他几十年研究的引导,自己的决定会多浅薄。而且,我相信一个西式教育的导师,他不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然后也不会心甘情愿的share his network给学生,不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有个好职位或是选到最为有名气实力最好的合作者。
但是中式的教授是永远的老师,我想我终其一生也不可能把他发展成为我的朋友,他只是老师,教育我是他永远的状态。
但是,你认为一个和导师聊得很开心的学生和一个敬畏着导师的学生,那种更容易得到好的训练呢?如果说学生的成就是发表更多好的论文,那么良好的中式导师的关怀帮助是胜于西式导师的。因为中式导师他信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不平等,但却是想爱护自己孩子那样爱护学生。
所以,你所认为“中国的文化本来就不是一个“做研究”的文化。”那是没选对导师,选对了有才华有远见有思想有道德的导师,那对研究的热爱,对研究本身的执着,会燃烧一生的,会将导师的慎重敬畏的科学精神,贯穿永远,想起导师,便不停下来,奋斗不已,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儒家文化当中的“师承一脉”。
另外,我在吃饭的时候,仔细地想了想你说的四类学生,顺着你的思想往下延伸,说说我的观点。
第一类,精英学生(有才华有见地,他们很幸运,遇见了会培养他们能力的导师):
只给教授做判断题,要求他们的回答很简单, Yes or No.
教授耐心细致,培养他们独立做研究。于是,他们在和教授讨论中必须提出问题,并讲出自己可能解决的可能性,ABC、。。。。Aadvantage, disadvantage; B的的advantage, disadvantage; Cadvantage, disadvantage。。。最重要的是,我的选择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方案是什么。问题是这样做可以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这类学生必然引领学界潮流,自己会通过教授的network,或是什么conference的机会找到厉害的合作者。
第二类,努力学生(用功努力,心地善良,能毕业,但合作伙伴除了导师,找不到别的教授,比较跟随导师)
给教授做选择题,要求他选择ABCD。。。
教授非常博学多才,对学生谆谆善诱,花大量的时间维系与学生的关系,有求必答,人品良好。学生在学校有问题就问导师,导师不厌其烦地作答。每次学生遇到问题就问导师,导师就给出方向。教授与学生之间感情深厚,彼此过于熟络。
这类学生会传习老师的精神,培养一大堆中流的学生。
第三类,天资有限学生(不怎么用功,毕业还得靠导师帮忙,没啥想法)
给教授做问答题,问个问题,让教授回答。
学生就没什么天分,不爱学习,和教授关系还行。教授比较优良。
第四类,懒惰学生 (真是没心情读书那种)
和教授没什么好聊的,没有问题,也不需要答案。和教授只能聊点家常。
学生连继续读下去都有困难。
Ev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

听众

311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8-30
最后登录
2012-3-30
积分
311
精华
0
主题
7
帖子
44
14
发表于 2010-9-3 10:01:5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楼 Kenneth 的帖子4 Q0 L2 C1 W& C* B$ C" ?( v
3 D  ^5 L6 I+ }3 O9 h

9 q- ~8 `8 I1 r5 S; W8 Z  J    Kenny 好!不确定性规避我是用的霍夫斯塔德的关于民族文化概念中一个维度的含义,因此它可以算作是社会层面的变量。当然,即使是这样,你可以说即使处于同一社会中,有的人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高,有的人低。不过,霍氏确是把它当作民族和国家层面的变量来考察的。
; b+ U3 V7 k8 Y5 {8 S我上文的意思是说,文化传承(比如对不确定性的社会层面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的行为(比如你对学生的四种分类),至少在社会层面是这样的。
" q# o- b0 h  d7 C( O3 H2 }& h0 S6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5
发表于 2010-9-3 17:50:4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楼 learningsean 的帖子8 i. i0 e/ c% _9 K

5 Q6 x9 X5 t7 K) w) W2 S! @oops! 误会了,对不起。  ' d" ?" M/ t& Q* j!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6
发表于 2010-9-3 18:08:4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楼 researcheva 的帖子9 X$ E  x. O$ J) E
% w' ^$ k9 B4 G/ C1 ^% C) x
哇!你写了这么长,比我写的更多,我如何回应才好呢?
# z. r& e& i, V9 P! c# h: b* \# N8 \
, u/ N& M! B# ~+ ~6 a% p9 r3 d, l2 [1. 第一、我讲的是「做研究的文化」,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我从来没有说东方的老师「不好」,西方的老师「好」。我只是说在「做探索性的研究这个文化上」,西方老师用的方法比东方老师(一般来说)更容易做就一个“懂得研究的人”。当然,我这里讲的是西方的研究态度,讲的是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其他的研究自然另当别论。
+ A; L0 C2 ~# i
0 P/ |/ D7 T+ _2. 我同意东方的老师照顾学生无微不至。但是(once again),这不是我讲的重点。要不要为学生找工作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谈,东方的老师就像一个“父亲”,西方的更像一个“合作者”。但是,这却不影响我的观点。我再说一次,我讲的是“就培养一个西方探索性研究的人才”来说,中国式的师生关系可能是一种障礙。" r, R) s( E" G' G% l
5 e+ m3 H4 S/ h5 R* H. [: a! p
3. 模仿是东方学习的基础和范式、批判讨论是西方的学习基础和范式。如果这一点不改。我们还是抱着“学生不能大过老师”这种观念,对科学研究来说,是一种障礙。( y2 k9 l1 T7 _: n7 O& a$ ?
0 @; e! f( ]4 S' j2 ~" t- k
4. 最后,我已经讲过几次,中国太尊重权威。而老师就是权威的典型代表。如果老师永远都是权威,那学生如何探索、如何研究,而可能超过老师呢?
7 @- W) Z( z* [* r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12

积分

书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0-9-2
最后登录
2010-9-5
积分
12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2
17
发表于 2010-9-5 21:23:3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楼 Kenneth 的帖子
9 S3 U6 [+ }7 e! ^
9 k$ j& A6 m$ S
2 b# r6 D& D6 ^    你的原话“探索性的科学研究”,西方的态度更容易促进研究。“就培养一个西方探索性研究的人才”来说,中国式的师生关系可能是一种障”。" _2 g+ P1 d: w# U; P) P
- \! {0 V1 D6 O. D9 N' g) q2 {
我认为,你混淆了两个概念,探索性研究不等于离开导师做研究,很有可能你的导师也本身就是在探索性研究,在做最前沿的研究,他就是学术大家,他会帮助你继续探索性研究。你还有一个前提假定,是中国式的教授在于学生意见相左时会扼杀学生的探索尝试,事实上受过良好训练,特别是美式训练的中国教授,很难会如此莽撞。5 U% r6 w6 A; u6 }4 ]

7 Q# M, a. I0 i“中国太尊重权威。”不能作为阐述西式理念的良好之处。尊重和全盘接受不批判是不一样的。你可以礼貌上很尊重导师,但是你做的研究在批判导师的观点,这完全两回事,就我的例子,我批判最多的就是以前的导师,但一点都不妨碍我用一生的时间来尊敬他的品德和努力。: @  i2 G0 W7 K& `, {# i

5 u$ Q% a+ W# q! F“批判讨论是西方的学习基础和范式。”你如果了解社会学(sociology)就会知道,sociology中最基本的training就是critical thinking, 批判讨论是某些学科(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必要的训练。不可以把学科之间的差异加在文化上。
, L$ x; @7 V! l) h: L
3 P  M% g! G  k; w6 W; m2 W- {# F; V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文化的趋同也是颇为重要的,就是很难分清楚哪些导师算中式,哪些算西式。有些华人教授,他对国学的研究浸润也很难算得上中国思维。然后秉持儒学思想的教授,也很可能有西方的背景,流利的英文,严谨的态度。% X5 }. _. W9 x& r+ K) H
1 S/ p3 S8 o9 q; E
其实,西式教育也没有提倡者渲染得那么先进完美。研究本身就是中性的,研究者赋予了他更多的个人色彩。
, y  h1 \9 {& y ) c9 u; @/ [% ?' i)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8
发表于 2010-9-6 09:35:1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楼 researcheva 的帖子
3 x8 }3 K. E" u$ |% [% }# K8 @" k' D) S
我觉得你我讲的是同一样的事,只是我把它边缘化、夸张地讲出来而已。( _: G4 j1 K* B* u$ ]: h6 N7 w
* C4 e1 \# m+ \: d# H# c4 Q) F5 N' `
1. 无论我讲的是“西方如何如何;东方又如何如何”,你的话都一定对的。如果用你的表达方式,所有的文化差异都不可以谈了。只要你找到 “一个” 或是 “一少群” 的人不是这样的话,你的话就变成「一定对」了。$ r" }* q0 S1 m. V0 k

# r8 V) m) _5 j/ Q, K2. 你的原话“事实上受过良好训练,特别是美式训练的中国教授,很难会如此莽撞"。
0 e8 i1 _! D/ D「受过美式训练的中国教授」或是「严重受西方训练影响的中国教授」,就不是一个 “东方教授” 了。 :-)
) A1 ~: O0 q( Y6 n! O( a, l2 G 4 X) ~: |6 J8 n3 b
3. 你拿了我的「字」和我对话,就像西方的语义分析,推导出「上帝是不存在的,因为上帝做不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一样。我说「中国太尊重权威」,明显的是说时下的学生 “尊重权威” 老师到一个程度,就是「某某 “大师” 说过 0.1 已经是 “足够” 大了;某某 “大师” 说过 0.85 就已经是 “可以” 了; ......」当中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的。这,起码在我有限的观察是 “普遍” 的。你问我是不是「每一个」尊重权威的学生都是这样呢?那当然不是了。所以,你又回到上面第二点了。或者是我用字不对吧,是否我说「中国的学生盲目地跟从权威」会好一点吗?
- o- a# h# K1 N  f5 n+ [  h$ a, t. L# f: I$ M* Y9 C
4. 你的原话“不可以把学科之间的差异加在文化上"。我是做管理学研究的,我讲的自然是管理学。难道一个做化学研究的学生也会说:「老师说氢+氮=水,所以氢+氧水」吗?% n& N8 @1 m( }" F/ v& V4 D

( d8 `' g- i( R6 A8 ?1 v" x5. 你讲的很多所谓「华人教授」,是中国血统的教授。我是写这个日记的人,我肯定不是自己所说的「东方老师」吧,但是难道我不是东方人吗?/ \* O! d: @% ]1 S& E* t
- e: B9 j. Q; Q' R
+ b* h  N  S& ?: |$ s' j(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听众

188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1-4-30
最后登录
2011-5-6
积分
188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11
19
发表于 2011-5-1 10:27:32 |只看该作者
我的愚见。Kenneth用的两个维度——“有没有问题”“会不会找答案”,其实都涉及一个概念,“自信”。按我自己的观察,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常常是很没有自信的,没有自信提出问题,没有自信自己可以找到“自圆其说”的答案。每一个中国大陆的学校在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之前,都要接受残酷的高考教育。在高考中,客观题不说,甚至连主观题(比如说作文),常常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在这样的长时间培训中,中国学生丧失了问问题和找答案的“自信”。他们也许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是“有自信”的,但是在知识的探索方面就丧失了“自信”。其实他们不是真的不会问问题,找答案了,他们只是没有自信,觉得自己做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5

听众

5970

积分

贡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注册时间
2011-9-10
最后登录
2015-5-22
积分
5970
精华
0
主题
11
帖子
477
20
发表于 2011-10-15 17:39:38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独立的批判性探索才是Kenny的主旨。但是,我想argue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绝对不缺这些东西,古希腊天天“瞎”讨论的时候战国的思想家也天天打觜架。我们所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受到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思想的重构和从小学开始的疏离,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批判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