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四种: (1)没有问题,也没有答案的; (2)没有问题,只有答案的(当然是一堆要背诵的答案); (3)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的; (4)会问问题,又会找答案的。 第一种学生,在国内上完高中就没了。 第二种学生,可以在国内拿到学士学位的。 第三种学生,可以读完硕士或博士的。 第四种学生,是可以做研究的。 我越来越觉得,做研究与读博士学位,在国内可能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过去我一直有一个错觉。以为这个学生懂得问有深度的问题,可真不笨啊!应该是可做之才。/ h% z, t A5 ? }
慢慢我才了解,会「问问题」和会「解决问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能力,而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我之所以一直有这样的错觉,是因为我把西方的研究院教育用在中国的学生上(注:以下的讨论可能只适用于研究院里)。 。。。在中国的制度下,最聪明的学生是“懂得老师心意的学生”;在西方的制度下,最聪明的学生是“懂得自己心意的学生”。 。。。一般在外国,更多的「老师会把学生的成就看成是自己的成就」。在国内,会有更多的「学生会把老师的成就看成是自己的成就」! 。。。在中国,学习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在西方,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在上面的种种因素使然下,中国最聪明的学生是被训练成为「第三类学生」,也就是「会问很多很有深度的问题,但是不会去找答案的学生」。我常常听到国内的学生说:「我们都很困惑,不知道哪一个看法对,哪一个看法错。」这样的话,我很少从一个外国的学生口中听到的。他们一般都会说:「我觉得这是对的、或者是错的。」然后他们一般都可以自圆其说(当然也有很多外国学生的理由很肤浅的)。 中国人打从孔子开始,就是老师有一个绝对的对与错的标准。学生唯一需要学的,就是什么是对。西方打从帕拉图开始,就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一切真理都可以透过辩论找到的。就算到了科学革命,真理好像是有一个比较绝对的标准。但是还是透过科学方法找出来,而不是透过口传笔录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如果我上面讲的是对的话,中国的文化本来就不是一个“做研究”的文化。而是一个世代相传,把真理传下来的“承传”文化。怪不得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试图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中,总结出古为今用的管理知识”出来。我这样讲,是不是试图把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完全推翻,把它讲成是一文不值,叫大家把它丢弃呢?自然不是!我只是说如果我们还是抱着一个重重的包袱,硬要守着我们的文化“遗产”不放的话,我们是很难进步的。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什么呢?我的国学基础不好,不敢班门弄斧。所以我会从「方法」开始。我希望我们放下我们文化中妨碍我们前进的学习方法。其中第一重要的,就是作一个「第四类学生」。你可以试试解决一个你提出来的问题,然后与我们分享你是怎样解决它的吗? ' Z* r4 P5 L$ | R) _- o
Kenny 香港中文大学宿舍 7/18/20109 Z) r& ?7 J4 @) r" f/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