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4-13
- 注册时间
- 2002-9-18
- 威望
- 0
- 金钱
- 5246
- 贡献
- 188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5434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823
- 主题
- 188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2-9-18
- 最后登录
- 2007-4-13
- 积分
- 5434
- 精华
- 0
- 主题
- 188
- 帖子
- 1823
|
" M! m) R7 u# @; y! o+ \8 D- f! p' }2 {1 Z3 r C7 G
(1) 晕轮效应。晕轮是欧洲中世纪宗教画中天使与圣徒头像上所画的一圈光环,一看见晕轮的人,便可断定此人是位完人,这效应便指看见某被评者某一特定方面表现优异,就断定他别的方面一定也好,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不做具体分析。此效应的反面是魔角效应,因宗教画中的魔鬼都头上长有两只牛角。这就是见被评者某一方面表现不良,便全盘否定。这些都属个人偏见,造成考绩误差。& ^' k9 C1 k$ Y, A/ |& q
: s: v! i+ P1 v. G* \- ~* ~" b+ r
(2) 群体定见。人们为了认识方便,常将社会上的人归纳为若干具有一定共同典型特征的不同群体。如认为妇女都是感情较脆弱的、心眼较狭窄的、心肠较软的、对家务比对事业更重视的等等;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总是自视过高、不切实际、只想出国、怕下基层、多说少做的;少数民族多是豪爽直率、嗜酒好斗、文化偏低的,等等。以此种群体偏见去判断被归入哪一群体的人,并断定他必具有所归纳出的那些特征,又是一种不作具体分析,主观片面的弊病。
; p1 i3 m: k& Y& H8 v* X- ?
% a, A" I/ ~/ C7 Y0 v(3) 第一印象误差。首次相遇时所获印象最深,先入为主,把人看“死”,也是主观片面表现。6 u$ I+ d6 t/ A g, S# U! T- B
2 W% M8 A+ m' ?, E+ ~. T(4) 类己效应。对跟自己的某一方面(种族、籍贯、性别、学历、专业、母校、志趣、业余爱好等)相类似的人有偏爱而给予较有利的评估。+ d, s b) d8 c" H
K! C) N5 k( l( [ y/ x2 N
(5) 近因效应。不久前发生的、时间较近的事件印象较深,认为这便是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或行为,当做被评者一般特征,较久远的事则忘记了或忽略了。显然也是一种片面性。
8 Y2 a# D: n7 m
) {9 N& l0 K w4 E& Q* I# |(6) 对比效应。把对一个人的印象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人(如其继任者、亲属、推荐者)身上;或将被评者与另一位非典型任务做人际比较来作评判;不是去与既定的考绩标准比较。
0 T2 T% P$ H# c! H4 V+ r' a
( g. b- @6 t4 j- K(7) 过宽或过严倾向。不是对个别人而是对全体被考评者掌握尺度不准。这往往是由于怕得罪人,恶化与下级关系;或屈从于某种普遍错误认识(如认为被评为“中等”便是很差等)的压力而普遍偏松。或由于怕被领导追究“讨好下级,丧失原则”而普遍偏紧。这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3 _- H& e5 j8 j
* `0 ^4 U/ ~8 U(8) 趋中效应。硬套“两头小,中间大”的一般性规律,不从事实出发;或由于没仔细考察下级的表现而不愿给出“最优”与“最劣”的极端评语,干脆来个平均主义,一视同仁,都评个“中等”。
5 s( e7 c& A8 D) ~) D& m3 z. r: J9 P" ~6 O! J0 m+ l3 K; s$ L. M
还可找出另外一些心理弊病,都是源于主观片面,不实事求是。问题是这种弊病常是不自觉、无意识中犯的,所以初次考绩后,最好复核一遍,并请自己的上级审阅,以求慎重。
1 U d" q4 k5 Y- T# ?
% ]: P, S6 `1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