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逍遥自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132项工具(交流)

[复制链接]
cn2    

0

主题

4

听众

3538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3-8-16
最后登录
2013-4-11
积分
3538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577
141
发表于 2003-9-12 19:41:00 |只看该作者

细化

细化内容,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42
发表于 2003-9-14 15:31: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56、皮亚尔故事测验

皮亚尔(皮亚杰?)故事测验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一样,本来也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皮亚尔用编成对偶的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事实上科尔伯格是皮亚尔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它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43
发表于 2003-9-14 15:3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57、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5 C- z- O. }1 O8 R( ?- J) V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4 I- I% e, L% d" w- N+ z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3 U) n1 A! \, d 比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5 A; H# z" M' O4 i2 d1 ^2 Y4 V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么说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3 q: w- e. _ q$ i;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44
发表于 2003-9-14 15:3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资料已发

[quote]以下是引用懒惰的猫咪在2003-9-11 14:51:55的发言 4 y N) d% `9 Y( D" s5 T$ c) \7 q我看了很多有关平衡计分卡的介绍,可都是擦边球似的,总是不详细,操作性不强,毕竟我以前没操作过,而且也没有个现成的可学习的人指教一下,总之看完了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作,麻烦您请将平衡计分卡的资料电邮一份给我,不盛感激。 ' v/ d5 \3 l( C7 X: J7 H0 { 5 F ~4 U+ {# K u' jtracyking@21cn.com6 Q3 X4 p7 L8 I! b: h" c **************[/quote] ) g& s# Y Z! }0 m/ c! a请查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45
发表于 2003-9-14 15:3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59、赫茨伯格工作丰富化模型

59、赫茨伯格工作丰富化模型% N# k; K9 i w1 X2 z8 | 工作丰富化指纵向上工作的深化,是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上的改变。通过让员工更加完整、更加有责任心的去进行工作,使员工得到工作本身的激励和成就感。 . ^ R% a3 w* [. G0 y7 x$ L0 g 赫茨伯格工作丰富化模型的理论基础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丰富化的核心是体现激励因素的作用。在《再谈:你如何激励职工?》一书中, 弗莱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认为,实现工作丰富化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I7 C w5 {3 R* ]6 q(1) 增加员工责任。不仅要增加员工生产的责任,还要增加其控制产品质量,保持生产的计划性、连续性及节奏性的责任,使员工感到自己有责任完成一个完整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同时,增加员工责任意味着降低管理控制程度。+ m! H' c* _0 G (2) 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员工感到工作的成败依靠他的努力和控制,从而认为与其个人职责息息相关时,工作对员工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良好工作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是给予员工工作自主权。同时工作自主权的大小也是人们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 ]& f1 k; ?4 O/ y(3)反馈。将有关员工工作绩效的数据及时地反馈给员工。了解工作绩效是形成工作满足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很难得到高层次的满足感。反馈可以来自工作本身,来自管理者、同事或顾客等。+ v) K6 I0 I3 \- v- W% g' V (4)考核。报酬与奖励要决定于员工实现工作目标的程度。 : Z& b+ N n+ m, i" y/ L. K(5)培训。要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员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o! f2 V& T; r% ~ _* J/ @6 T (6)成就。通过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决策的自主权,来提高其工作的成就感。! \4 \1 i% f2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46
发表于 2003-9-14 15:3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60、彼得反转原理

60、彼得反转原理 + r. W. C9 a, g1 w" g3 E 2 |" _' o( i9 z! I& T& u  彼德反转原理是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提出的彼得原理的特例之一。6 v. }) [2 S3 i. E# Y 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人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H6 b. S/ u/ Q2 s5 B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a8 E) k3 o( _' p! o, o! _ 在对层级组织的研究中,彼德还分析归纳出彼德反转原理: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人(input)评断部属。于是对于那些把手段和目的关系弄反了,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缺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而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 p4 c; Q! N6 w3 T x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亨、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w: I4 ^9 o0 X8 @& J   帕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7 K( j: Q& ? \$ X$ G8 H( _: Y. s 彼得原理首次公开发表于1960年9月美国联邦出资的一次研习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地想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于是引介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演说召来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决定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呈现彼得原理,尽管所有案例研究都经过精确编纂,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事实,最后定稿于1965年春完成,然后总计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无情地拒绝了该书的手稿。1966年,作者零星地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述论同一主题的文章,读者的反应异常热烈,引得各个出版社趋之若婺鸳。正如彼得在自传中提到的,人偶尔会在镜中瞥见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即自我辩认,于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这样的片刻里正好可以使人进一步认识自己,“彼得原理”扮演的正是那样一面镜子,请问:你是胜任其工作的吗?你所在单位胜任其工作的员工占多大比例?" I/ }5 G S1 @' A5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47
发表于 2003-9-14 15:3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61、冲击晋升模式分析

把不胜任、无创造力、无生产力甚至碍事的冗员升调到组织的高一层级的一个可有可无的、无比有好的职位上,彼德在“彼德原理”中 称之为冲击式晋升。 + B; l& h- o9 W( t冲击式晋升是假晋升。获得晋升的员工并没有比以前担负更重职责,并没有在新职位上完成多于原先的职位的工作量,有时简直是在制造一大堆无意义、无价值的工作机会和垃圾。冲击式晋升这类的假晋升是造成层级组织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人浮于事的原因之一。 $ R2 d$ H2 c& M0 P9 A那么层级组织为什么会采用诸如冲击式晋升这类假晋升策略呢?彼德认为,成功的冲击式晋升有如下成效; L4 A6 z+ X3 u4 w3 O6 a (一)隔离冗员而使其他员工专心工作,通过清除重要岗位的不胜任者和冗员而使作业更流畅。; _& U. s8 `9 T/ ]9 u$ N (二)掩饰升迁政策的失败。如果他承认XX确实不胜任,旁观的人便会想:“在给XX最后一次晋升前,组织早该知道布拉基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冲击式晋升却能证明先前的晋升是对的(指对员工和旁观者而言,对层级组织专家则另当别论)。 $ s4 a4 k0 a7 ]: C9 T* d( ]$ p(三)鼓励员工土气。有些员工至少会想:“连XX这样的人都能晋升了,我当然也能获得晋升。”对许多其他的员工而言,冲击式晋升是个极大的诱惑。 6 R* _8 }7 a. E. m+ s* N   (四)维护该层级组织的安全,尽管XX不能胜任,但不能开除他一一因为他或许熟悉组织的业务,他若跳槽到竞争对手的组织中,可能导致危险。 ; F! y. X4 m) k(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48
发表于 2003-9-14 15:35: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62、蔓藤晋升模式分析

62、蔓藤晋升模式分析 4 }, j# A0 u; q8 w+ x# g, p蔓藤式晋升是另一类型的假晋升。蔓藤式晋升和冲击式晋升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在种种原因不能解雇不胜任员工的前提下,为不胜任员工制造一些可无的、无比有好且员工看起来他们获得了真正的晋升的职位,以欺蒙它人、隔离冗员、改变重要岗位的不胜任状态。如果说冲击式晋升是纵向晋升,则蔓藤式晋升是横向晋升。如公司把业务划分成许多区域,把不胜任的一些高级主管外放到各省,担任所谓地区副总裁的职务。 + ~' O. \( v1 j! ~ 蔓藤式晋升时,不胜任员工有获得阶级上的提升,有时连薪资也没有增加,只是被冠上一个较长的新头衔,然后被调到偏远的角落去。 # N- l# c$ ?( \* ^0 F, d7 F层级组织规模愈大,蔓藤式晋升愈容易实行。 ; @) T" x r: C* ` ! q7 y) c ]' f K) c) { “彼德原理”只是客观的揭示了层级组织不胜任普遍存在及其原因,也揭示了造成组织老化症--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人浮于事的罪魁祸首--假晋升、世袭晋升、职业性的机械行为等,但对于怎样解决问题却没有提出任何思想。 * @. D3 l4 }4 j8 y% k,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49
发表于 2003-9-14 15:36: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65、 阶层淘汰

65、 阶层淘汰 4 H# q+ G) @! e( {! g* K$ W这还是“彼德原理”讨论的问题。 . R* c: g3 }6 Q/ ], Z. ]6 B) Y彼德把员工分为五个等级:超不胜任级、不胜任级、适度胜任级、胜任级、超胜任级。两个极端的员工——超胜任和超不胜任,一样都是被解雇的对象。他们经常在上任后不久就被解雇,理由相同:他们倾向于破坏层级组织。而这种去除极端份子的措施,彼德称之为“阶层淘汰”(Hierarchai Exfoliation)。 ' N8 X* }/ \7 q8 P r+ C2 c 按“阶层淘汰”原理,超胜任和超不胜任的员工是属于阶层淘汰者,都会受到典型层级组织的排斥,在他们的现在况状下注定要被解雇 8 @1 Z9 ?& v {" E' }; i2 X超不胜任的员工被解雇容易理解。彼德的归纳是被淘汰的超级不胜任者往往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未具创造性(没有产出、没有成效),(二)未能维护层级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无输入)。对一般人而言最感困惑的是为什么超胜任的员工被解雇。在大多数层级组织中,有些优秀、卓越的员工不仅得不到晋升,甚至还遭到解雇?彼德认为:因为他们破坏了层级组织,并违反了层级组织必得维护的首要戒律。在大多数层级组织中,超胜任比不胜任更不受欢迎。6 W; h- ^+ [) y- p- K" o 为此彼德有如下忠告:你想另地而居吗?你目前在军中、学校中、或商场中的职位是出于你自愿的呢?还是你本身便是法律或家庭压力下的牺牲者?如果完全依照你自己的计划和决定行事,你将可能使你自己成为不是超胜任者,就是超不胜任者。 . j6 N; l9 i' l9 N! z7 k, j。。。。。。我是超胜任者吗?。。。。。。还是。。。。。。?' _0 @$ J8 H8 u' j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4

听众

2842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10-8
最后登录
2005-4-22
积分
2842
精华
0
主题
28
帖子
377
150
发表于 2003-9-14 15:3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69、通用的培训技术-1

69、通用的培训技术$ x l- j" M' _, K& D( z' m 通用电气公司(GE)首席教育官、GE发展管理学院院长鲍勃.科卡伦介绍了通用培训管理人员的作法,现转贴如下,相信读了此文,对通用的培训技术你会有一个了解。 : F# m. \8 i" q6 vGE:我们如何培养经理人0 z* L6 B% d, |2 N2 U 在我们看来,要培养领导人,首先是招募杰出人才。就像大学要从全国的中学中挑选最好的学生那样,我们也是全方位招募最优秀的人才为我们公司服务。其次,我们创建了强有力的业绩文化,强调业务结果。第三,我们还强调共享的价值观。我们教育人们,希望他们心领神会。第四,我们要为人们提供优异表现的机会。我们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挑战极限的机会,让人们去从事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这么多机会。我们确立责任制度,就是说如果你负责某项工作,你就要对此负全责。我们给年轻人出人头地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接触GE的高级领导人。第五,我们有一套育人制度。通过有序的程序来进行业绩评估和升迁前景评估,进而奖励最优,淘汰最劣,对表现最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表现最差的员工,请他们走人。- e; x5 _# D7 C b 从哪里,并招什么样的人?GE有20多项主营业务,在全球有30万员工,在156个国家展开经营。这一切都始于雇用好的人才。我们的人才储备主要利用的是大学招聘。我们每年招聘4000多人参加我们的管理培训项目,包括金融方面、人力资源方面、工程和制造以及信息科技方面的发展培训。我们让他们参加两年轮训计划,在4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他们边学习,边在不同的业务集团工作,同时还有机会与一些GE的领导人共事。我们虽然也雇用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过我们做得最成功的还是从大学校园直接招聘毕业生参加管理培训项目。 3 w# x7 Z) k8 {- k关于GE招人的标准:我们公司喜欢那些特别聪明并有强烈进取心的人。要特别聪明的人,因为当我们犯傻的时候,聪明人就特别有用。要有强烈进取心的人,因为这种人最想成就一番事业。有强烈进取心的人从小到大都通过成就促进自身成长。不管遇到什么挑战,他们都挺身而出;不管需要做什么,他们都去做,并比人们要求或希望的要好,因为他们有内在的驱动力。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人。0 A2 n! g) L8 l5 V6 x. T 如果我们无法找到太多特别聪明并有强烈进取心的人,那我们就降低标准,找那些不是非常聪明但有强烈进取心的人。有强烈进取心的人对公司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表现优异,竭尽全力,从来不会满足于刚刚好,不满足于得到95分。我们雇用那些在大学里就希望表现优异的学生。当他们考试得了98分后,他们会回头检查试卷,找出错在哪里,他们会说“哎呀,我知道了,我本来知道正确答案的”。我们不喜欢有些人得了98分后,把试卷往抽屉里一扔,说“我们去喝一杯”。我们都喜欢来一杯,这没问题,但我们希望有努力进取心态的人。 8 R/ \* Q) b: _8 M, I2 c' [7 _& u& b+ x“学习”如何转化为“业绩”?当我们讲到在公司的表现和发展时,有一个简单的概念,这就是学习曲线。学习曲线与两方面有关,其纵轴是业绩或发展,横轴是时间。学习要花时间,尤其在开始阶段,花上很多时间,所得却可能不多。所以在开始阶段,学习比较艰苦。你花很多时间在吸收信息和数据,但你不知道意义何在,觉得一切都乱糟糟的。有一天,在你投入足够的时间、得到足够的信息后,会突然开窍,你会说:“我明白了,我懂了”。这是因为你所吸收的信息和数据突然之间转化成了知识,转化为技能,转化为能够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学习的第二阶段,你投入相同的时间,但是会得到大量的学识,获得飞速进步,非常之激动人心:学习和增长都充满乐趣,每天你都能学到新东西,并将其付诸实践。但是如果你干一个工作时间太久了,没有多少可学的东西了,一切按部就班,人们就会感觉平淡,因为工作不再富有挑战性。这非常简单。我们应告诉员工这一点,告诉他们关于学习和时间的概念。* d% R: T) x, g, c8 E5 c9 i 相比于学习,更重要的是业绩。业绩曲线与学习曲线是一回事。刚开始你不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可能把它做好。我们教育员工,向他们传达的信息是,业绩在我们的文化中非常重要。在GE内部,一旦你进入了公司,你是来自哈佛大学,还是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学校并不重要。因为一旦你进入公司,你现在的表现比你过去的经历更重要。 ' D, ]' a; @9 H; w" N z)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