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8-26
- 注册时间
- 2011-3-7
- 威望
- 76
- 金钱
- 325
- 贡献
- 567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968
- 日志
- 1
- 记录
- 0
- 帖子
- 320
- 主题
- 53
- 精华
- 0
- 好友
- 13
 
签到天数: 20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注册时间
- 2011-3-7
- 最后登录
- 2015-8-26
- 积分
- 968
- 精华
- 0
- 主题
- 53
- 帖子
- 320
|
梁山好汉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随后的“英雄排座次”却让宋公明伤透了脑筋。绩效评价工作一着不慎,便会使管理者身陷 “绩效门”漩涡。抚今追古,尧舜禅让的背后,是尧帝长达28年用心良苦的绩效评价历程;西汉初年政局稳固的背后,则是“一线业务人员”与“二线支持与管理人员”绩效大小的合理区分。一把手该如何度过绩效难关?不妨从传说与历史中采撷一二,窥斑见豹。
! N% N7 N3 i7 ^( [$ s: c- N# W9 i( [
' A% J& m2 \; ~* [# X6 y; |& M《水浒传》中有段著名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故事。宋江在指挥了几场胜仗之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有必要总结一下工作,进行组织建设。可是,如何根据好汉们的绩效贡献来排座次呢?虽然前几位的次序大致可以确定,但后面的排序要想理论个清楚,恐怕就会惹来诸多纷争。这个典型的绩效评价问题,想必让宋江非 常棘手。于是,有了书中“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一幕。有了这“天书”撑腰,宋江才为这次绩效排序定调子,“众头领各守其位,休再争执,不可逆了天言!”各路英雄也连忙表态:“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 ! p. Q4 C4 {% J- r9 j& P
8 z+ W# J q9 Z7 ]) R" \2 D
我们更相信,宋江是这场戏的幕后策划者,他一定是认识到绩效评价是如此之难,所以才巧妙地回避了它。既然说不清楚,就让老天爷去定吧,大家也就不好再说什么,这个棘手问题也就算是解决了。
% r1 B9 U2 t( X D+ i# a A: q0 Z
2 ]/ }, A. J% a1 j; o《水浒传》毕竟是戏说历史,可以低成本、低风险地解决绩效评价难题。但在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中,无论是半信史,还是信史,都可以看到组织管理者在绩效评价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其中既有充满智慧的光芒闪烁,又有力不从心的局促和危机。
3 F: Z) D; B& f! E; Y/ m& j5 ~0 ?" r, V1 K+ f( \& j4 r- K9 o
尧舜禅让,一段漫长的绩效评价历程 9 ^7 k2 U4 @% w6 }+ h
1 g T" s0 p$ [- B+ F* y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开始和下属探讨接班人问题的时候,距离他真正让出帝位还有长达28年的时间。其时,部落联盟首领选择接班人是一个可以开放 探讨的问题,利益相关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最终要由首领来决定。这一问题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要提前许多年进行探讨。而且,对候选者的资格没有严格限制,尧的说法是“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 K6 O4 ?! F) c8 w1 b) y, {3 I2 I4 O6 A2 L5 ?* N
在尧连续否定了多个人选之后,他的手下推荐了“平民、单身汉”舜。大臣们对舜的初步评价是: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仍然能够孝顺、友爱地与他们相处且不让他们走向邪恶。这是基于事实的描述法,而不是简单地说他“好”或者“不好”,也没有说舜如何精通天文、地理等知识技能,更为关注的 是“做人”的基本面素质。这个理由打动了尧,尧随即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此来考核舜的“德行”。从此,尧对舜这位“未来的接班人”开始了漫长的绩效评价过程,可谓用心良苦。
0 S7 ` d: C* e; h& W3 p9 e
3 _6 Q: A% \# q首先,考核舜的“基本能力素质”,即“齐家”的能力,看他是否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家族,使其健康、良性的发展。舜对有着高贵背景的两位妻子做了训诫之后,让她们去老家伺候公婆,她们都能够按照舜的要求恪守妇道。通过这种完全基于事实的考核方式,舜的“齐家”能力得到了尧的认可。 5 ^2 g4 i3 c$ W4 f
8 w2 K8 P5 c6 f6 m# Y [: M( \0 d
其次,考核他“定制度”的能力。尧让舜去健全、完善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制度体系,并付诸实施。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类似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方面的“职能工作”。事实证明,作为一名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舜的工作是成功的,因为这套制度体系得到了“员工”的认可和服从,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 2 C: l+ w) ~9 g3 s( f
5 @, S& _( u7 M2 Z再次,考核他“带队伍”能力。尧让舜去负责管理百官,明确百官的岗位职责、理顺他们的工作关系,使他们各司其职。舜的干部管理工作也获得了成功。
- V" u; l r' {, ]. z
- s1 b+ d" c' Z5 ^1 s复次,考核他“外部协作”的能力。尧让舜负责管理、协调与各诸侯、使臣的关系。在舜的努力下,政府与他们都建立了和睦、稳定的外交关系,并赢得了尊重。 ) j8 Y: o. g! ?: R, ?
6 R* P) ^) P. e6 Y" Q然后,考核他“现场管理”的能力。舜又奉命去实地考察、巡视国家的山川地貌。即便是有风雨雷电,舜却从未迷失方向,总能完成任务。
- K. i. d/ U: l5 H9 j8 Y3 Z2 ~. e9 c, h+ e6 G
通过以上种种绩效评价,尧完全肯定了舜的绩效表现,认为“汝谋事至而言可绩”,最终确定他为接班人。但绩效评价至此还没有结束,尧只是退居二线而未完全退出,舜也并没有立即被任命为“总裁”,只是担任“常务副总裁”的工作,而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1年。因为,尧虽然在选择接班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绩效评价工作,但仍认为这个决策还需斟酌,因为这只是基于自己作为直接上级的绩效评价,还不够完整。所以,尧对舜作了最后一步的考核。 ; c ?, k1 t, s$ }8 R" T- J, ]! ?2 b
* S2 `! M# `$ P2 i. ]6 [
最后一步是360度考核。尧让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舜进行评价。当然,这也进一步强化了舜担任“总裁”的合法性,使其政权更为稳固。结果,“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
7 U. _, y7 x; C) c6 S4 L; E, \/ D) h2 _0 \4 U9 w. V
尧选择接班人的过程历时二十余年,候选人的范围并不限于现有的核心层人员,即直接下级,而是广泛征求意见,扩展选择对象,并最终选择了平民单身汉舜;尧对舜的绩效评价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基本能力素质的考核,又包括对“定制度、带队伍、外部协作、现场管理”等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最终制定决策时,还充分 征求了各方的意见,降低了政权交接的风险。 8 E# a6 }7 n# z9 { P
$ I4 x6 c3 b2 P8 l6 Y% B, z
将相不和,赵惠王的绩效评价败笔 . }% A* h4 J0 J
* j1 } \2 B2 _; ]“负荆请罪”是有名的历史事件,在这里我们要关注廉颇、蔺相如这两位绩效管理中的被评价者,以及作为评价者的赵惠王。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 马迁用关键事件描述法来说明蔺相如的绩效。首先,从和氏璧说起,这是一件奢侈品,“价值连城”。但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报价明显缺乏诚意和契约约束,这个交易也没有发生。蔺相如的业绩是,运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使赵国保住了和氏璧,让国家免受攻击;第二件事,在一次外交场合,蔺相如使自己的老板保住 了颜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就这样,蔺相如“坐直升机”成为了赵国的“上卿”。 . ^' V) S9 ~% A( `' g& q
4 n8 _2 \) [, G1 A9 `0 s另外一位被评价者——廉颇,是攻城掠寨的高手,享有国际声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他在赵国的地位:秦王邀请赵惠王访问秦国,赵国内部的判断是,这次会面风险很高,赵惠王很可能有去无回,但不去又恐招人耻笑,最终决定赴会。廉颇送行时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 王,以绝秦望”。能够与现任领导探讨继承人问题的人,必然是重臣。但这样一位重臣,经过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绩效评价之后,地位却排在了蔺相如的后面。 $ D5 \; f, W8 [4 [/ ]
" K0 W4 o; s3 I% M. O. t
在评价廉颇和蔺相如的绩效贡献,确定职位排序方面,赵惠王缺乏明确的标准,而且与绩效评价决策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廉颇沟通不足。否则,廉颇也不会抱怨“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将相不和”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蔺相如的手下甚至认 为他过于懦弱而要求辞职。 i/ P) w9 g0 R: c& ?; i* O
# r5 B0 a9 X# }; d! v- V5 ?& _此时,赵惠王作为领导者,造成将相不和的关键责任人,应考虑上卿的任职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否与下属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舍人”能不能做“上卿”;以及如何衡量蔺相如的外交绩效贡献与廉颇的国防绩效贡献。还应斟酌,对蔺相如两次卓越的绩效表现,是提供物质奖励更好,还是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更好?面对绩 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将相不和,又该如何解决?但赵惠王没有思考这些问题,在将相不和的关键事件上没有作为。若不是廉颇、蔺相如这两名“员工”胸怀坦诚,管理者的败笔甚或酿下灭顶之灾。 7 G( Q4 }( r+ Y" p6 g
- z9 h8 e" H2 [4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