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6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想要什么 zt

[复制链接]

406

主题

4

听众

1万

积分

会元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9-11
最后登录
2005-11-14
积分
10183
精华
0
主题
406
帖子
22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1 14:4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搞清楚了你是谁,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要什么,或者说你想要什么。 糟糕的情况的是,大多数人就像我在前面说到的,他们嘴上说的,实际上不是他想要的。 我仍然拿我身边发生的事来做比方,我的下属经常有一段时间情绪不高,感觉到压力很大,公司给他们每个人每个季度有一个必须完成的销售定额,如果连续两个季度不能完成这个数字,就需要自己写一封辞职信。所以当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就具备挫折感。他们总是邀请我私下地参加一对一的集会,希望我能够明白他们的处境,并且指引他们一些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安排时间去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在听他们讲公司内部什么什么人不配合,而客户又如何如何经常改变注意,自己干这件工作如何没有兴趣,打不起精神,没有斗志,不知道下一步路在哪里。我听到的是一些对具体事物的抱怨,而没有听到他们来自他们的心声,比如为完成工作,换个词讲是为达到目标,他们真正面临的挑战。要知道这些抱怨,或者说这些工作中的冲突很容易避免,就是已经发生了,也很容易化解。因为我在前面谈到人们总是基于自身的利益(或者说环境)来做出判断与决策,只要你同时也换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同样一件事物,你就能够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是他们根本不知问题在哪儿,或者说不能准确地定义出问题。他们总是首先尝试在外部事物中去寻找答案(Reason),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所以事情做得不好,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 事实上,要多从自身的层面开始,首先要考虑自身的问题,然后再尝试去以自身为原点寻找答案。人们总是在出现冲突的时候,习惯性地去寻找“谁是对的Who is right”,而不是尝试性去问自己“什么是对的What is right”。习惯性去把属于自己的责任到外部找各种各样的原由。有些时候发现理由比什么都好找?早上迟到了,可以说公车晚来了,自行车没气,孩子生病了等等。小的时候,我在男孩子里面比较调皮,但是每当我与别人有了争执,回来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时,往往时先在屁股上挨上他的巴掌,因为他认为世上的事只有一个巴掌绝对拍不响,与别人发生争执,总有我的原因。我的父亲用最浅显并且有点野蛮的方法告诉我这个道理: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Question),答案才对自身有意义。 我再罗嗦一个将军与士兵的故事,让大家看得更明白。说的是一个将军有一次去视察部队看到站在前列的一个士兵,他的帽子已经漫过他的眼睛,就问:上士,是否你的帽子不合适?士兵回答说:不是,将军,是我的头不合适。将军听到这个回答,非常惊讶:明明是你的帽子不合适,怎么说是你的头不合适。士兵平静地回答说:将军,是我的头长得不合适,革命军人得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多么可爱的一个士兵。我们在前一个章节说到过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作一个内部归因者,因为只有内部归因,你才能找到你能够控制的行为的方法。把问题归结到外部,就算事实真正如此,与自身发展又有什么帮助?我们在序中说到的“为什么”与“凭什么”讲的也是一个意思。 回过头来讲我前面的事。我的下属任务完成不好,首先要想到的是自己是否足够努力,是否想过多一些的方法。与同事合作有问题,自己是否尝试与同事充分沟通,你是否把你要完成的目标与协作你的人分享,并且确保他们了解它,让他们愿意也有能力帮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客户的要求总是在变化,是否你一直在说“是”(Say Yes)而反导致鼓励客户这么去做,因为你总是答应的非常痛快,就认为你可以承受。你是否尝试过去管理客户的期望,尝试过去对客户说“不”(Say No)。 往往,我们在进行我们的动作行为的时候,总是对于外部有很多假设,可能这些假设你自身并没有意识到,但是它毕竟发生了。像前一个例子,我们假设我们的同事都了解我们的目标,假设我们对客户说“不”客户就会不与我们签定订单。正是这种经常存在的假设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前不久经常听到一句这样的话,叫态度决定一切,当然也就决定了成功。后来我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我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说态度决定了什么,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当我们这些行为经常不断地反复,就形成我们的习惯,这些经常性的习惯,因为惯性的存在,就决定了一切。道理听起来很简单?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是由我们思维的习惯决定的,这些思维的习惯与行为的习惯一样,是因为我们间隔不断的重复造成的,这种间隔不断地重复是因为我们自身老是在我们的思维上加上一些限定的条件,也就是思维的假设。 我的朋友怕我不明白,讲了两个实验的案例。 一个案例讲的是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缸里养一只大鱼与一只小鱼。正常的情况是大鱼会游过去吃掉小鱼,但是把一块透明的玻璃放在大鱼与小鱼之间,经过一定时间过后,发现就是把那块玻璃拿走,大鱼也仍然活跃在它的领地,不会游过去把小鱼吃掉。我们会说大鱼很傻,因为就是前面为吃小鱼不停地去撞那块玻璃而感受到痛,后来因为先有痛的思维而放弃就是放在眼前的美食,但是玻璃拿走以后,仍然可以去尝试。人有些时候也与那条大鱼一样,我们在工作环境中,如果你第一次去找一位同事合作,同事没有配合,一般会去找第二次,要是第二次还不行,会再试第三次,第三次再不行,你以后一般都会绕开这个同事走,而不管第一次同事没有协作是因为一个原因,第二次又是另一个,第三次再是一个,同事可能三次都是与你无关的理由没有帮助你(虽然几率很小,想到一件另外的事,很好玩,你追了三次而最后放弃的那个女孩是否像我说的一样?),但是你仍然走开,原因是否与大鱼想的一样? 第二个案例讲的仍然是玻璃的事,只是把缸放大,把鱼换成猴子,再在大缸上钉上天花板。你发现不管原来这个猴子跳得多高,经过一定时间以后,这个猴子永远也跳不过那块天花板的高度了。人有些是否像猴子一样,脑袋上都有一块天花板?我们讲的思维的限制,实际上与那块天花板没有什么两样。现在外面有很多的拓展训练,训练的是什么,是帮助我们找到放在头领上那块天花板,并且协助我们摘掉它。邓小平同志讲到的“解放思想”,解放的也就是一块天花板而已。 所以我经常地听到抱怨,而不是他们来与我说:头,我在与某种类型的人沟通方面遇到了一些挑战,你是否能帮助我?头,我在管理这类的客户的期望值方面遇到了障碍,你是否有好的方法或者技巧?我很愿意拿上面这些他们已经定义出来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并且尝试找到答案。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定义问题,答案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我讲的大多数人嘴上说的,实际上不是他想要的,也是这个意思。

406

主题

4

听众

1万

积分

会元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9-11
最后登录
2005-11-14
积分
10183
精华
0
主题
406
帖子
2231
沙发
发表于 2003-11-11 14:4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2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不应该去经常抱怨外部对你贡献太少,而应该是多想想你对外部贡献多少。正确的问题的定义也应该来源此。 回到我们的大命题来,与“你想要什么”相关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来工作?你来工作到底图什么?不同的人对于这类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讲是为存活,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有人阐述为实现自我的价值。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的来工作。什么样的答案并不重要,问题是你说的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也许我们需要先知道答案,那么这样的问题应该更好回答一些:公司聘你来做什么?假如你要不做你将会如何? 那个渔夫与富翁的故事也许你还记得?说的是一个富有的旅游者,看见一个贫穷的渔夫悠闲地在一举世闻名的海滩上晒太阳,感到不可思议,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工作呢?”渔夫说:“我今天已经工作过了,打上来的鱼已够我一天所用了。”富翁很可惜:“那你可以多打一些鱼,多赚点钱啊。”渔夫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富翁说:“可以买更多的船,打更多的鱼,再以后可以有自己的船队,然后建立远洋航运公司……最后当上百万富翁。”渔夫问:“当了百万富翁又怎样呢?”“那你就可以什么事都不用做,可以躺在这世界最著名的海滩上晒太阳。”渔夫哈哈大笑:“我现在不正在这里晒太阳吗?” 这个经典的故事值得我们在讨论这篇命题的时候拿来叙说和思索。可能有人愿意把它当做懒汉的哲学,如那位富翁一样,责怪渔夫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和贪图享受。但同这位贫穷的渔夫相比,我们却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该怎样活着、应追求什么、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俗世中我们拼命地追求,以为金钱可以买来一切,得到了财富似乎便拥有了幸福;日复一日地忙碌,如同终日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不知将要向那里去,以无知和懵懂熬度生命宝贵的时光。 那位渔夫虽然贫穷,但他明白,除了维持生计,过分的追求和拥有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快乐,知足虽然不能使他富有,但却避免了欲壑难填所带来的痛苦。他知道快乐来自内心,而不是身外之物,这使他更加关注精神的喜悦和安宁。他懂得人生的目的是获得快乐和幸福,更清楚人只活在现在,也只能享有现在,因此他时刻处于愉悦和满足之中。 至于那位富翁,他也许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不得不受命于欲望的驱使,承受欲望不能满足所带来的煎熬。为此他患得患失,殚精竭虑,提心吊胆,以至连在海滩上晒太阳都可能心事重重和眉头紧锁。尽管他可以一掷千金,潇洒地到各地旅游,却要以经年累月的营营碌碌为代价。就算他可以每年享受一个月的悠闲时光,生命质量又怎能同每天都悠闲快乐的渔夫相比? 渔夫的故事虽然讲了一遍又一遍,但每次都能给予我们不同的启迪。 所以总结这篇的意思,除了要搞清楚你是谁,还要搞清楚你要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是像渔夫,还是像富翁?我有些时候在上床睡觉前想一想,要么你也来,尝试地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往哪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