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1-17
- 注册时间
- 2005-10-7
- 威望
- 0
- 金钱
- 963
- 贡献
- 486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144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29
- 主题
- 12
- 精华
- 0
- 好友
- 9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05-10-7
- 最后登录
- 2013-1-17
- 积分
- 1449
- 精华
- 0
- 主题
- 12
- 帖子
- 229
|
6. 明君之治,患用而不知$ B8 M- b% P7 b2 R+ V) q3 N" {5 W0 F- @
明君之治,患不知人。这已被历史事实所证明。例如,唐太宗使用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贤相,所以开成了一斗米只值三钱,夜不闭户的清平盛世;唐玄宗用杨国忠、李林甫这样的奸臣,所以造成了安史之乱,蒙受了尘土飞扬中仓皇迁移出逃的祸害。又如,唐玄宗当政之初任用姚崇、宋璟,国家得了治理,后来任用不当而形成了混乱。以一个人的任用不同,而有如此大的利害悬殊。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明君之治,患不知人。作为一国之君,要想使国家得到治理,就必须识人。做到"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换句话说,就是有才能的人不可以埋没,败坏事情的人不可以粉饰,被吹捧的人不能提拔,遭诽谤的人不要排斥,那么,在君臣之间,贤遇功罪,分别辨明,治功自成。所以,君主要做到知人善任,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即君主所要审察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对于明君来说,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换句话说,作为君主应知人者智,自知者才是明君,而知者莫大于知贤,就是指没有发现和了解贤者更重要了,对于主持政务的人来说,没有比任用贤者更重要的了。这说明君知贤、任贤极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明君之治,患不知人,明君之德,莫在于知人。
3 e5 E/ A! e3 Q. h, O: r, ~, ^ 秦穆公能起用百里奚以称霸,并非穆公直接赏识他,而是由公孙枝的推荐。如果没有公孙枝的推荐,百里奚之个大才将会埋没,将在楚国当奴隶了其一生,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公孙枝让位推荐百里奚的故事见《吕氏春秋•慎人》。0 l3 b; F. M' }( N6 }
百里奚曾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晋打败虞国,他这个虞国大夫当了俘虏,后又被晋国将他当陪嫁臣送到秦国,在秦国喂牛;他逃亡被楚人抓住,被人用五张羊皮买了当奴隶。作国大臣公孙枝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知道百里奚是个大才,建议秦穆公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让他担任自己的大臣职位。穆公说:"买之五羊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答道:"信贤则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穆公听之,便派人将百里奚赎回。* t9 h3 ~ I$ p1 A
可见,秦穆公开始是反对起用百里奚,因这百里奚是楚人的奴隶,用奴隶为大臣,将会闹笑话。可是,公孙枝情愿让自己的大臣职位给百里奚,这非忠于国家的人是做到的。在公孙枝的力荐下,秦穆公终于同意用百里奚。当然,秦穆公能同意用奴隶百里奚为大臣,也是明主才能做的事。正如公孙枝所说,信任贤臣,哪会闹笑话。后来的事实,确是如此!
2 f4 a0 R n7 m9 K$ [ 每个时代者有百里奚这样的贤臣,问题是否有公孙枝这样忠于国家的人肯让位推荐,和秦穆公这样的明于用人的人用之罢了。
0 k6 G/ I9 k( Q5 s# z6 ^" G* ^ 《元史•不忽木传》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不忽木被召入中书省任中。当时,依附奸臣桑哥的榷茶转运使卢世荣向元世祖说,如能任用他,则国赋可增加十倍。世祖征求不忽木意见,不忽木说:"自昔聚敛之臣,如桑弘羊、宇文融之徒,操利术以惑时君,始者莫不谓之忠,及其恶稔显著,国与民俱困,虽悔何及?臣愿陛下无纳其说。"世祖不听,任世荣为右丞相。不忽木愤而辞去参议中书省的职务。世荣只任一年,便因罪被杀,世祖对不忽木说:"朕殊愧卿。"升不忽木任吏部尚书。
- J, m: @! n9 q( Q( h1 e" V; U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他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财经改革,以增加收入,但被一些聚敛之臣的花言巧语所惑,提拔重用他们,卢世荣就是其中一人。不忽木因卢世荣依附奸臣桑哥,其人可知,而他所说如用他可增加国赋十们,而国赋从何增加,无非重剑于民;又鉴于历史上一些聚敛之臣往往操利术以惑君而被重用,结果使国与民俱困的教训,不忽木一眼就看穿卢世荣的本质,故坚决反对任用卢世荣。元世祖被其利术所迷竟升其任右丞相,不忽木愤面临辞职以示抗议,确是大义凛然。卢世荣公任职一年便暴露其真面目:他主持财政,为增加国赋,重敛于民被其他大臣弹劾其言行不符,苛刻诛求,使民间凋耗、天下空虚。元世宜虽被惑于一时,及发觉其罪行,将之杀了,并向不忽木承认自己的错误,因认为不忽木知人,将其升为吏部尚书,掌管全国人事工作。元世祖知错认错,因服不忽木有知人之明,而赋予人事大权,不愧是一有为之主。
. @( [1 E# b+ S.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