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3-4-13
- 注册时间
- 2002-9-21
- 威望
- 0
- 金钱
- 11088
- 贡献
- 300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138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703
- 主题
- 72
- 精华
- 0
- 好友
-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2-9-21
- 最后登录
- 2023-4-13
- 积分
- 11388
- 精华
- 0
- 主题
- 72
- 帖子
- 2703
|
老饕哲学之--------杨凌蘸水面,摇身一变的感觉
置身老陕中间,被米饭训练得服服贴贴的胃开始有机会练习面食的消化技巧。在敬畏的感觉之下读懂了羊肉泡馍其实是短缺经济环境下培养出来的集约型饮食标杆,读懂了包括糊辣汤在内的诸多汉中名吃只不过是对饥荒时代的另类回忆。而从乡党们对这些面食深厚的感情中,突然发现很多历史还活在现实当中。
史书上说,明朝末年陕西连年亢旱,1628年更是一年无雨,人们以草根、树皮、观音土为生,甚至易子而食。对生存的渴望让人们选择了铤而走险,闯王揭竿而起,应者如云,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闯王来了要分仓,闯王来了不纳粮,吃饱肚子的最原始要求支撑起了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那些本来属于明朝治下的“顺民”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官方眼中的“乱贼”。
追本溯源,一个“吃”字而已。
跟陕西面食的缘份越来越深,在吃的感觉中开始渐入佳境,这个时候,就顺理成章在路边小店里与杨凌蘸水面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那是一种稍显特别的吃法。
在热气蒸腾的面盆里,面白、汤清、菜绿,很朴素很简洁,同时也给人索然寡味的感觉。惟独那面,是“扯面赛过裤腰带”那种,又宽又厚,且韧且长,就像萦回不已的《信天游》。正犹豫着怎样下肚,服务员送来了一碗调料,叫做“蘸汁”。立即明白,原来这就是“蘸水面”的搭档,“蘸水面”的精华所在。
凝视之下,发现它通红盈碗,油油的,颇有内涵。拾筷轻搅,油层下是细碎的配料。把清清白白的面找个头绪,理进碗里,再夹将出来——立马变得周身红彻,那绝对是一种视觉冲击。本是清白之物,一蘸之下,摇身一变,立即大红大紫;本来索然寡味,平平淡淡,一蘸之下,咸酸辣香,油光可鉴,奇哉!
开口一吃,味道果然浓重热烈,然而咬断处的茬口仍是白色的,品过味道再狮口大嚼,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感觉,难道蘸水面仅仅是一种表象而已?疑问在头脑中盘桓了几日,说与朋友听。朋友一笑,你哪那么多闲事,人家做出来,你吃饱肚子不就结了!
原来如此。所谓的美食,或者陋食;名吃或者百姓家常饭食,功能只在吃饱肚子而已,感情关于杨凌蘸水面带来的那种摇身一变的感觉是我庸人自扰了,嘻,呜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