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4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济南,谁抛弃了你(续)

[复制链接]

9

主题

4

听众

104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2-6-20
最后登录
2010-3-8
积分
104
精华
0
主题
9
帖子
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18 15:3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令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近来有传闻说,天同证券(原山东证券)迁址上海一事正在全面论证之中。尽管“迁都”消息马上被天同高层否认,但据有关人士分析,天同证券似乎也在实施和浪潮相同的策略,逐步脱“壳”。      早在去年,天同已经把研发中心迁至上海。天同证券同浪潮软件一样,都是济南本土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都成为在国内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而且都是济南市的纳税大户,因此他们如果迁往上海的话,对济南的打击可想而知。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上海已经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优势。其在人才、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日益显现。因此,对于浪潮、天同这些准备走向国际舞台的企业来说,上海是必选之地。当然,在搬迁问题上在济南发展起来的浪潮、天同似乎颇多顾忌,不能像外资企业那样来得直接了当。     就如中创苗文利所说:“‘迁都’重要的是考虑成本??得到什么回报,付出什么代价;是为长远利益,还是为短期效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有家的概念,很强烈。济南市政府对软件企业很重视,我们万不得已是不愿外迁的。”     而济南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不无忧虑地说,感情当然要讲,而问题在于,真正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谁还有那么多所谓的“济南情结”呢?      记者采访中,济南有关方面对此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而在此时,上海市政府在加快建设的战略中却展开了主动攻势。他们有意向让一些大型企业总部逐步聚集上海,并出面与一些著名企业高层进行过实质性商谈。据说,其中,济南的浪潮和天同即是上海市政府力邀对象之一。     因为各方都对媒体采取低调态度,他们私下的谈判进程不得而知。而表象是,他们已经开始一些小动作。 新华社山东分社的一位资深财经记者说,郎有情,妾有意,在这个崇尚自由恋爱的时代,谁能阻止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看着自己一手“喂养”的“济南孔雀”纷纷东南西北飞,当传统的行政手段已经不再那么应验的时候,有关方面是否考虑到用市场的杠杆来扭转局面呢?这位财经记者说。   济南,谁把你抛弃?     “我们要面包,更要玫瑰??一方面我们要挣钱;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同和尊重。”   谁抛弃了济南?从地缘条件和时代背景来看,济南近年来竞争力下降是因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利地位,但这是济南被“抛弃”的表面原因所在,因为时空因素的限制,是一个经济系统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济南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却是有更深层次原因的。     新华社山东分社的这位记者分析说:“那就是济南过去多年的发展更多是得益于作为省会城市的得天独厚,而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没有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普通市民都对目前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颇有怨言。正如济南某驻济公司的负责人张经理说,政府各部门配合衔接也经常出问题,增加了投资的成本。所有这些,不但已经严重损害了济南的城市形象,同时使其投资环境趋于低劣。“我们要面包,更要玫瑰??一方面我们要挣钱;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同和尊重。很多时候他们根本搞不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自己是干什么的?”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为吸引投资而进行的政府职能改革却卓有成效。比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将贸易企业办理进区手续时间由1个多月缩短到1天,把空运货物通关速度由7天缩短到10小时以内;到漕河泾开发区投资的企业,只要对有关部门的告知作出承诺,即可获前置审批许可证,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工商执照。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他们更注重“人性化、人情味”的服务。浪潮总裁孙丕恕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起上海方面的招商工作,不胜唏嘘。他们的研发中心要迁到上海,人还没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连其职工的孩子入托、上学都考虑到,并妥善安排了。      而济南有关方面的效率如何?某市一经济开发区一负责人讲了这么一件事。某生产经营大型机械的企业在长清投了上百万,项目迟迟没有动工,主要因为水电方面没有协调好。他们等了好几个月,忍痛丢掉100多万,改迁到他们那里去了。      新华社山东分社的这位记者前些年曾专门做过济南茶叶市场方面的报道。他说,济南市堤口路茶叶批发市场前些年被称为“南茶北运”的最大中转站,号称“江北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后来却因为一起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一大批客户整体搬迁到德州开发区。      采访中,有人就此提出疑问,一个现象是“个例”,但众多的“个例”集结起来,是否能说明一个问题呢?      在各地的国企都面临很大困难,青岛的国企却能强势发展,许多人把原因归结到青岛的宽松政策上,认为是政府“无为而治”的结果。 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海信集团总裁周厚健谈的一个观点:他用班级来形容一个城市,如果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好,学生们都会努力争取好成绩,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就上去了,而青岛就是这样一个班级。如果按他的理论来推断,济南算得上一个“好班级”吗?      新华社这位记者觉得,恐怕没有几个济南人能理直气壮地回答“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一条护城河、一条小清河污水横流了多少年,人们诟病了多少年,传媒关注了多少年,马拉松式的治理了多少年,到头来,恶臭依然,污浊依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