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3-19
- 注册时间
- 2011-6-29
- 威望
- 436
- 金钱
- 2436
- 贡献
- 344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216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59
- 主题
- 2
- 精华
- 0
- 好友
- 2
  
签到天数: 2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注册时间
- 2011-6-29
- 最后登录
- 2018-3-19
- 积分
- 3216
- 精华
- 0
- 主题
- 2
- 帖子
- 159
|
回复 1楼 常诚 的帖子, g; k; N) G* r, o9 r$ C( _, i
+ L2 M5 C9 N' L8 L3 Z
我也说说我看完故事的体会:
9 f$ k+ h, `' z) N第一个故事:故事中没有看到该故事因为修改工作时间而提供给员工什么福利等补偿,这时候,采取的是领导的身体力行来塑造,以行动来推动,这点上,应该是以领导的威信和行动作为支撑的,且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这点固然感动,但是,没有相应的利益作为与其配套,个人认为后续应该会补上去的。2 u2 m3 p. x- m, [* |* n7 j+ y C
/ Z2 `8 J: M: x# E3 S. q# Z第二个故事:当某些具有特别能力的人,在特别的事件上具有无可替代性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处理完特别的事情。之后再给予荣誉或者奖励,让其在后来的日子中回归平淡,比如曹氏家族对司马懿的几次处理上,都是让其发挥完了作用就让其在朝廷中不占主要位置,终其一生,司马懿也没用造反过。
. o0 L, J; }' l& W: G1 y ' k: M! Y% {* r% }
第三个故事:佛法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的文化和朝廷刑典文化是不同的。这个故事中高僧将两者文化处理的很高超:1、“此行的目的只是捉拿盗贼,自有官府按照朝廷律法量刑定夺”;2、让武艺不及智强的智平出面,伤其筋骨而不要姓名,则不违反杀生,体现了慈悲为怀;3、比武传开后的影响力,用 比武 来渲染,高僧利用了百姓传播途径,这点,也许才是高僧的本意:用比武的影响力来感化盗贼,最终实现了佛家人普度众生的理念。
! u& Q) @0 @. n
5 d7 D: f1 D( v第四个故事:故事中的智者,应该是一个脱离生活的人,对生活中的动物比如牛的特点就不了解,把牛当成了自己:“可要是牛站在那儿不拉磨,只晃荡脑袋怎么办呢?”的语言,就说明以为牛和人一样具有智者的思维。哈哈。体会到2点: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根据什么人的特点采取什么措施来管理则有效简单;3、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问题,了解对方是怎样的特点,就会找到合适的方法;4、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当成别人的意思真实表达,天真滴认为人家与你一样的。# F" E7 l- x# q5 z3 W; s7 L5 I: L
. Q# |* R# k% [7 n8 x4 H7 `) m也许理解的不够或者不对,\(^o^)/~ |
-
总评分: 威望 + 10
金钱 + 20
贡献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