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7-5
- 注册时间
- 2010-12-11
- 威望
- 594
- 金钱
- 6691
- 贡献
- 1933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9218
- 日志
- 24
- 记录
- 2
- 帖子
- 46
- 主题
- 39
- 精华
- 0
- 好友
- 141
   
签到天数: 14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注册时间
- 2010-12-11
- 最后登录
- 2013-7-5
- 积分
- 9218
- 精华
- 0
- 主题
- 39
- 帖子
- 46
|
按照现在的职场说法,连续在一家公司工作三年以上的,就算是老员工了,在经销商公司里,老员工的数量也不少,有些还是老板家里的亲属,并且是老板一起渡过最艰难的创业阶段的,这类老员工的身份地位更是不一样。 有不少老板认为这老员工熟悉市场,熟悉客户,有经验有能力,也是公司的财富嘛,还得要想方设法把这些老员工留下来呢。不过,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老员工(尤其是存在亲属关系的老员工)的管理难度,恐怕要比外部常规招聘进来的普通员工难得多,话不能说的太重,不好动辄拉下脸,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还不能把老员工直接开除了,当然了,也有老板认为,老员工并不是什么财富,思想守旧,执行力差,人事成本高,且知道的太多,离职之后的破坏能力强,甚至可以说成是公司里潜在的敌人。5 r) i! \- r& z
针对老员工的问题,一百位老板有一百个看法,接下来,我们分别从老员工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两个角度,分别来阐述下这个老员工
, ?4 w) t+ [8 I% q8 M. c, Q* C/ w6 Y 说老员工是财富的,无非是出于以下原因:7 v3 N8 b X! e- R [
1. 工作时间长,各方面情况都很了解,驾轻就熟,有一定把握,不会走弯路,不会出现常规性错误,甚至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出,也能把握的很好,很是让老板省心。/ @% o. R; f% t- j8 v1 _
2. 知根知底,这么多年的接触和了解,人本身,性格脾气,能力水平,缺点毛病,乃至家庭情况,都非常了解,相对个人的安全系数较高。& _/ W3 {& ?6 p2 | s
3. 有良好的客户关系,各级客户都熟悉,有感情基础,沟通顺畅,对客户有一定的事务协调能力,有些时候老员工还能在客户那里卖卖面子。% N* K$ y$ j+ u! T0 F
4. 业务经验丰富,由于有着多年的实际工作积累,掌握了大量的成熟业务经验,操作流程清楚,也许缺乏理论高度,但毕竟都是来自与一线实际工作,针对对象清晰,实用性强,见效率高。
2 O1 f4 E9 ~. _( y3 q3 P7 ? 5. 积累的私人感情,这人和人相处,必然会积累感情,在工作或是生活上,老板和员工往往出于个人角度,给予一些帮助,诸如员工帮老板处理了一些老板不方面出现的事情和麻烦,或者替老板顶了点什么事情下来,而老板也会帮助员工介绍对象,托关系为员工的父母住院找人,安排员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找人为员工买房子省钱,甚至是借钱给员工买房子。
$ H7 r( k# r2 t4 u 以上这几点,就足够让很多老板舍不得老员工了,自然要想方设法把老员工留下来,加薪,配车,给股份,把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他,实在不行拍下老员工的裸照……总而言之,务必要把老员工给留下来,财富嘛。
; r) v% |- u( T* z4 B/ j- n 当然,有的老板可不这么看,因为这老员工身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
. t) P7 Z8 K6 `: _% r$ R F 1. 摆老资格,强调自己在公司内部的面子和地位
6 A3 R9 `& V; y3 }+ T$ h. v# K 2. 在老板下达任务时,找老板讨价还价- c7 m9 }3 E, [! j5 B/ s$ E
3. 对市场麻木,缺乏创新意识
7 v- H; Q( g" f3 U: c 4. 排挤新员工,直接打击新员工的工作和创新热情
1 t5 ]# U/ v H 5. 带头违反规章制度,摧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 J9 s9 V3 {1 k7 U 6. 拉帮结派,形成非法小团队- N+ T g9 B& i3 ~' w0 i7 f+ a/ j+ a
7. 人事成本太高
3 d, D! z" L6 `4 F0 A( \% t 8. 对抗管理,有时候老板都叫不动: U7 s4 B$ r# D+ V% o% m- N* x& ^' r: S( S
9. 熟悉业务技术,更熟悉作案技术~~) V$ n+ V3 }' k7 i; I0 v
10. 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东西,诸如税务,产品质量,老板的阴招,老板的家事~~~
6 f; t6 Q: Z" Q* _$ R- D 出于以上这几点原因,老员工在一些老板眼里,那简直就是老仇人,在潜在的最大敌人,是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欲除之而后快……$ w! z, c" B8 c0 [6 X, [6 p. W4 d
老员工的正面价值这里就不说了,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员工存在的问题上,既然是老板和老员工之间存在问题,那么,想必这老板和老员工各自都存在一定的原因,解决问题先得要分析问题,接下来,我们分别从老员工和老板各自的角度来分析,这问题背后的根源究竟出在那里。" Z; U) ~: @# E! q( J+ P: r
从老员工的角度来看:& L( e) v- Z8 z% Y, T9 S7 k
1. 自己积累了这么多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比公司里新来的员工),能力更强,但待遇与我的能力不对等。
* ^, |# \% u; A B& C6 Z 2. 老员工的工作年限一般较长,也就是说,在这家公司,跟这个老板,耗费了我这么多的时间,甚至是我自己几年的青春岁月都耗费在这家公司里,可是,我又得到了什么,无非每年一点工资普调而已,若是这些年的时间不耗费在这家公司里,而是跳槽到别的公司,那收入和发展会怎么样,甚至干脆这些年自己直接创业,那今天的我,又该是什么样的了。9 P; Z0 ]: v# o2 [2 I2 B( o) v
3. 被老板罚款,责骂,追究责任,不但有经济损失,丢面子,更严重是让我身心受到伤害,降低我的精神生活质量。. O7 [% {6 k2 w/ A6 `% N- t, `
4. 看到老板逐年增加的营业收入,对应的个人财富增加,去年买房今年换车,我2又获得了什么,或者说,我这点钱算什么。 [% h" Q" c' n# _: s- c
5. 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也曾有某某公司的老板邀请我过去,还给我开出了什么样什么样的待遇条件,可是,为了当前的公司和老板,我放弃了这些新的发展机会,全心全意留下来,现在有点后悔呀……
" \; c# M$ o4 N3 x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 ~& o! @2 N6 d D0 Z
1. 把员工看成是公司的资产,甚至是自己的资产,怎么能容许属于自己的资产有异心!8 k( t& Y# s2 j( d$ K3 M& k( S
2. 不了解人际之间的双积累效应,只要是人和人在一起相处,首先自然会积累感情,当然了,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然也有些矛盾纠纷摩擦之类,诸如老板对员工罚款之类,这些矛盾纠纷摩擦会汇总成抱怨,这些抱怨也会被积累起来,最终形成了人际之间的双积累效应,感情在积累,抱怨在积累,这两个积累是同步的,既是有多少年的感情,就会有多少年的抱怨,有些时候老员工突然的叛变,往往就是因为多年的抱怨积累集中爆发的后果。
6 J: M6 C; |2 A 3. 关注公司的整体发展,员工只是公司发展过程中工具,对员工的个人发展缺乏深入研究和考虑。或者,只是简单把员工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结合起来,动辄说公司发展了,你们大家就会怎么样……
7 K N; j$ l# O# a! c+ H, q 4. 老板充其量只是员工的第二管理者,员工的父母家人才是员工的第一管理者,但是,大多数老板都认为自己就是员工的管理者,强调自己对的管理技术对员工的作用效果。
+ X( ?2 |7 Y7 O( \8 f8 I 解决思路:' D/ b' @: M0 q+ i/ H
具体的解决方案过于繁杂,篇幅有限,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解决思路,即是问题解决的方向。% [2 }4 B1 r6 x o y0 }
1. 挖空脑袋,工作归根结底是靠技术在运行,技术就是经验就是方法,只不是,这些技术和经验,现在是存放在各个员工的脑袋里,甚至变成一些老员工摆资格讲条件的素材。再说了,这些经验和技术都是在公司里学到的,而且还是老板给交的学费,知识产权理应归老板,应该集中起来,汇总成公司的业务运行体系。
" G+ D1 e5 H( p( b 2. 测算改造成本和替换成本,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是可以被教育或是改造好的,老板得要测算一个成本,究竟是改造的成本高,还是重新培养一个新员工的成本高,或者两条腿走路,改造与引进培养同步,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用。不过,在笔者看来,另可让快马慢下来,也别指望给慢马加鞭。
4 a( O, }2 I% U! z7 I 3. 联合真正的管理者,前面说过,父母才是员工真正的管理者,要想真正管好员工,就必须联合员工的真正管理者,员工的父母,所以,员工(尤其是老员工)的家访工作必须执行,定期的节日礼品,年度的餐聚,通用员工父母对员工的管理和影响,起到强化管理和后台牵制的作用。" v4 x: Z' d* K4 ?" U# t" K" \# o& U
4. 老员工的主要价值除了在工作上外,还可以发挥其培训价值,培训新员工和低级员工,将老员工的技术经验复制到其他员工身上,将老员工变成公司内部兼职培训师,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进行经验技术复制,一般来说,十个人以上的经销商公司,至少就得有一位兼职培训师,并且至少是每月组织两场内部培训会。
2 z& D6 R* V; B {* k: b5 j 5. 老员工不但有着大量的经验技术,还有着熟悉的人脉资源,这经验技术可以挖出来,可以复制,可人脉资源总不能复制吧,这人脉资源得要转接,既是通过客户档案,短信平台,老板亲自拜访,定期礼品,定期聚会等形式,将老板与客户的沟通机制建立起来,避免只是员工与客户长期接触,应是形成老板和员工,双线的客户接触机制,将这些客户人脉资源稳定明确的转接在公司和老板身上。
& j: T$ Q0 G5 e X9 N% o6 R, _- F9 ^% t) X& t0 T) W3 D
5 [! F: N; G Y0 e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