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 S! [. v# {% ^1 f- ?* k
一、我的论点:0 J4 L* @" b6 i& T* K
做多少事,给多少钱。
& J3 ^/ Z5 M7 @7 R; Q, _7 m2 y7 {( j D3 R1 p# U, w2 p% U9 ^/ J* {9 P' f, \
二、我的论据:- u$ Z. U; A! k4 {
" `1 x6 q1 `0 _. B- e+ D+ E! b4 j9 z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是有情绪的,会有消极和积极只分。消极的情绪会感染人,会传染人,会让人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悲观,越来越失望,甚至失去面对生活、工作、甚至生命的勇气,无法面对艰难困苦;积极的情绪也会感染人、传染人,它会让人越来越积极,越来越乐观,对生活、工作充满希望,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实现梦想,取得胜利。
$ q# M* I) f( Z: b& \(二)事实依据(举个太平天国历史时期的例子)
6 g }$ Y. C$ F) Y) H( q
& y* w4 {4 p2 y# d 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奉老佛爷慈禧的旨意攻打太平天国,然而总是失败,几乎没有赢得一场战争。然而军情是不能不报的,并且因为已经节节败退,要是撒谎,恐怕用不了几个时辰就会传邦——尤其是谁知道有多少双长在天生打小报告的嘴巴上面的眼睛,都在暗处盯着自己呢。据实以报,也是难辞其疚。在矛盾挣扎的思绪中,一篇奏折写罢,仍未摆脱苦恼,曾国藩立于窗前沉思。一谋士前来,看到桌上的奏折,悄悄来到曾国藩身后:“大人,深为国家栋梁,不可欺瞒朝廷。不过,‘屡战屡败’之说法,似乎不妥,和不改成‘屡败屡战’更加合适呢?”听罢,曾国藩恍然大悟……奏折呈报了,没有说假话,慈禧不但没有生气降罪,反倒更加重用曾国藩。
, U5 q* H8 _' V三、我的论证:- B# P3 p3 ^9 Y% W& Z6 }& e
, m: z0 h O( ~5 n, V! V0 h
7 ^' ~: w O: b5 [3 D$ S7 ?) G6 n& @$ Z, T; }' S+ i9 `; e
且不说曾国藩当时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至少当慈禧看到这“屡败屡战”四个字的时候,她所感到的,一定是曾国藩积极的勇气,而非“屡战屡败”的无能。
/ M. h- j! _% M* j' _; Q1 j
当我们听到看到某人说“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的时候,大都感觉到的是浓重的不满,非常的消极,似乎生不逢时,受尽委屈,只能以这样的气话聊以自慰。即便面上挂着看透一切的大笑,也不过是聊以自慰的嘲笑而已。与其如此自暴自弃,倒不如换一种说法,重新审视自己。“做多少事,拿多少钱,也许一句话并不能改变什么,不过至少这样说的时候,你会是积极的。 ! s5 Y1 ^) P4 X" ^7 x
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你的老板只给你一个普通员工的工资,而不给你加薪,你是否永远都不准备多做一点事情?那你就放弃了升值的机会。给你普通员工的工资,让你做主管经理,你肯不肯?如果先让你做两个月主管经理,再给你加薪,你肯不肯?恐怕你是不肯的,因为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给你普通员工的钱,怎么能让你做主管经理的事情呢?不平衡啊。而且,如果你因为拿着普通员工的工资,而不多做一点点事情,那么你的老板又如何知道你其实是可以做主管经理的呢?他看不到,于是他不会让你做主管经理,甚至不会先让你做两个月的主管经理,再给你加薪。因为老板不知道,你到底有多大本事,也就不敢贸然先给你主管经理的薪水,然后百分之百的相信你一定可以百分之百的做好主管经理。因为如果你可以,那么公司也不用考虑“用人机制”或者“优胜劣汰”了,所有的人,包括老总,直接定好工资水平,大家就踏踏实实的做与这份钱对等的工作就行了。 * c2 N6 Q7 ^( W. |- ^! g
我们努力工作,因为我们希望把工作做好,希望被别人认可,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希望得到升迁,希望能够更大的体现自我价值。于是,按照这样一个永远不能变化的等式来做,我们还会有发展么?由此可见,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和积极的问题,而是一个到底该不该这么做的问题了。# p. v4 E7 K0 P
反过来看看“做多少事,拿多少钱”
7 Z# g0 w1 [5 \6 _2 n# o, ]# Z2 Q 我们公司有个真实的同事,现在已经是公司的中高层领导了。刚进公司的时候,他只是个普通的生产线质检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巡检。别人巡检,不过就是按照要求检查问题,按照要求在系统中录入信息,按照要求在固定时间内等待反馈结果。他也按照要求做事,只是每件事情都稍微多做了一点点。每天下班前整理今天的不良情况,并制作改善报告,发给班组长、科长,做了很多不属于自己工作的事情。+ c F) }: G$ @
年底总结的时候,因为我的这个同事的主动工作,他被提拔为QA的班长,总管QA前进检查工作。而还有已经在QA做了N年以上的老员工,因为抱着“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心态,还一直稳稳的坐在QA巡检人员的位置上没有被提拔。一年以后他被提升为办公室人员,从事生产革新工作,工作中虽只是一个小小的专员,但他做事情充满热情,公司的革新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此后他两年完成三级跳,现在已经是革新部门的第一把手了。成为公司的一个传奇人物,典型的做了很多的事情,很多当时看来不是自身工作的,公司发现其管理能力,后期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7 c8 L8 i; B/ P9 c2 w1 u# _5 ^
) P9 `3 c9 H0 T$ D& W7 I2 R0 y
0 C$ s0 j' A% B: I; M* n
附议马克老师的小问题哦,如果公司发生这种事情,如何处理(选摘自李泽尧老师观点) e4 F: K/ z% m
(1)主打(60-70%以上的时间精力):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努力导入绩效考核,“管人管小人”——理解、照顾员工“为利益而工作”的心态,尽量实现“责任和利益精细化”、“一份付出一分收获”、每一个贡献、每一个损失都要记账,遵循“因果报应”(按照泽尧的观念:“月报月报,那就是一个月报应一次”),让每一个人“为自己工作”
- ^0 g- v$ s0 t) X(2)辅助(30-40%以内):文化宣传、公司舆论上努力营造“奉献精神”、“做君子”、“八荣八耻”、“先进行性”之类。
; Q' o0 C( g; ~; Y; j3 v(3)这就是所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同时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奉献精神、孝道、先做时候谈钱,都是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他们都是由现实的经济基础,即赏罚、激励机制决定的。管理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经济基础这边,才能实现有效管理,主次不要搞颠倒、本末不要弄反了。 {. I2 _" A: o0 Q" e: H3 T
, j+ q- U- |8 K+ |0 y' L' n
" d3 L0 e% Y8 f0 w# i$ p6 f
& O7 q- F( x1 s+ Q7 N- y
6 x6 B+ I# o4 t, }# ] 7 q3 V, i" y% t/ Z) d" w* N
' \2 l5 @' ?7 w9 R
|